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当代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二)

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在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方面:许多国家既对中学教育结束时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素养作了具体的描绘,也对终极性的目标进行分级分层,以便使终极性目标的实现能建立在起始性、次级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例如英国的科学课大纲设有若干个目标,这些目标表明了在每一教育阶段的结束时对不同能力及成熟程度的学生所期望达到的知识、技能与理解力,每个目标又分为十级。第一阶段(57岁)为13级;第二阶段(711岁)为25级;第三阶段(1114岁)为37级;第四阶段(1416岁)为410级。 

(二)在科学教育的内容方面:突破了以事实、概念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逻辑框架,增加了与培养科学素养有关的其它内容。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即:

(1)科学的统一概念和过程(具体包括:系统,秩序和组织:证据、模型和解释;变化、恒定性和测量;演变与平衡;形式和功能等。) 

(2)作为探究过程之科学(该内容强调了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 

(3)物质科学 

(4)生命科学 

(5)地球与空间科学 

(6)科学与技术 

(7)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 

(8)科学的历史与本质(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该标准强调,八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任意取舍,否则会在期待学生们具备的那些科学素养上面造成空白。 

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许多国家都强调要饶有趣味,要跟学生生活相适应;在课程教材的编排上则强调要围绕探究加以组织,而且要同其它学科(如数学)相联系。 

(三)在科学教育的方法方面:60年代兴起的探究、发现法继续受到青睐,但有所发展,反映在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的完善与规范。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构造和分析其它解释方法以及科学论点的交流等。强调探究并不意味教师只能用这一种方式教科学,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仅用诉诸理性的讲授、探究还难以形成坏境意识、科学道德等与情感相联系的科学素养。这些素养的形成与某种体验有关,只有经历一些学习体验才会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至于某些科学技能、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通过广泛的迁移和长期的练习方可形成。许多国家为此专门设计了专题作业这种练习形式,专题题目可由学生自己确定,学生们的题目可谓五花八门:白老鼠和黑老鼠哪个更聪明”“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食品色彩对食欲的影响”……。每个专题持续的时间可以从数周至数月,这种专题作业是综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在科学教育的评价方面:建构了与科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教育的评价,科学教育评价具有比科学教育目标更强的导向作用。为了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理想,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建构与科学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二维测验蓝图的提出为科学素养的评价提供了框架。测验蓝图摒弃了仅从知识点的覆盖面、记忆程度考虑评估思路,增加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评价指标。而新的体系又离不开新的评价方法,一些新的评价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方法正逐步形成。例如为了综合考核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一个命题──堆肥是有机物腐烂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提一个问题,再建立一个问题的假设并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还要将实验的结果科学地表达出来,教师则对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设计、结果表达等水平逐项打分。学生若能提出我感兴趣堆肥制作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问题,能建立可能和加水的多少有关的假设,能设计用两个塑料口袋分别放入香蕉皮,一个口袋加水,一个口袋不加水的实验,最后还能用一定的方法将实验的过程、结果科学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被认为较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意态度有关的科学素养的评估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是毫无办法,例如为了测试学生是否形成了关心环境意识,一可以要求学生从一份发给的日报中挑两条他认为最重要的消息,该报纸登有该国附近海面发现赤潮的消息,学生若能挑出这条消息就可以被认为具有了关心环境的意识。 

总之,为了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世界各国在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都作了很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