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引发的易中天、纪连海热,让我们思考能不能根据政治课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们的讲课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也成为一门艺术呢,使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 关键词: 《百家讲坛》、教学思路、教学艺术、充满活力
政治课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再加上人们传统观念认为是空讲道理的学科,更由于不少老师缺乏教学艺术,所以很多学生兴趣不大。最近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纪连海等老师讲授课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易中天、纪连海热,不由得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根据政治课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们的讲课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也成为一门艺术呢。 一.《百家讲坛》值得政治课借鉴的教学思路 1.换位思考,有生命力的艺术才是大家需要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把你所讲的内容传授给你的听众这是一个挑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是听众我会爱听什么。”这是纪连海老师总结的经验之一。我们大多数的政治老师也总是感觉到在政治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较困难。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往往在于教师经常从“我”的角度出发,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经验把一堂课预先设计好,而不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他们最需要什么,结果是很多教师辛苦的工作往往最后却变成了独角戏,不能得到学生的共鸣。所以纪连海老师的说法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综观《百家讲坛》中的那些受欢迎的老师,他们都会认真思考听众需要什么,都有抓住听众心理的艺术,比如,易中天在讲课时将古代“怪异、生僻”的官爵名和现代的官衔作比较,因为他知道普通听众对这些古代官爵名看了就烦,这样一烦也就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对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诲,是否思考和理解学习内容,是否把学习内容应用于自己的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学生在想什么,时常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听怎样的政治课”,不断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课堂才有生命力。 2.独具一格,显现自己教学独特个性——塑造教师个人品牌 在《百家讲坛》中上课成功的老师无论是易中天还是纪连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讲课风格。比如:纪连海老师讲到动情之处,常会在讲台前拍桌子、跺脚、甚至手发抖。同样的上课内容即使广大观众知道故事大概,但从他们嘴里讲出来观众就是爱听,他们就是以自己塑造的风格吸引人,而不是风格随从于人。 那么我们政治教师呢,我想也要努力的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个性,创造有能把自己和其他一般普通政治教师区分开来教学风格。所以老师有的时候需要“另类”,当然这样一种“另类”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既贴切教材又属于自己的讲课方式和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这就是“晕轮效应”。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所以当一位政治教师不断创新树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时,当一位政治老师的名字已经成为让学生特别喜欢的政治课品牌时,我想只要这位教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对他的喜欢程度,这位老师的课其实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所以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教学才会变得有滋有味,教学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3.厚积薄发,脚踏实地加强自己内功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纪连海等老师讲课时很多的举例仿佛是信手拈来,往往又是恰到好处,他们这种博古通今,引经据典的知识能力,让我们非常佩服。但纪连海老师却说“在他的课上,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使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丰满起来,但这要去翻阅很多的资料,学习很多的历史”。所以他们的课并非空有三寸不烂之舌,这要经过自己平时很多的努力,经过自己很长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就政治学科来说,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如何轻松而又牢固掌握教学重、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政治教师平时一定要不断学习,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口才再好,也讲不出什么内容。一位教师要做到厚积薄发,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平时一定要注意在哲学、历史、文学、生活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政治教师。
二.《百家讲坛》值得政治课借鉴的教学艺术方法 1. 借鉴相声的“包袱”法,激活政治课堂 相声“包袱”是指演员在观众不知不觉中打开“包袱”放入笑料,又悄悄系牢包袱扣,待时机成熟突然抖落,起到使人愉悦的作用。我发现《百家讲坛》中的老师常常运用这一方法提升讲课的吸引力。这一点对我们政治老师应该有很大的启发,政治学科因为理论性强,存在较多抽象的东西,确实容易让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同时根据心理学理论:任何人对于同样一件事物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思想。所以我想,如果在课堂上借鉴相声“包袱”的艺术,当政治课堂教学推进到一半学生注意力下降时,把“馅”抖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所以我在上 “运动绝对性,静止是相对性”这一课时,在课进程将近一半,学生都有些疲倦时,我正好要讲“世界上也存在静止”就故意抽一个学生问:“世界上运动是绝对的,那么有没有静止呢?”,当这个同学刚起身想回答时,我马上说我叫的不是你,我叫的是刚才某某同学而不是现在的某某,刚才的某某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现在已经变化了。这样一讲学生都哄堂大笑,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在笑声被打破。 当然我们政治课的“包袱”不一定全都是笑料,只要准备能够让学生放松,让他们的思想重新集中起来的“馅”就行了。而且可以是故事或者笑话等内容的大“包袱”,也可以是仅仅一句俏皮话或者随堂发挥抖出来小“包袱”。比如,我在讲:主观能动性时,故意问学生,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苹果掉下来,是因为牛顿和“牛”吗,这样的小“包袱”一抖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马上又来了精神继续听课。所以我想每一位政治老师只要课前努力,都可以准备为你课堂增色的“包袱”,一堂课可以准备几个“包袱”,也可以只准备一个,可以和所教授内容正好贴切相关,也可以和所上内容仅仅有联系,在课堂适当的时候抖出来,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借鉴评书代入法,提高课堂感染力 评书的代入法是指讲某一事件、某个人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故事的主人公替换成自己,把人家的故事用第一人称来述说,仿佛事情是自己亲身经历。看过《百家讲坛》中纪连海老师讲课课的观众可能都难忘这样的镜头:他讲到动情之处,常会在讲台前拍桌子、跺脚、甚至手发抖,这对于听的观众很有心灵的震撼力。他就是运用了评书的代入法,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能不能把这说评书的方法运用到政治课堂里呢,因为政治教材中有较多原理、观点,理论性较强,必须要用很多的故事和事例进行举例说明。如果政治教师也能象说评书一样,把自己的感情尽量投入所说的故事和事件中去,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再加上必要的响声词和肢体语言,把上课变成了说课,那么这样的政治课不单单只作为一门课程,而是一门艺术,可以大大提高上课的感染力。 例如,我在讲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主观理论为什么不能检验真理时,我引用了《庄子·秋水》这样一个故事,庄周说:“鲦鱼出游从容,真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周说:“你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如果按照这一逻辑争辩下去,惠施又说:“你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周又说:“你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以此证明每个人的主观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主观理论不能证明真理。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一般老师讲,可能就这样很平淡的讲下来,但我用评书中的代入法进行说故事,说的时候添加了当时的天气,两人当时的心情,并且在学两个人讲话的时候一会儿用庄周的语气,一会儿用惠施的语气,不断的揣摩他们的当时的心情,模仿说话的口气,讲的跌宕起伏,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沉浸于艺术的享受。 3. 借鉴现代话剧的通俗语言法,拉近学生和教材距离 易中天用文学的方式讲历史问题,用现代的口吻说故事给老百姓听,正是这种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是他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政治课中那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其实也可以用学生间流行或者现代的词汇让其通俗化,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学记》中论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就是说,教学语言要简约而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深刻的道理,不多的比喻就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政治课中很难理解的东西,用时髦语言进行的表述,能把抽象概念通俗化,深奥道理形象化,很容易和学生建立起来的默契感,让学生在会意中掌握知识。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一个话语系统油然而生的亲近感,使得政治课充满趣味。例如,我在讲解内外因的辨证关系时,为了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原理时,我运用了当时很流行的朵尔胶囊“由内而外的健康”、“由内而外地保养”、“以内养外, 补血养颜”等在当时社会上老少皆知广告词,很好的说明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这些因为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才使得晦涩的政治知识点,通俗的、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借鉴《百家讲坛》政治课教学时几个注意问题 1.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教学艺术毕竟属于教学形式范畴,而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我们政治老师创新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关键是修炼自己内功,下功夫对于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艺术,那一定会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是政治老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关系, 2.处理好课堂生动性和知识点落实的关系:根据二期课改“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课外的知识来填充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学的目的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政治教师在创新教学艺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搞花架子,而把课本教材里的内容丢在一边,平时的教学还是要注意知识点的重点落实。 3.处理好通俗化和庸俗化的关系: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把社会上一些很庸俗、有争议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这就违背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百家讲坛》中的每位老师就是很好的把握好了这个度,所以我们教师在选取材料时一定需要精挑甄别。
总之,《百家讲坛》给了我们政治教师怎样上好政治课很多的启示。我想只要政治教师去思考,按照“教材学生化,教学艺术化,教师魅力化”的原则去创新,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一门艺术,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将会充满活力。
主要参考书目: 纪连海:用包袱抖响历史讲台》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4日第4版 易中天 《品三国(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3月《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教育心理学》 第223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4月第1版 1997年1月第六次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