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英语
问题链导向式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的探索与应用

一、         引言

《问题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问题链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将教材知识转变成具有一定系统性、层次性、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 (裴松 2011) 问题链中的前一个问题一般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和根基,问题与问题之间彼此又互为铺垫与阶梯,依次顺延下去,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巧设问题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深度思考,教师从而能够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课堂模式。

 

二、         高中英语课堂应用以问题链为导向式教学的现状

从理论意义上讲,提问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恰当又巧妙的问题不仅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然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套连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提问模式;且提出的问题均是和阅读文本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及语法点等有关,缺乏利于学生逐渐深入理解、分析阅读文本的问题,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提问的优越性。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欲将“问题链”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实际课堂为例,研究该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三、         高中英语课堂践行以问题链为导向式教学的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 要使上述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教师需探索一套真正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而“问题链”的设置则切实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环境:其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步步延伸、深入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同时,“问题链”的设置能够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提升学生领悟文本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问题链是一种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 问题链既是一种教学技能,又是一种教学手段,便于引导学生语言输出,促进其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这四大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四、         问题链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高中英语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首先围绕文本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如略读及详读,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关注文本信息,理解语篇内容;接着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学生已基本掌握文本信息后,教师通常会在课堂的尾段提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对本篇文章主题的态度是什么, 赞成或反对以及为什么。学生的回答通常是先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后引用文本中相应的内容以佐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停留在理解和提取文本信息的阶段,而不利于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地阅读材料,因而无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高中英语》(上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Paying the price (Reading A) The influencers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利用问题链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该篇文章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该主题语境与课程标准中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板块相关联。文章围绕着一个核心词组“stealth marketing”展开叙述,该词组译为“隐性营销”,而该篇文章的主题大体是介绍了隐性营销的定义、策略及人们对其的看法和态度。作为一篇说明文,本语篇的结构较为清晰。在文章1-2段,作者通过两则范例引入隐性营销的话题,同时介绍了隐性营销的定义。而3-4段则进而通过具体事例聚焦隐性营销在生活中的日常运用,及其逐步的发展历程。5-6段主要描述了人们对于隐性营销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总的来说,该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应当是有话可说的,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而非由自己操控整节课堂。然而说明文相比于小说及记叙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太愿意主动地发现、分析及表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因此,巧用问题链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一)  针对语篇结构的问题链设计

裴松指出:问题链通过不断地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以疑激思,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是维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动脉。 (裴松 2011) 纵观一节标准化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读前活动无疑是引发学生研读文本兴趣的最好时机。针对此篇阅读材料,笔者在读前活动中展示了该语篇的标题及插图,并询问学生“Who is the biggest influencer in your life?”   image.png 借此活动,笔者认为教师能够更直观地知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该文章的核心词“influencers”的具体含义。以该问题作为阶梯,笔者继而询问学生“Anything that you are curious about the title and the illustration?” 起初,班级的同学似乎表现得比较沉默,究其原因,学生已然习惯了教师为主导型的课堂,即必须是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一来一回”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有所适从,如果要学生自行产出问题,学生不免显得有些为难。此时,教师要巧用“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以该语篇为例,image.png笔者先在文章的插图上突出了关键信息,后又询问学生插图中的内容指代什么,

学生基本都能够产出是人们使用电子设备的不同目的。此时,笔者将提问权再次交还给学生:学生有了好奇心,自然也就有了阅读文章的最大动力。于是,笔者继续使用问题链追问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者,由他们来分析“Is this passage a well-organized one?”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物即可。学生似乎对于“评价”的这一类活动有比较大的兴趣,常常在课堂上产出他们的真知灼见。至此,学生对于该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则会变得顺畅许多。

(二)  针对语篇内容的问题链设计

“二语阅读理解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hen 2009)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在阅读课这一课型中至关重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继续设计了分层阅读的教学活动,而这一部分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题。以文章3-4段为例,作为一个完整的呈现隐性营销的案例,笔者注意到,该部分的人物、事件等要素较为齐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这两个段落的思路。而为了降低该活动的难度,笔者为学生搭建了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仅需要根据参考问题的提示,进行填空即可,而几位学生在这一活动的完成度和正确率均较为可观。于是,笔者加大了该活动的难度,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呈现后,笔者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能不能从3-4段找到隐性营销的另一特征,学生很快可以从文章找出“cheap and effective”这两大形容词,随后笔者追问学生从思维导图的填写中,是否可以看出隐性营销的这两大特image.png征,学生此时表现得有些为难,于是,笔者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脚手架”作为引导,即询问学生这则案例中涉及到的公司和这位名为Tanya Fulham的网红是否都得到了应有的利益,学生说公司通过广告增加了产品销量,而“网红”挣得了广告费,笔者继续追问这符合其中的哪一个特征,学生答道是“effective”,而“cheap”这一特征从文中似乎无法找到直接的线索。课堂至此,借由这一活动,学生既掌握了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大意和细节内容,也在笔者的问题链引导下,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批判性理解。

(三)  针对思维品质的问题链设计

在本节课的读后活动中,笔者认为在阅读完此语篇后,学生一定对“隐性营销”这一话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此时仅仅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讨论的语境便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因此,笔者设计了由以下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1. Is there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ealth marketers and average people? 2. Since stealth marketers are called “the influencers”, what about average people? 3. Who exactly are “the influencers”? 4. How to interpret the illustration? 从该部分活动实际呈现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甚至在小组内部就有了不同理解之间的思想碰撞,于是笔者将学生间讨论的“思维火花”可视化,即邀请不同学生呈现对于这一问题链的理解,而在不同版本的答案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学生说因为“The stealth marketers are just like us”,既然他们能被称为“the influencers”,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对身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问题链的引导和驱使下,潜移默化间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         总结和建议

以问题链为导向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而在探索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往往在需要表达和阐述个人想法的教学活动中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要求学生赏析文章中的语言使用或是要求学生提出对于文章内容质疑的环节,学生似乎较难直接产出,这可能有几方面的缘故:其一是学生没有养成此类的阅读习惯,而是仅仅把理解文章当作唯一的学习目标;其二是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语言水平有限,不知如何通过英语进行合适的表达。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时,可以将此类活动融入到日常的英语课中,让学生对此类活动养成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当多鼓励学生、多给予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以及可使用的词汇及句型。学生只有将“敢于表达”培养为自己的日常习惯,才能够在日后的英语环境下勇于展现自我。

2.     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加强对于文本细节处的把握。不论是此前教学设计中对于插图以及标题的分析,还是文章中作者的遣词造句,其实背后都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果教师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研读文字的话,可能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对于文章也仅仅是泛泛而读、未得深意。久而久之,阅读文章很难再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读文本,尤其是对于重点词句反复推敲,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Chen, K. Y. 2009. An Explanatory Mixed Methods Study of EFL College Students' Vocabulary Knowledge, Syntactic Knowledg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Kingsville: Texas A&M University.

Goodman, K.S., 1967.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 (1)

裴松,2011,问题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基础英语教育》,(5),75-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