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上海市中国中学 张永春
摘要
近年来,国家将培育"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更好地迎接课堂转型,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为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立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三方面分析教学现状,试图探讨与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从而提升体育教学品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一、引言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欧盟理事会、国际经合组织(OECD)提出。我国中小学对于“核心素养”提出:“以强化学生身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与综合技能发展能力”为主要理念。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体育核心素养培育需要通过多途径,采用情境化、信息化、分层式、合作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好实现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逐步提高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健康生活习惯,更好的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勇敢顽强,能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然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学习目标技术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化、学习评价简单化等弊端。体育老师更多的通过讲解示范,过分注重单一技术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对学生身心健康、自主探究以及学练情况比较忽视,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剖析
初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追求。然而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重文轻体”的现象出现在社会方方面面,比如初中文化成绩压力提升,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导致缺失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还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家长的成才观发生了偏移,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课余时间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较差。此外,体育课考试也更多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日常多项运动技术技评和体育统一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平时锻炼习惯的养成、课后作业布置与反馈等关注不够,这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表现做分析。
(一) 运动能力表现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体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三个维度。本文以运动认知、技战术运用和体能状况现状做分析。
学生对当前运动认知比较缺乏。如初中女生篮球教学,教师较多限于中考项目的传授,学生往往只知道最基本的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和一些违例动作认定,而对于如何防守、进攻、传切配合等较复杂的技战术知之甚少,导致对于篮球比赛的观赏能力也大大降低;男生对于排球的认知也往往只停留于对墙垫球,老师在学期或者学年课程安排上有重复教学等类似情况存在。因此,需要教师全面进阶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体育学习兴趣。
2.技战术运用缺乏
新课标提出“教会、勤练、常赛”,对体育老师来说教会不是单单学生会,而是要让学生会用,而勤练不是仅仅在体育课中,还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外锻炼要融入多样的教学比赛。部分学生特别偏好某项运动项目,本来会在此项学练中表现特别积极,但课上始终安排基础技能练习,容易磨灭学生热情。另外,课上技战术练习和比赛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导致学生无法活学活用。尤其是近几年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很多比赛和展示平台被迫取消,技战术的巩固和运用阶段活动缺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体能是技能学习的基础,也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体能与健康息息相关,有助于增进健康。体能学练主要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生存在体能水平普遍较低。例如女生腰腹力量、男生上肢力量尤其是引体向上普遍薄弱,耐力更是男女生薄弱的项目;随着上海体育中考耐力项目的多样选择,原来必考项目耐力跑,学生在课上重视练习,而有了四分钟短绳选测项目后,很多学生不重视耐力跑,导致现在学生耐力跑练习频率降低,耐力素质随之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体育课变成了安全课、体质健康的测试课和中考项目的单一技术教学课,体育课运动量小,无法提高学习效果;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只重视体育中考的分数,对于平时体育课日常学习态度,对体育课的认知都不全;行为上更不会用心用力,导致学生的体能存在很大差异。
(二) 健康行为方面
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等。
1.体育运动意识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指数和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体育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当前社会逐步开始注重学生体育和文化综合素养的培养,针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课时数比例在语文、数学之后排在第三位,但是由于初中体育课程中考分值比例偏低,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其它课程和业余娱乐生活等方面,导致学生运动意识缺失。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运动意识也还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内涵、本质、现实意义认知不充分,没有认识体育对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尤其对于初中生受年龄和思维方式的局限,不具备高度的体育运动精神、组织纪律性及自主学习意识;二是体育老师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去运动也不够,比较多的学生习惯跟着体育老师练习,但是不主动参与课后练习,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老师应发挥“个性化”教育功能。由于部分老师在教学方面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已有的学习经验,对于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课程学习不充分,难以促成体育核心素养与个人健康及体育品德素养的形成;此外,大多学生对体育专项知识、动作理解缺乏自主思考、自主锻炼、强化个人体育技能的学习意识。作为体育老师需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客观评价。
3.课外体育锻炼薄弱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课内锻炼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或者说体育作业非常重要。体育作业一般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的作业以实践为主,学生拍摄视频进行上传。当下,学生由于课外时间比较紧张,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后思考以及运动项目巩固都无法按时完成。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对于所学项目先有整体的认知,了解所学项目的相关技能;课上通过老师引导、多媒体的介入,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练状态;课后反思则是增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牢固性;如果这些都无法在作业中及时得到反馈,老师只能根据课中反应进行教学,教学速度普遍减缓,从而降低教学效率。
(三)体育品德方面
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品德也最能体现体育学科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人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学生体育品德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体育精神欠佳
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因抗挫能力下降,部分学生不愿在体育弱项目上进行赛一赛,怕被其他同学取笑,或是无法在团队比赛中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改变比赛方法,让在不同能力阶段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是值得老师反思探索的。
2.体育道德不够
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在课上安排的各类小型比赛中,需要学生听从要求,根据团队实力或者个人能力投入。但部分学生漠视规则及公平竞赛的意识不强,导致比赛目的往往就是为了最终胜利,没有遵循老师要求,比赛有时会无法完整举行下去,需要老师加以关注。
3.体育品格不足
体育品格主要体现在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对于学生本身的意志品质重视较少。学生则对家长或者老师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一旦遇到难度系数或动作强度较大的活动,学生普遍会知难而退不敢积极尝试,需教师和家长作引导鼓励。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实践研究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还面临教学目标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这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体育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将体育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体育课堂。
(二)改变体育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通过多样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体育老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手段,根据国家培养多样化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更注重情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分层式教学以及问题式、合作式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情境化教学需要体育老师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动中乐。利用情境化导入,使学生直观了解完整练习方法;信息化教学是根据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介入,如可以通过慢动作示范的循环播放,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慢动作回放,有助于及时纠错和实时的评价等等。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老师开展针对性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通过分层式和自主探求及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需要遵循“教学公平”原则。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公平公正的教学态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措施,培养他们团结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体育互助精神,真正体现“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例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制定篮球练习“菜单”——原地投篮、三步上篮、两两对抗赛、小组赛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菜单”内容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三)改进体育教学评价,做到评价多元化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判断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学,让老师能更有效的教。通过激励、改进等方法,以定性与定量、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
1.过程性评价
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成长和练习的过程,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实时开展自评、互评及师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方法或者问题进行创设,设计情境有机导入课堂,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反馈,让学生从客观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并跟进后面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一般以单元或学期为评价周期,通过定性与定量、相对与绝对以及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阶段性评价。我们从培养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定性、定量和过程性评价进行考核,例如排球垫球单元考核,以一插二夹三蹬抬的动作技术的定性考核,以在有效区域内自垫球、对墙垫球、两人对垫次数的定量考核,结合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为内容的考量,最终得出排球垫球的终结性评价。
3. 综合评价
评价体系应多元、多维,要改进结果评价。老师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体育品德的养成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提高体育学练的兴趣与获得感,有效提高体育课的学习效率。例如蹲踞式跳远,课中学生通过动作技术和体能的专项练习,提高助跑、起跳、腾空展体、落沙坑等技术动作组合,并参与小组比赛挑战自我和培养团队精神;课外通过参加比赛与观看比赛的次数,运用学到的知识欣赏该项比赛,体验动作美感,提高审美能力,最终通过课内外联动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论与建议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需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和运动能力等差异,采用信息化、情境化、分层式教学以及合作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当前学生运动认知不足、技战术运用缺乏、体能薄弱、运动意识缺失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做到评价多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① 张卓.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5).370.
② 陈小腾.核心素养愿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之转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2):168-169,172.
③ 江志红.略谈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3).20-21.
④ 杨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9):81-84.
⑤ 郭偉.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69,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