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1、女,17岁,高一在读。 2、小时候生过结肠炎。 3、小学就读于教科院实验小学;初中就读于教院附中,因中考成绩不理想,于华育中学复读一年;第二次中考,考入我校。 4、MHT测验(7 6 2 3 7 6 3 7):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过敏方面得分相对较高。 咨询过程:
一、评估问题
1、确定当事人的问题与症状: 咨询事因:学校咨询有其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并非主动来访。我们这个案例的当事人就属于这类情况。在临近高一上半学期的期末家长会后,一位学生的母亲找到了我,并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女儿最近脾气变得很急躁,成绩明显下降。班主任老师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双方都很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班主任老师建议学生家长寻找心理老师的帮助。和这位母亲作了次简短的谈话后,我答应开学后找她女儿聊聊。
第一次面谈:开学后,我并没有马上找这位女生。我想再等等,盼着她主动来找我。也借此了解她想寻求帮助的愿望有多大。可终究没有盼来,于是我主动和她约了时间(08/4/24),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面谈。以下是我们的开场白: 师:其实,上个学期期末,你妈妈就有这个打算。你自己怎么没有来? 生:不太敢。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 生:有。 师:那你觉得你妈妈来找我跟你自己来找我的意图一样吗? 生:一样的,都是考试心态的调节吧。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可能主要就是这个问题。 师:有这种情况多久了? 生:去年开始的。 师:具体点,什么时候? 生:中考以后吧,也就是考高中以后。 师:每一次的考试结果怎么样? 生:成绩不是很稳定吧。 师:“不稳定”是指什么? 生:偶尔有好的成绩。但是,像期中、期终这样的大考,成绩就不是很理想。 师:那你个人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可能是失败过。后来就越考越怕了。 师:你指的“失败过”是什么? 生:中考没考好。 女生还提到,每次重要的考试来临前的一个礼拜,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冒发烧,伴随着食欲不振,拉肚子。小时候的确得过结肠炎,但早已痊愈了。 谈话进行到这,我初步确定当事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考前焦虑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来自于一次“失败过”——中考。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过去的创伤性的经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准确、科学地来证明我对这个问题初步的评估呢?量表。 在这次面谈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简单、快速的“考前焦虑测试”,对当事人进行施测。总共20题,回答“是”,得分1分,否则不得分。分为三等级:0—5分、6—15 分、16—20分。最后得分为12分:有一定的考前焦虑症状,但并不严重,对身体或心理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害。结果显示当事人有下列症状:常常觉得心跳很快;常常易感到心里烦乱或惊慌;常常感到要小便;常常出现胃痛或消化不良的症状;一想到考试就觉得自己可能要发疯;常常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遇到各种突发事情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常常容易疲劳;平时呼气和吸气都觉得很沉重;对学习过或所复习的内容很快就遗忘了;经常出现头痛、颈痛、背痛;时常感觉手脚麻木或刺痛。 然而,隐隐约约觉得当事人有所隐瞒。于是我接着问: 师:但是你知道吗?你妈妈不单是担心你的成绩。包括你的班主任老师,你的其他方面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生:可能是我平时的表现不太正常。 师:不太什么? 生:有点失常。就是说,有时候会比较烦躁吧。 师:有时候会表现的烦躁? 生:恩。 师:还有时候呢? 生:有时候是蛮郁闷的。就是不愿意和人交流或者交流的面缩小。跟好朋友交流。但是看到老师和家长的话,因为我一看到他们就感觉到压力啦。因为他们时不时地要管着我,所以会烦躁。 师:怎么个“烦躁”呢? 生:就是有时候人会很任性的,也不想听他们指挥,有时候可能还会顶撞两句。比较叛逆。 通过第一次面谈,我很顺利地就诊断出了当事人的问题所在。这也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初步诊断:1、考前焦虑:12分。有一定的考前焦虑症状,但并不严重,对身体或心理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害。 2、青春期逆反心理
第二次面谈:08/5/16是我们在上次面谈结束前预约好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上次我们诊断出当事人的两个问题,也意味着我们的咨询目标有两个。那么,哪个目标是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呢?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者应该是当事人自己。 师:对于上次谈话中我们发现的两个问题,你认为你最想解决的是哪个问题? 生:学习吧。我感觉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下降了,才导致了我脾气急躁。 师:恩。那么,针对学习问题,在此之前,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上课做好笔记,下课再把老师解的例题多做几遍。自己也买了参考书,多做多练。 师:你觉得效果怎么样? 生: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其实不单是学习,对于脾气我也努力在改,做任何事前,学会“三思而后行”,不当面反驳对方,委婉提出自己的看法。 女生还进行了自我评价:“很正直、有原则”、“感觉自己像愤青!”。这是我听到过的最不寻常的一个自我评价。一个花季少女,为什么会形容自己是“愤怒青年”呢?她说从懂事起就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初二,一次无意中看到了这两个字,觉得形容自己是再合适不过了的。 通过这次面谈,我明显地感觉到当事人是一个认知水平相当高的女孩。这是她所拥有的很可贵的一点,可能她自己还没意识到。她的这一品质也将是我们这场“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良好基础和资源。
2、收集资料: 第三次面谈:08/5/20。两次面谈下来,通过和当事人的协商,把咨询的首要目标定为,减轻考前焦虑,解决学习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当事人的学习史。这就是我们第三次谈话的内容。通过谈话了解到:小学:学习优秀,始终保持年级前十名,甚至第一名也有过。学得很轻松。毕业时,包送西南位育,但是妈妈不让去,离家太远了。初中:自己考入教院附中,初二开始成绩下滑。对班主任(英语老师)有看法,觉得老师为人势利,家访只去有钱的同学家里。有次,学校竞选大队长,班里3位同学参加,她考第二名,但最后,老师推荐了第一、三名同学,没有推选她。她就此更加觉得老师不公平。还有次,和男生吵架,老师批评了她,在班级里开“批斗会”。从此以后,学习从年级前30跌到70名,最糟糕的一次年级108名。高中:中考失败,考入华理附中,放弃,又复读一年,考入现在的学校。
谈话结束后,我又从多方面了解当事人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 数学老师:最近一次测验,全班倒数第一。进入高一以来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好,只是现在越来越差了。做题不灵活。 语文老师:作业上显示很用功,但成绩上表现不出来。 英语老师:每次默写都不合格,还要抄别人的。但每次测验都能通过。 物理老师:刚开学的时候,成绩真的很好,我都考虑让她做学习委员呢,但半个学期一过,就突然成绩大跌,太意外了。 同学朋友:1、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为此很苦恼,常常羡慕别人。 (主诉:“比如说,老师出个小作文题或者话题,让我们去想我可以干什么?或者我擅长什么?然后我就会觉得,对于我来说,想这件事情真的是绞尽脑汁,因为我好象很难找到能说出来,也让别人羡慕一下的事情吧。”“别人的一些特长或者是好的地方,我会过度崇拜。”) 2、她似乎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很容易滔滔不绝,让人觉得她很烦。(主诉:“比如说,我好朋友说我,好象知识面比较广,就看的书很多,了解的东西很多在同龄人的水平里面比较高。”) 3、自我中心,只讲自己的,不讲别人,也不让别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大家都不愿和她多交流。(主诉:“我在班上有四五个谈得来的朋友。”) 4、她经常做一些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事和话。 5、她经常发牢骚、抱怨。 6、她并不是像她自己所说的那么用功。 7、她曾经和同学说自己的智商很高,130多。 8、其实全班都知道她是个复读生,所以对她还是有成见的。
直到08/5/26,和她母亲进行了一次电话访谈后,我突然发现当事人现在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彼此间也是有关联的。 母:我感觉我们家女儿“只能乘顺风船,不能乘逆风船”的。回家经常抱怨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她这个性格其实蛮像她爸爸的。 师:你知道女儿怎么形容她自己的吗?“愤青”!她还记得有一次买了盗版光碟,家里的影碟机不支持盗版的,于是拿回店里退,结果人家不认帐,恰巧隔壁就是警署,就去举报,可连警察也不睬她。 母:X老师,你说的这件事我也有印象的。我们女儿这样,我总觉得和小时候有关。小学二、三年级时,学校有写周记的要求,是无命题的。她有次写社会不文明现象和一些阴暗面,得到老师和我们家长的表扬。从此,她就很喜欢写这类题材,也喜欢留意身边的类似现象。我总觉得是不是“强化”了她个性里的一些东西? 和她母亲的谈话中,有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母亲也同样提到了初二时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大队长事件”。她觉得这件事对女儿的影响非常大。从那件事以后,女儿突然脾气变坏,成绩也急速下降。一直到复读这一年情况又好转了,因为女儿在班里属于优秀生,老师也非常喜欢她。可进入高一没多久又不行了。
3、诊断分析: A、考前焦虑:有一定的考前焦虑症状,但并不严重,对身体或心理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害。 B、青春期逆反心理 这两种情况如影随形般,不时地出现在当事人学习生涯的某些阶段,她们只是症状表现,那么导致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抗逆力,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适应和协调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抗逆力既是种能力,也是种特质,是每个青少年身上都具有的,但需要被激发。显然,我们的当事人没有把自己与身俱来的这种能力激发出来,甚至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这种特质。每当在她的生活中出现挫折、不顺时,她没有去积极应对。就像她母亲所说的“只能坐顺风船,不能坐逆风船”。然而,人生的大河就是顺流逆流。激发、提升个体的抗逆力,学会面对以后的人生。让当事人明白: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才是问题;认清自己一系列不被认可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真正隐藏的是什么;用被认可的表现方式替代那些不被认可的。 二、进行干预
1、干预目标: 近期目标:降低考前焦虑 长远目标:唤醒抗逆力 最终目标: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2、干预方案: 方法与原理:A、认知疗法贯穿运用于整个心理咨询过程。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咨询师和当事人一起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干预其行为目标。一个有关怀的治疗关系的建立是关键。认知治疗的特点是注重细节,注重思维过程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B、针对当事人的考前焦虑,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普发展而来。基本的方法是让当事人用放松取代焦虑。第一步,教当事人放松,放松可以对抗焦虑。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事件分为等级。第三步,让当事人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逐渐重复,让放松和过去引起焦虑的事件相结合。当事人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景逐渐脱敏。 C、针对当事人急躁的脾气和过激的言行,采用人格的行为疗法: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不足以解释学习和人格的发展。他认为更多的学习是通过观察父母、朋友、电视和电影,以及读书、猜谜语而学习。把学习过程分为4个基本的过程:注意、保持、自动再现和激发过程。
3、实施干预:
第四次面谈:08/5/27。随着谈话的深入,愈来愈发现当事人有许多的非理性思维,尤其在对自身的评价上,过分概括化。 生:和好朋友聊天。她们就会觉得好象,有上进心是好的,但他们好像觉得我有点太过刻意追求上进了。 师:是嘛。你和她们都聊了些什么呢? 生:我就说我觉得我好像好失败一样的。考试也考不好,体育也不好。 师:言下之意,同学们并不这样认为? 生:我的感觉,是我好象自己……因为家里也经常说我好象不如我妹妹或者不如一些亲戚的孩子那么优秀。 师:他们经常说吗?还是说了一次,你就记得特别牢? 生:可能也经常说吧。潜意识里就有这个概念了。 师:可能也不是经常说的? 生:经常说的哦!饭桌上面,聊着聊着就说起了。 师:爸爸?还是妈妈? 生:都会说的。因为他们交流的环境可能有关系。他们同事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复旦附中,考到北大、清华,还有的是,初中就被选中,到国外培训,现在回来就是到中南海这种地方去实习,将来是进国家外交部的。都是很优秀的。说近的么,就是我堂妹,跟我同一届的,跟我相差几个月。她被推优,去了七宝中学。她除了学习好,从小还上过很多特长班,所以书法也好,也会舞蹈。她现在手风琴考到了专业演出级的级别。然后,以后的高考还能加分。我妈就觉得我,读书又不好,又没特长。好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
生:她们说我,好象没自信,我也觉得。 师:是最近一段时间吗?还是? 生:就是可能伴随着考试吧。 师:她们是什么时候发现你的不自信的? 生:也是因为考试吧。比如说考试之前担心考不好。 师:第一次听到你朋友说你不自信,是什么时候? 生:好象也就上学期期末吧。可能因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来自考试考不好,担心;还有一个就是平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别人的一些特长或者是好的地方,我会过度崇拜。然后她们就会觉得我对自己的评价一无是处的。 师:你赞同吗? 生:恩。 师:因为你觉得自己从小也没有培养其他的特长,唯一的学习是自己能抓到手的,但现在看来,抓得也不怎么样。 生:对。比如说,老师出个小作文提或者话题,让我们去想我可以干什么?或者我擅长什么?然后我就会觉得,对于我来说,想这件事情真的是绞尽脑汁,因为我好象很难找到能说出来,也让别人羡慕一下的事情吧。 师:那难道非得这样吗?你周围同学难道每个都是有特长的? 生:至少我觉得他们都很聪明。 师:你看自己觉得什么都是不好的,看别人都比你好。是吗?这的确有点很不自信了。 生:也有可能是家里的关系。家里人总怕我很……就是注重谦虚这个态度吧。但是他们从小就灌输这种思想,潜意识当中就对自己好像不能有好的评价,一味地去看别人的优点。仅仅是知道别人多么多么优秀,然后忽略了自己。 除了焦虑情绪,当事人遭受挫折后的另一个衍生物:自我评价低。 “我就说我觉得我好像好失败一样的。考试也考不好,体育也不好。” “好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 “她们说我,好象没自信,我也觉得。” 为了避免面对一个“一无是处的我”的痛苦,本能的自我保护,当事人抓住一点,给予 自己肯定:“我是一个正直、有原则的愤青。”但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恰恰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她,在积极探索自我意象的过程中,莽撞得出的一个偏激的自我概念。 通过“三问题技术”帮助当事人改变消极的思维。每个问题都提供了一个质疑消极信念带来客观思维的方式。 1、 这个信念有什么证据? 2、 你可以如何解释自己的情境? 3、 如果这些是真的,应该如何解释?
第五次面谈:08/6/2。通过谈话,把从学生、老师、家长多方面收集起来的资料,给予当事人一个反馈,让她多几面认识自己的镜子。听完以后,她对其中一部分感到十分惊讶。这些很有可能就是她在认识自我过程当中的盲点。 生:王X(班长)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可同学们却接受他,还选她作班长。 在许多反馈中,当事人对来自同学们的评价感到十分困惑:她自认为并非像同学们描述的那样。之前,她也十分渴望了解同伴眼里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也主动问讯。但大家都没有直言相告。今天能间接听到同学们的真心话,同样也是很高兴的。所以,她马上就开始寻找起答案了。我意识到干预的契机来了。当事人心中既然有一个“榜样”,为什么不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取新的行为呢?鼓励她观察和记忆示范的行为,通过模仿,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布置回家作业:为什么王X能做得更好,更被同学们所接受?找到其中更多的原因。约定在下次的面谈时,把功课带来。
师:同学们说你老喜欢抱怨,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卷子拿到手,就开始发牢骚了“卷子出的怎么那么难呀!”、“这个内容老师上课没教好。” 生:我只是想发泄一下,说说而已。 师:的确,有时候我们都需要宣泄一些消极情绪。但是一味的抱怨于事无补,久而久之,只是让我们丧失了改变现状的动力。 生:恩。的确会这样的。 显然,当事人动用了“否定”、“歪曲”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当事人身上的一股抵抗压力的能量,尽管她是以非常规途径释放出来的。我们要让当事人学会将个人消极防御转化为主动建构系统。
第六次面谈:08/6/9。咨询内容: 1、 作业反馈。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自己心中的“榜样”。她发现和榜样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不同之处正是造成她们之间差距的关键: A、有可能大家先入为主吧。她一直就表现如此。可我刚认识大家时,不是这样的,只是和大家熟了以后,才这样的,可能大家接受不了; B、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在同学中的威信也比较高; C、她有号召力,提的建议比较好,可行; D、她让大家做到的事,往往她自己都做到了。 2、进入高中以来,考试成绩总不如人意。当事人在遭受考试屡屡受挫后,逐渐产生了 焦虑的不良情绪,遇到考试表现为考前焦虑;在平时,就表现为脾气急躁。然而,在这种情绪的背后,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当事人对学习的渴求,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的愿望。只是,她通过不良表现作出了抵抗。这些表现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是具有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她在不利处境下回避痛苦、减少刺激、抵御压力、维护自尊、证明意义。通过咨询,让当事人掌握常规、被认可的途径来替代非常规途径。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当事人学会降低考前焦虑的小练习:系统脱敏。 A、 学会放松:练习腹式呼吸,和平时自然呼吸相反。吸气,肚子鼓起;停留10秒钟,可结合想象焦虑情境;呼气,肚子收紧。 B、 列举引起焦虑的考试情境;按焦虑程度递增排序。 C、 让当事人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
辅导效果: 第六次面谈结束的三天后(08/6/13),当事人面带微笑地找到我,按捺不住地说:“老师,真的有用,你教的放松方法。昨天数学考试我试了一下。我发现平时情绪急躁的时候,也用的上的。”我又联系了她的母亲和班主任老师,均表示情绪上有所好转,然而成绩看不出丝毫的进步。
效果评估: 当事人自我评估:通过谈话,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得到了宣泄。很多问题之前我都有意识到,现在终于有人和我讲了。也讨论了如何去解决它们的办法,我愿意去尝试努力。
心理辅导老师的评估:这一阶段的辅导,针对当事人的考试焦虑和脾气急躁问题,有所缓解。然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却是导致当事人考试屡受挫败的最根本原因。目前考试焦虑的症状有所缓解,只是短期内的效应。如果,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症状很可能依旧会出现。
后续辅导:所以,针对学习困难进行辅导,将是下一阶段的咨询目标。
思考与改进: 1、在进入具有治疗意义的面谈过程中,没有做到每次只有一个咨询目标,逐步地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导致,为了点到每个目标,每种方法,就没有更多的深入。 2、运用认知疗法的过程中,错失好几次契机。没有让当事人反馈,失去了练习、强化机会。比如,当我努力帮助当事人澄清她的一些偏激观点:只看社会的阴暗面。她表示赞同,有很多领悟的时候。我应该马上用实践来验证,帮助她内化,应该问她:“那你现在回过头去如何看待初二发生的‘大队长事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