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时政热点开展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八上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
赵炜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运用时政热点开展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单元教学需提炼单元主题,将学科内容进行有逻辑的重组,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框架,辅之以与单元目标相契合并能够贯穿单元教学的时政热点素材,通过讲故事、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课堂呈现,更好地培养学生大单元的学科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单元教学 时政热点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2022 年教育部颁布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 2022 年版) 》明确提出: “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单元教学即“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体现了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课堂提质增效的有力途径。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生要求,学生能基于此了解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落实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筛选关联性强、指向单元目标的时政热点也有利于构建单元框架下各课时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单元教学的体系化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单元大概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运用恰当有效的时政热点进行单元教学的实践关乎学生体系化的学科内容的构建,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笔者曾着眼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运用时政热点开展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教学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重要论述作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把握单元整体内容和框架的基础上对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进行解构重组,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扩展到国家层面,形成从认知理解到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说明再到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层层递进、逐步深化(见图1)通过对新闻热点信息的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阐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明确自己作为祖国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要靠国家的总体安全来保障,能说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涵义,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
通过实地探访中科院、对科学教进行采访,深入理解劳动的含义和价值,增强为国尽责意识和自觉性,形成和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将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以运用时政热点开展单元教学实践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1: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一、时政热点在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的选择
时政热点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外时政新闻,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传播途径广、时效性强的特点”。笔者充分运用互联网获取新媒体信息资源,也注重下沉至社会生活中关注社会见闻,了解民众热议的话题,获取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信息,在日积月累中打造一个丰富的时政热点信息库,为有针对性地选取时政热点融入单元教学奠定基础。
(一)切合教学目标 助益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表现为一种整合取向的结构化教学理念”教师需明晰学情,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逻辑的重构,因而时政热点的选取不仅需契合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也要为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建构服务。
笔者在进行“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共设计了四个课时的内容(见表1)。前两个课时均以云南为主线,选取具有云南当地特色的边境线、生物多样性、电信诈骗等热点材料,学生能够通过两个课时深刻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广泛性,明白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第三课时以“悬而未决的海洋危机”为核心议题,选取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时政热点,由第二课时的生物安全过渡到生态安全,实现前两个课时与第四课时之间呈现自然的过渡衔接。此类具有相关性的时政热点增强了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和梯度性,有利于形成统整性的大情境,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性。
(二)有“争议”亦可有“正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笔者认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的主阵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广泛,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复杂和多样,课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这些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恰恰是学生思想的困惑之处。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因此思政课不应回避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此类问题设计“两难情境”,在课堂分析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辩证的思维逻辑,进行正向的价值引导。
以本单元第一课时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立足云南边境禁毒的真实情境,展开讨论:长大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缉毒警?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成为一名缉毒警对自身、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利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掌握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方法。因此,在面对两难情境时一方面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多维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科思维,从而教会学生看待社会的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接地气”也能“高大上”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要做到的“八个统一”中也涉及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因此思政小课堂要向社会大课堂借力,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真实发生的事件等,让教育场景活起来,构建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联系。
“维护国家利益”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旨在领会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树立实干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意识。笔者在调查学情时发现学生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较为局限,对于实干精神没有具象的认知,对如何通过自身实践助力社会发展缺乏系统思考和践行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薄弱点,笔者重点挖掘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素材(见表1)。本校晁同学的父亲是中科院从事植物基因研究的科学家,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创制“碳汇”植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于是便以此事件为契机,以学生的薄弱点为切入口,笔者带领部分学生探访中科院,对晁教授的科研团队进行访谈。结束后学生自行分组梳理科研团队的科研历程,再通过流程图、现场宣讲等形式将活动内容呈现于课堂。学生能够自觉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投射到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中,在社会第二课堂上找到理论联系现实的连接点,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建构。
“教,就其本身而言,永远不会引发学。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进行成功的尝试时才会引发学。”教师不应是机械的说教者,而是应当运用生活性的教育场景,设计良好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让思政课落实落地,这需要教师挖掘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四)合学情方能显成效
教师通常从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固定的教材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注重“教什么”“怎么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起点逐渐提高,老师们却忽略了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想学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在教学时首先需明晰学情,开展逆向的单元活动设计,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契合学生认知起点和兴趣点的素材资源,创设学生有思维活动空间的情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让学生产生获得感,从而提升教学成效,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
表1:时政热点的选用及呈现形式
课时设计 | 时政热点选用 | 呈现形式 | |
单元主题: 维护国家利益 | 第一课时:守彩云之南,铸平安利剑——接晃晃“明枪” | ①云南文旅强势复苏 ②4060公里的云南边境线 ③热情的东北人败给了云南野生菌的三生教育 ④巴以冲突,中东战火 | ①学生讲故事 ②图片 ③④视频 |
第二课时:守彩云之南,铸平安利剑——防多方“暗箭” | ①云南等地公安机关持续推进边境警务执法合作,有力打击缅北电信诈骗 ②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情况 ③2023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 ①②图片(数据图) ③文字材料 | |
第三课时:悬而未决的海洋危机 | ①日本核污水排海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2023年10月24日修订通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 ①学生讲故事 ②文字材料 | |
第四课时:见贤思齐,担当使命 | ①2023年10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与英国诺丁汉大学David Salt研究组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助力双碳目标 ②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 | ①新闻图片、学生采访视频音频 ②文字材料、数据图片 |
二、时政热点的呈现及运用方式
教学呈现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像以及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或是要表达的意义展示给学生,时政热点的呈现方式应根据学习目标来选择和确定。
(一)学生讲故事
学习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理解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围绕单元大概念,教师可以设定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自主分享自己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在不同视角的分享过程中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学会从不同维度看待社会并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科思维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好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维护国家利益”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笔者借着云南旅游的热度,请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云南旅游的经历以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到的有关云南的资讯。这样的导入环节不仅能够成为后续教学环节的起点,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拉近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距离。
(二)图片呈现和视频播放
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时政热点资源往往是初中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视觉、听觉的感官冲击能够最快速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视频传播的信息量更为丰富,通过此类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热点事件,不仅高效而且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比如笔者在本单元第一课时用图片的形式呈现了4060公里的云南边境线,在第二课时用视频的形式呈现了缅北电信诈骗案件最新进展,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文本材料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挥棒指引着日常教学的方向。《上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形成综合运用所学内容,从图文资料中推断结论并说明结论的依据,揭示社会现象所反映的实质。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需要提高整体把握文本材料并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基于此目标,在单元教学中,围绕时政热点的文本材料的呈现要做到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组织演绎,在阅读分析文本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快速找到逻辑线索并抓住关键信息,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学科逻辑思维、提升文本分析水平的目的。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呈现方式,时政热点资源的运用要选取第一手资料,展现最客观真实、不加修饰的案例,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带领学生一层层剥开外衣理解事物本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掌握正确看待、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时政热点开展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建构教学体系,培养单元概念
在大单元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单元的教材逻辑,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将零散的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构建完整的逻辑框架。时政热点的运用可以让书本内容的逻辑线索生活化、可视化,以帮助学生系统化理解学习内容。
(二)丰富教学形式,讲深讲透讲活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时政热点可以呼应学生思想和认知上的真实困惑,借此创设真实的、多样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解决中学习;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将晦涩、难以理解的问题掰开揉碎地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通过时政资源的运用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层面构建起学理知识和现实问题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做到真用,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价值认同,避免“低级红”“高级黑”。
此外,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的热点资源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激活学生思维,拉近了理解的距离。
(三)落实核心素养,践行为国育才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政热点是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生活见闻紧密相关的鲜活素材,将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关心社会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的理解,在用书本内容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家国社会的归属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
运用好时政热点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彰显了运用“大思政”践行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使命,大力培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③[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 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④吴阳,曾琪奥.“双减”政策下的课堂变革——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初探[J].教育家,2021.12
⑤邵志萍,潘可荣.活化时政资源 培育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
⑥ 王鉴,张文熙.大单元教学: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
⑦徐孟萍.教学呈现要在“简”字上做文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