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世界外国语中学200401阳光中队福利院活动案例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一、背景分析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结合学生情况及我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爱心、大气、优雅”的德育目标。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我们学生不会感动,不懂感恩,不知珍惜,不讲道理,是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具体实际的感召力,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没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更多的处于主动地位,我校发掘了社会和社区的资源,建立了多个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八(1)班阳光中队参与的徐汇区社会福利院尊老敬老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服务形式,让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关怀、感恩”,达到“富有爱心”的德育培养目标。
二、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004年起,由学校牵头联系,我校与徐汇区社会福利院、科技幼儿园、董李凤美学校、紫薇幼儿园等单位达成了共建协议。在全校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后,200401阳光中队认领了徐汇区社会福利院的服务项目。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中队干部先造访了福利院,了解并征询院方和老人的意见。通过讨论,为保证活动能长期有效的进行,决定了以“雏鹰小队”为单位,轮流每两周一次到福利院进行活动。到目前已经坚持了四个学期,本学期是第五个学期。
在活动的最初一学期每次活动
几次活动后,学生提出能否结合福利院老人的兴趣小组,由他们去开设“生活对话900句”英语沙龙。这一设想得到了福利院领导的支持
活动主题:“重阳节,我们与老人话家常”
指导思想: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力所能及地为福利院老人带来快乐,切身感悟“关爱——付出”的生命意义
活动准备:设计英语小沙龙教学方案,确立活动主题;小队成员分组作教学预案:统一问候语(自我介绍)、句型,准备单词卡片;亲手制作给老人的重阳节小礼物
活动过程:陪老人闲话家常,带来敬老节的问候;教会老人运用简单的英语对话:例如询问对方姓名、职业、日常活动等基本信息。
分组教学(略)
教学计划备案,与下一组活动的同学交接,以备第二课时重温知识点,好进行衔接练习。
活动效果:(略)
辅导老师提示:关爱是一份持久的付出,重在坚持、重在真诚,要鼓励孩子能把与福利院的共建活动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做到实处。
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我们遵循“认知─抉择─实践─反思─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原有认识的重新建构,使之自主地向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靠拢,形成自身内在的对道德规范的真实理解。
三、活动的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发现已经达到以下的主体性德育目标的提高:
1、满足了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了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徐汇区社会福利院尊老敬老活动中,学生自发的设计活动计划,写授课教案准备学习活动资料,并主动与社会实践点联系,利用放学、双休日、活动课时间,进行志愿服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又满足了他们想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需要。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在尊老敬老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爷爷奶奶有一天会老去,我们惟有尽可能地不让他们感到寂寞孤独” ,还有学生在活动后的小结中写道:“在教老人时,同学说我是既耐心,又认真,一点都不会厌烦,即使他们不断的重复同一个英语单词。但在家里,我好像总是很不耐烦地对待外公外婆,总觉得他们有些过时,现在想起来,有点内疚。看着敬老院中的老人们,他们在学习英语时,是何等的兴奋,也许在我们家里的老人也会如此。当初真不应该说外公不赶潮流,也不应该说外婆不懂现在的科技,这会伤了他们的心,从现在起,我要改变我的态度,无论是敬老院的老人们,还是我们身边的老人,我都应该好好关心他们。我要当一个老人们都爱的好宝宝。”如果这些大道理通过我们的班主任,通过我们的学校、家长,讲给我们的孩子听,可以想象,得到的结果一定是逆反的,而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到,再从他们口中说出,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通过这样的服务活动,我们认为至少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需要,提高了其自我教育能力,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延伸。
3、重视道德修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在两年多的服务活动中,学生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了下来。在端午节的活动小结中,一个男孩写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的粽子勉强完成了,虽然没有挺刮的形状,饱满的内陷,可总算是裹起来了,跟我合作的爷爷乐得呵呵笑,很得意的拿出来和其他老人的比。”对于这些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为了能给老人带去笑声和欢乐,努力完成着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在活动的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分析与反思
主体性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以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为宗旨的德育。是遵循“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因此在活动中必须重视五个环节的设计:
1、自我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引导教育者做出适当的、稳定的自我认识和判断。
2、自我选择和教师指导。没有自我发展的自由和选择的德育,是一种不真实的德育。在现实生活中,受教育者追求何种道德生活、接受何种道德规范,作出何种道德判断,选择何种道德行为,都要受到个体所接受的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因此,按照拉思斯的德育的“三阶段七步骤模式”,应当让学生“自由选择”、“尽可能自由的选择”、“在考虑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自己的选择”、“公开自己的选择”、“按选择行事”、“重复行动”。当然,由于学生认识和评价往往不够成熟和完善,因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道德的权威和宣判家,而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作用不是给予学生何谓道德真理,何谓正确的道德准则,而是设置某些道德情境,选择某些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例,模拟某些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和实例中体验、比较、分析后果,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3、自我体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我道德认识和评价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对自我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和体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善于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道德情感,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要注意通过审美和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和战胜自我的喜悦。使学生在德育践行中始终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
4、自我评价。学生固有的道德行为的转变和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自我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这次道德践行的得与失,对与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原有认识的重新建构,使之自主地向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靠拢,形成自身内在的对道德规范的真实理解,迫使道德践行的真实和有效,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所在。
5、自我超越。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德育必然是一个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矫正,完成学生从德育认识到行为的自我超越,实现优化的德育结果。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师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我们的活动中一直坚持以下3点:
1、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实践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2、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
3、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作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