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课题介绍
母语习惯对日语学习的影响

摘要

中日同型词是两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源于汉字的日本文字既有承袭古汉语原意之用法,又有其派生用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取其有利因素,去其不利因素,以促进日语教学。

关键词

     母语习惯     字形    古汉语    派生     时态 

 

日本古代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假名(同真名相对应;而真名则指汉字)诞生之前,日本人无法运用文字来记录本国的文化。他们只能使用汉语来进行书写,从而形成“汉文”。日本人一度完全把汉字作为本国的文字。后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日本文字——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的草书体,片假名取自汉字的一部分如偏旁、部首之类。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现代日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日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用片假名来表示的表音文字开始大量增加,但是汉字在日本文字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据统计,在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约占47.5%,几乎达到日语总词汇的一半。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中、日两国语言之间的共通之处,做出以下大致的归纳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字形未发生变化的日汉字:

在日本,用汉字书写的人名、地名占95%以上,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影响之大。在现代日语当中,有相当多日汉字的形、义同汉字一模一样,下列日语词汇如:中国、男、女、花瓶、歌、雨、雪、日用品及日本的国名等都同汉字无异。

当然,日语当中也有许多汉字和假名组合在一起的单词,如食べる(吃)、お父さん(爸爸)、休み(休息)、正しい(正确)、白い(白色)、高さ(高度)、忙しい(忙碌等词,即使不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但汉语含义均和当中的日汉字的含义无异,学习这些词汇时应该不会产生歧义。

这些字形未发生变化的日汉字,对初学日语的人来说,在心理上会产生亲切感,认为日语很简单,进而形成学习上的推动力。

2、字型变化但含义未变的日汉字:

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汉字简化的方针,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称之为简化字,但日汉字当中有许多字相当于我国以前使用的繁体字,眼鏡、機会、帰る、終わる、電話する、何時、飲む等单词中的日汉字,依旧采用汉语的繁体字写法,但含义和汉语一样,字型上的繁简变化,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依旧是我们学汉语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些同型词简单化字或字型稍做改变的字,如“桜”字,“地図”的“図”字、“映画”的“画”字等,虽然写法与汉字有所不同,但中国人一看,含义便了然于胸

3承袭古汉语原意: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已经和它们最初的意思(即古汉语)发生了变化,但在现代日语中仍然沿用。由于日本隋唐时就大量从中国吸收汉字,于是,这些字、词的汉字原意也原封不动得引进到日本。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许多日语单词中找到古汉语的影子。如“丈夫”(じょうぶ),古汉语中把健壮、结实的成年男子称为“丈夫”,而现代汉语中“丈夫”已经转义为女子的配偶;而日语中“丈夫”一词仍然是指健壮、结实的意思又如“孃”,古汉语中,将“女儿”和“未婚女子”称作“娘”,但现代汉语已演变为母亲的意思了但在日语中, “孃”的含义依旧为“女儿”“未婚女子”——将未婚女子称之为“お孃さ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小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走”字在古汉语中为""的意思,在现代日语中还是""的意思。 “湯”在古汉语中为"热水"的意思,现在含义依旧不变……。

再如“刺”字在古汉语中有“名帖”的含义,日语词汇“名刺”的意思为“名片”; “内”字,在古汉语当中有内人、里面等意思,日语词汇“家内”的含义为“妻子”等等。日语中这样的词汇和古汉语相比,属于缩小了古汉语的所指范围。

此外,日语敬语中的尊他语和自谦语也是来源于古代汉语。我们来看一个古代汉语的例子:古代,把别人的儿子叫做"令郎"来尊敬那个人,而把自己的儿子叫成是"犬子"同样也起到尊敬对方的作用,那么叫"令郎"明显就是抬高别人,来达到尊敬的目的,而叫"犬子"则是通过贬低自己来尊敬别人。现代日语中的尊他和自谦这两种敬语同古汉语的用法原理一模一样,在日语中“お子さん”相当于"令郎"、“息子”相当于"犬子";再如日语词汇“愚见”、“拙宅”、“拝見する”等均为自谦语,含义同古汉语无异。

因此,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也要强调我们的国语基础,对于有古文基础的人(我国的文言文教学从初中阶段开始)来说,在比较中学习与记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当学习和古汉语相通的日语词汇时,教师顺便提及一下古汉语的含义与用法,学生们通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进而加深了记忆力,语言之间都是相通的,何况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日本文字呢。

4、派生意义:

   有一些日语同型词初看不知其意,但细细分析后,会觉得它们搭配的确有合理之处。有时,真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改造提炼汉字的工夫。如“八百屋”(やおや),初看时,如何都想不到它与菜店有什么关系。但再细想,汉语中“八”和“百”都是概数,表示数量很多,于是,日语就取其数量多、种类多而转化为菜店的意思了。再如“魔法瓶”(まほうびん)这个单词,日语含义为“暖水瓶、保温瓶”,“保温瓶”可以长时间保持水温,是不是具有“魔法呢?“木の子”(きのこ)是蘑菇的意思,是因为蘑菇都是长在树下,构成了形式的母子关系;“万年筆”(まんねんひつ)的含义为“水笔,钢笔”, 是因为水笔、钢笔可以用很长时间……。日语中这样的派生词有很多,学生时代的我,在学习这一类词汇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在嬉笑中就记住了这些单词的含义,可以说时毫不费力;现在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举一些这样的词例,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二得。

在授课时,我有时会在黑板上出一些短语、句子,让学生猜测其含义,如:“曲がった行い”(不正当的行为),学生们会有一些很好玩的翻译,“转圈跑”,“拐弯走路”等等。当我把正确答案告诉大家时,学生们也都觉得很合理,从而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短语。石頭(いしあたま)的日语含义为“死脑筋的人”, 大家(おおや)的日语含义为“房东”;地道(じみち)的含义为“脚踏实地”等词的中日含义比较之后,都会感觉非常有意思。日语课堂教学的寓教于乐均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初学日语的学生喜欢把日语中的汉字直接和汉语当中的汉字等同起来,认为很简单。我认为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适当地“望文生义”。在正式教授日语之前,我总是有目的地先挑一篇日语课文,让学生试着翻译成中文,从没有接触过这门语言的学生,正确率也可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这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当然,中国人学习日语的各种有利因素方便了我们掌握更多的日语单词和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 “汉字”都与它们在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甚至有些十分令人费解。我们来看看母语习惯中不利于日语学习的几个方面:

二、不利因素:

1、时态应用上的差异:

我们的母语—汉语中没有根据动词的不同的形式来表示时态的用法,而日语语法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达时态,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法将时态正确地翻译出来亦或忽视时态从而造成含义的偏差。

如:〇上海に行った人はきっと疲れたでしょう。/去了上海的人一定很疲劳了吧。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均为“た形”,表示过去和完成,若对“行った”、 “疲れた”忽视,译为“去上海的人一定很疲劳吧”,这样的翻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从而产生疑问。

再如:〇初もうで着物を着た女性の姿がみえます。/可以看见穿和服的女性。这句话的中文译法似乎找不到汉语中常见的表示过去的助词“了、过”等,但“穿和服”必须译为“着物を着た”。这是因为当定语中的动词为表示“穿”或状态性质的词时,日语的表达习惯均采用表示过去和完成的“た形”。

再看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的例句:○今天很冷。○昨天很冷。

这两句话在汉语中的区别仅仅是时间状语“昨天和“今天这两个词汇的不同;而在日语表达中,作谓语的形容词的时态是不同的,前句为“寒いです”,后句为“寒かったです”。

因此,虽然日语的时态相对其他语种要少的多,但是说话人的陈述方式一般表现在谓语上,这种谓语的变化形式,很容易被学习者忽视,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表达习惯的不同:

     在汉语中有许多固定的词组搭配,如在汉语中“吃饭”、“吃水果”、“吃药”都使用“吃”这个动词,因此在日汉互译时会习惯性地想到「食べる」这个动词。但是如果要用汉语的习惯说法将以上几个词组都用「食べる」来译成日语的话,“吃药”这个词组的翻译就会出现差错。正确译法应为:

〇吃饭/ご飯を食べる  〇吃水果/果物を食べる  〇吃药/ 薬を飲む

再如在汉语中“穿鞋”、“穿裤子”、“穿上衣”都使用“穿”这个动词,而在日语中表示从上往下穿的这个动作用的动词是“着る”,表示从下往上穿的这个动作用的动词则为“はく”:

〇穿鞋/靴をはく  〇穿裤子/ズボンをはく  〇穿上衣/上着を着る

在汉语表达中“戴眼镜”、“戴帽子的动词均为“戴”,在日语中则分别译为:

〇戴眼镜/眼鏡をかける  〇戴帽子/帽子をかぶる

在日语中像这样的词例有很多,这些固定的搭配容易给学习者造成困扰,成为日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进而认为日语难学。因此,在日语学习中,不能过于夸大母语的有利因素,这毕竟是一门全新的外语,需要学习者的潜心记忆与研究。笔者认为,汉语词组“吃药”,动词“吃”日语译为“飲む”(即相当于中文的“饮”),用词比中文更加细化,毕竟大多数的药是要和水一起服入口中的。在比较中学习,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生搬硬套的“望文生义

初学日语时,有时会遇到笑话。虽然比例不高,但这些笑话也应该引起日语学习者的重视。这些笑话多数是我们猜测日汉字字意造成的。这最有趣的要算“手紙”和“切手”了。初识“手紙”时,会同现代汉语中的“手纸”混淆起来,但在日语中,手纸却偏偏是十分文雅的东西——书信。而“切手”从字面意义看,初学日语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与邮票联系起来。“邪魔”的日语含义为“打扰、妨碍”,“顔色”的日语含义为“脸色”,这些词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翻译,很容易出错。

由此可见,单纯依靠猜测字面意义来理解日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并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但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应当适当地了解它们在搭配、演变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达到真正得掌握日语的目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手紙”一词,初看是容易闹笑话的,但仔细考虑后,这样的构词确有一定的道理—“信”为用手书写的纸;再如“顔色”一词,古汉语的颜为脸,那么“顔色”就是指脸色,并无太大的出入。因此,我们的母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日语,但若应用的不好,则将有利因素转化为了不利因素!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将中日两国间的语言差异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对于同一假名的不同日汉字写法,我们可以用汉语当中的同音字来解释;对于假名相同而音调不同从而含义不同的词汇,这一现象则类似于汉字中的多音字……。源于汉语的日本文字,至今都和我们的母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做有心人,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随时给予介绍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在学好日语的同时,也知道了我们母语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带着自信来学习日语,把学习日语当成一件乐事,在快乐的基础上去争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