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论文交流《浅谈课程三维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

当今的课程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取代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它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知、能、情协调发展。下面就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教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浅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 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地理技能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关键

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技能主要指地理感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地理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主线,它也是教材要阐明的地理观念,从知识内容的比重看,高二地理第一学期侧重自然地理内容,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学期侧重人文地理内容,从地理视角看人类的生产活动,协调人地的关系,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学习,都需以地理的视角,地理观念,地理方法实现地理知识的落实,地理技能的培养。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重视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原理,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如在专题6 地球的伙伴—月球,专题78地球的运动的学习中,有许多抽象的知识和原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结合一系列图表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地方时和区时的差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原因。又如在专题12台风、寒潮、梅雨的学习中,从身边的现象如“罗莎“、“韦帕”台风,冬季冷空气南下和寒潮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大气环流、气旋、反气旋、台风、寒潮、梅雨等地理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上述地理现象他们的地理形成过程,原因及基本规律,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天气、气候现象的基本能力。

自然地理的教学,常常思维是正向的,即先学习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过程、规律、再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而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常采取案例教学形式,案例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联系,它常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运用案例教学时,一定要从地理的视角出发,对直观,形象,典型的案例材料进行地理分析,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如在区位理论的教学中,农业、工业、商业的区位选择常以案例形式出现,如钢铁厂的厂址选择综合考虑多因素,(如这里的煤炭和铁矿能满足钢厂的需要吗?钢材卖到哪里去?废水、废气、废渣怎么处理?这里能雇到工人吗?工资便不便宜?……)从而使学生得出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有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集聚条件、土地价格等。通过案例探究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完成了地理知识的落实。

二、通过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观察、调查、探究、实践等活动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专题6地球的伙伴—月球部分的学习中,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并与地球作比较,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来认识月球环境。对于月相变化知识点内容,则增设实践活动“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观察时间(农历月、日、时)

夜晚所见的月亮形状

月相名称

 

 

 

 

 

 

通过学生观察、实践类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感知身边的地理事象。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也常起到教学效果,如在专题3浩瀚的宇宙,专题4我们的太阳系,专题5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提供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交流讨论来认识宇宙,认识地球。对于专题7,专题8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要使学生建立起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及原理,简单地只用地图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如利用多媒体Flash辅助教学,动态地模拟地理现象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从而揭示“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获太阳热量的多少—四季变化”的内在联系。

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国际地理教育宪章》(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1992)对地理教育目标的概括是:“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1、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建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情感场”

教学中打破原来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现象,教师只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走到学生中,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教学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为素材,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专题30商业区位。专题2627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过程。专题33地域文化等学习中,结合上海乡土地理,分析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上海城市地域扩展,上海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上海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在对身边地理事象的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抓住时代主题,社会热点,选择现实地理问题,设计“问题研究”强调认识过程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  专题19珍贵的淡水资源   专题24人口增长  专题25 全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涉及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在这些专题的学习中,精心设计背景材料和问题采取实践调查、研究与探讨、辩论赛、做环保小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认识过程和真实体验中形成科学精神与态度,体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地理科学素养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目标。如何有效地完成地理的三维目标,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达到知、能、情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位地理老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