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理科教师: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传播与孕育者

一、科技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在综合国力上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追寻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我们认为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是其最重要的背景,从美德英法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无不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中国目前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亦是世界潮流之必然。各发达国家尽管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其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但就重视科技文化建设,大力强化本民族的科学素质教育这一点而言无一例外都是相似的。他们看到科学技术不仅是强大的生产力,而且是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铸塑民族新魂的启蒙良方。

  今日的中国需要新的科学启蒙,需要现代科学教育。科学精神和市场经济已经使几千年来饱受封建束缚的中国人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其内涵和意义之深远还只是初露端倪。科学教育对人生来讲是一个终身教育,每个公民在每个年龄段都应受到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阶段应打好科技教育的基础。只有全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以科学的精神和思想,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作为探讨各类问题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和进步。文化需要传授,科学精神需要传播与“教化”。“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这显然指明了科技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明确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科学教育的失败与落后就是现代教育的落后与失败,从而导致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失败。

  我们必须实施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

  第一,打破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西方科学精华的逐步渗透与引进,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的单一性与封闭性,以后将更强劲地促进所有科学领域的开放,通过科学精神的教育、开放、提升,使中国社会获得真正的改良与进步。

  第二,继续创新意识的积淀与奔涌,使中国通过创新走向未来。科技素质教育正是激发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

  第三,促进中国的科学、人文、技术等走向普遍性。科学具有普通性,而局部经验显然不具有这个特点。中国坚持天文观测数千年,也没有得出类似开普勒三定律那样的科学理论,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经验主义特点。而科技素质教育,无疑可以使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强普遍性彻底摆脱经验主义的狭隘性。

  第四,促进中国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发展。科学体现着公正与客观,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亦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素质培养的基础。“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这良知即是科学精神的公正与宽容。公民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公正、客观、理性与平等和民主,使我们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成为现代人。

  我们努力呼吁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必将有益于落实“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也在根本上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改造的必备条件和力量源泉。因此,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还是着眼于新世纪的发展,科技教育、科技素质教育都应该而且必须占据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首要地位,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或核心课程。

  二、理科教师在科技素质教育中的位置与优势

  必须明确一点,科学知识的教育不是科学素质的教育;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也不是科学素质教育的自然而然的教材课程。但它们毕竟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些知识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一代代科学先贤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其凝聚的人文情怀、科学真诚、理性光芒就是科学精神最直观生动的素材。让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让他们理解创造,即形成如下的观点是重要的:理解创造发明对人类极端重要,今天的文明是前人创造的总和;相信每个人都会成为发明家,创造是人的第二本能;承认知识在动态中获得发展与完善,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无尽的机会施展才能,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尽管在目前,各级中学还没能配置科学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但理科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传播科技文化、孕育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与优势,能在扭转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严重落后这个现状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同样科技素质教育尤其不能等同于科技知识教育。科技素质教育,虽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内容,不解决具体的知识问题,但却能训练出一种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气质,能培养出科学家那样严谨客观的思维头脑,能开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机会,恰是师生互相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共同受到科学方法的锤炼的机会,可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再塑人格理念。

  理科教师在科学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个论断并不否定也不阻止其他各科教师对青年学生适时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人文课程有这样的机会,体音美劳课程同样能寻找恰当的教育生长点,应该发动校内外的所有科技教育力量。广大教师首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希望不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为地割裂开,它们的交融互补本身就是科学精神中宽容与创新的体现,寻找两种精神之间的张力与内蕴,才能实现传承与栽培的教育使命。

  三、教育界行动策略:读书·讲座·网络课堂·实践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教育,首先是国家政府行为。从政府到民间的科技界、哲学界、教育界、工业界、科普界、出版界、公众传媒机构、群众团体等,凡是与此相关的部门都有这个责任。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做过很多工作,如大型科普巡回报告,院士学术厅讲座(CETV),出版大量的科普读物,公众传媒加强了科教宣传力度等。但我们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我仅从教育界可选择的行动策略这个角度结合个人的行为做些思考,行动策略的拟定完全是笔者心得体会基础之上的微见,教育界的整体行为有待决策部门形成自觉意识并拟定方案:

  1.读书。可以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个青年数学教师,在专业之余我长期关注科学教育的相关出版物,本文的撰写也得益于个人多年的资料积累。理科教师应读大量的科学教育读物,首先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

  2.讲座。为广大中学生开设科普知识讲座,运用个人读书所得与青年学生共享科学的盛宴佳肴,定有灵感火花的碰撞与心灵境界的共鸣。以科学大师的奋斗激励青年学子,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长期坚持开设专题讲座。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经常化。

  3.网络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空前的,因特网(Internet)带领我们走进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网络上有很多潜在资源有待开发,很多科普杂志、公众科技传播网都在网上设有科普网页供你自由浏览,很多图书馆的书籍包括科普书都可在网上实现阅览,大量的科教信息充满网络世界。这项工作,目前在西部教育状况下还没有得以实现。但本人充满信心,这样的时刻肯定为期不远了。

  4.实践。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养,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懂得了科学精神不见得就能坚持科学精神。我们认为通过我们的言行去做科学精神的注解,通过我们的思考去充实理性精神,这是科技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我们的工作造就一代新人,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探究科学真谛,必将有益于民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