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需相辅相成 二期课改指出,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理念,重视从生活认识社会,“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理教学同样是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地理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地理与学生生活及活动联系起来。 所以本作者认为如何驾起生活与地理知识间的桥梁,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地理,使其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如何教会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真正为学生所用?这是地理教学的关键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由此本课题教师依托教材内容,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地理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掌握知识,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关注社会生活,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来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生活能力。 二、逐渐构架地理教学与生活间的桥梁 (一)建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非“纸上谈兵”的纯概念、纯理论的记忆,它更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来帮助我们认识、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起“生活地理”的理念,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适当应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教学。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地理:如从社会发展,文化方面和经济发展等多角度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二)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 从生活中来 所谓从生活中来,本人认为就是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种有宜的教学取向。
在新课导入,课堂讨论设计和生活演绎等方面将生活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嫁接;即时新闻链接和情境图像运用;教学线索设置等均是把生活元素融入于教学中的有效方式。鲜活的生活例子便于理解,也更具说服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2.到生活中去 本作者认为,所谓的生活中去就是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的,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放在眼前,而应“面向未来。”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断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来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让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受益。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而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简单生活运用能力 如:天气符号的学习 提高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读看天气预报的能力,达到了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 (3)利用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生活案例。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捕捉、收集地理信息。在问题情境中讨论、交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结论或结果,而是更着眼于知识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在探究、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 三、生活化地理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一)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每一次生动的新课导入、生活情境地再现都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而在一同思考与分析中他们自信也会在活动中不断激发。 (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 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里,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强,愿意思考了,敢于发表看法了,能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也容易、乐意进入知识并与只是对话。 (三)增强生活能力 地理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里技能的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掌握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 四、生活与地理间的桥梁亟待完善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挖掘生活地里的资源 师生共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积累地理与生活的结合之处。 (二)案例研究设计要细密,指导与评价落实到位 探究性案例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循序渐进,问题设置不能超出学生思维能力限度。因而在探究调查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定要辅助学生做好一个安排(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等),关注过程,及时给予帮助与改善。而在评价上也要加强力度与广度,竭力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激励效应。 (三)开发利用校外资源,眼见为实的实体教学 "超课堂"的地理教学,“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何尝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克服课时限制,组织不易这道立在“眼见为实”教学前的屏障。 (四)在生活的映衬下,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学科具有教学内容跨"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的特点。而培养人文精神是“二期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有机而不失时机地渗入人文精神,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关爱,逐渐走出人文精神缺乏这一瓶颈僵局。对于我们生活化地理教学无疑是一个新挑战! 正如一段格言所说:我听见了,都忘记了;我看过了,都记住了;我做过了,都理解了。事实也在不断告诉我们,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民主编《地理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余文森、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陈澄主编:地理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郭元祥: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6、琳培英: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与发展,课程·教材·教法,2002 7、王少菲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8、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9、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