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单位 创建在线 > 2013-2014年度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 基本指标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德育研究指导 > 学科德育研究指导
地理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几点建议

 1.中学地理课程的德育价值

20世纪初地理被确立为我国的学校课程起,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问题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中学地理课程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学地理课程对于学生树立地理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备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部分,初、高中都要求“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审美情趣;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初、高中在“关心世界、中国和本地区地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具有比传统地理课程更深远的教育价值。

目前,地理课程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地理认知教育价值和地理学科德育价值。地理认知教育价值是地理课的最基本价值,具有恒常性,是地理“知识”独特性的体现。早期强调的大多是知识自身的价值,当前更注重透过“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能力”即地理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的基本学科能力,学生的地理素养或称“地理的视角”是地理能力的整体体现。

德育是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最终目标。地理课程是向学生传播德育思想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地理学科德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及环境伦理教育等。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学科德育更宽泛,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代地理课程价值的最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参与。所以,对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目前的高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必要,它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涉及的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几乎都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联,地理课程能够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环境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二战”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先正式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各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感。我国地理课程早期强调的培养学生“世界的眼光”及种族平等教育、和平教育等,应该说都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要培养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公民教育”一直是西方国家地理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我国地理课程的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族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历史教育等。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思想。地理课程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是二期课改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课程的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及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生命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地理课程价值目标具有层次性,其中地理“认知价值”的意义主要在于提供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增进学生智能发展,这是形成地理素养或地理视角所必须的个体层面的价值;而“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属于“情意目标”类,虽然这类内容也具有“认知”的价值,但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生活教育”是地理课程价值实用性的体现,表明地理课程对教育终极目标──学生主体的关注,重视德育教育的知识、意识、行为的一体化。

 

2.有效实现中学地理课程德育价值的途径

    1)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例如:

学段与章节

教学内容

德育实施举例

 

 

 

 

 

 

 

 

 

 

 

 

 

六年级第一学期

地理景观

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地理景观的变化与发展

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获得美的感受。学会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景观的变化。利用我国和上海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

国家概述

庄严的国旗;形式多样的国界

通过对国旗含义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旗对祖国的象征含义。通过对国家领土和国界的学习,培养学生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

日本

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文化;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日本的文字、服装、建筑、宗教等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通过对日本资源小国,经济大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在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强,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同时,经济也很脆弱。培养中日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感

印度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通过对比印度和中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其人口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德国

哲人和音乐家的“摇篮”

通过对德国严谨善思的民族性格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世界上不同民族,学习和借鉴不同民族的优秀品质。

美国

典型的移民国家;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美国人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在美国的华人和华侨为美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美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美国人”的学习,鼓励学生学习美国人的崇尚创新、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

巴西

“人种大熔炉”;“地球之肺”的忧患

通过巴西各种人种之间有机地融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巴西文化的学习,教育学生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人种间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批判种族歧视观点。通过对亚马孙热带原始森林遭破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学习,教育学生资源和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保护本地区和本国的资源和环境,还要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

 

 

 

 

 

 

 

 

 

 

 

 

 

 

 

 

 

六年级第二学期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通过对古代科学家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探索的介绍以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所处的特殊环境,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批判上帝创造人类的唯心主义观点,树立正确是世界观。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唯物论和唯心论始终进行着长期的斗争,唯心主义宣扬上帝创造世界,认为日、月、星辰,天地万物都是超自然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创造出来就永恒不变的。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世界地形

千姿百态的地形

地球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景观,各种地形又都有其利弊之处。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同时也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漂移不息的大陆、六大板块

通过沧海桑田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地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科学家正在探索这一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世界海洋

富饶的海洋资源、保护海洋

通过海洋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谁能最好地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技术,谁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多变的天气

灾害性天气

通过对台风、龙卷风和雷暴雨等一些灾害性天气及其防护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在灾害中除了自我防护外,还应发扬相互救助精神。

气候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

通过对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全球性公害,影响着气候的变迁,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令人注目的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增长更加迅速,产生一系列人口问题,我国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又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减少世界人口过快的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世界的人种、宗教和语言

世界的三大人种;世界的三大宗教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征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种起源于不同的地方,但没有优劣之分,人种之间应平等和睦相处。通过对世界的三大宗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概况,从而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自然资源的

利用和保护

面临短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对面临短缺的自然资源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忧患意识,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和防治

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的“肇事者”;环境污染的防治

通过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肇事者”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人类存在着生存危机。同时通过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法规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七年级第一学期

疆域与行政

区划

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

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人口与民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为控制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国策,并自觉地维护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对56个民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从而理解和尊重各少数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地形的分布

各具特色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富饶的盆地;广阔的平原

通过我国不同地形区景观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美育教育。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地形都有其不同的开发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唯物主义观点。

气候的主要

特点

我国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台风有过也有功

通过对我国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的利与弊;台风过与功的学习,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防灾减灾等生命教育。

黄河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治理

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对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和黄河的治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这条母亲河存在着生态环境的危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和治理母亲河,在这条母亲河边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跨世纪的三峡工程

通过对长江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跨世纪的三峡工程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和睦相处的民族;丝绸之路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对和睦相处的民族的学习,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各不同民族,自觉维护民族的大团结。通过丝绸之路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台湾省

资源丰富的钓鱼岛;祖国的宝岛

台湾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信念。

青藏高原地区

江河之源 湖泊之乡;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

青藏高原是很多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景色优美壮观,通过景观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观,感受到自然的美。藏族人民有其独特的文化,通过对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的学习,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藏族文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西双版纳

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众多,通过对该地区民族风情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多元文化之情。

 

 

 

 

 

 

 

 

 

 

 

 

 

 

 

 

 

 

 

 

 

 

 

 

 

 

 

 

 

 

 

七年级第二学期

世界农业大国

水稻的起源;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现代化的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对多项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解放后我国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通过对现代化的农业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科学,从小努力学习科学,长大报效祖国的志向。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辩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

通过对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持续增长的工业

工业发展成就辉煌;现代化工业园区

通过对我国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以及现代化工业园区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要工业部门的分布

煤炭工业与采油工业;钢铁工业大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在旧中国对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很少,被称为“贫油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勘探,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通过这一学习,教育学生学习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我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通过对钢铁工业大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地对待我国的基本国情。

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

发达的东部和崛起的中西部;开发西部,东西联动

通过发达的东部与崛起的中西部的经济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差异的基本国情。通过对上海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教育学生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帮助西部贫困落后的地区,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与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是上海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连接成网的铁路;“世界屋脊”上的公路

通过新旧中国铁路和公路发展的对比,尤其是青藏地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科学工作者不畏艰辛,靠自力更生,靠科学技术建设青藏铁路,激发学生学好科学,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的理想。

城市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优化

多数城市水域受到污染;大气污染的状况南北有别;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通过对城市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优化以及农牧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随着城市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农牧区生态破坏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使学生理解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树立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发展观。

农牧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生态农业方兴未艾;滥垦滥牧 草地退化;启动退牧还草工程

北京市

全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悠久的历史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通过对北京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香港和

澳门

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通过对香港和澳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一国两制”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生态环境的治理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存在着生态危机,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沪宁杭

地区

河海相通 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通过对沪宁杭地区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高一年级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近代科学的发展,对探索宇宙天体的物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历程;太空探索的意义

在学习太空探索的历程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几个重要的事件,而且应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在太空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中的艰苦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体现国家自强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的富强之路。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今天的太空探索已不仅仅是科学探测,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性。太空探索的意义,不仅是课本所提出的几点,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的意义,以及人类在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方面应采取的态度。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

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板块学说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科学家对地震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探索,我国在地震预报方面的成就已居世界前列,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认识地震等自然现象,树立科学探索精神;进行灾害自救教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通过学习大气的组成,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尘埃杂质、臭氧等大气成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地域

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海派文化

在学习时要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我国文化特色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本民族、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特质等。同时,对我国多样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意义进行理性的思考。要体现文化认同教育,作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不可少的,一个积极的民族身份,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给个体带来安全感、自豪感、独立意识和自我尊重。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海派文化”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海派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海派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上海人应如何弘扬海派精神,建设上海、铸造城市之魂。

     2)地理学科实施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l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这是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地理学科实施德育,首先应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按照地理学科内容、结构、知识间逻辑关系,宏观地、实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现象,讲清讲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即充分的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特色,没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们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课变成德育课。同时又要把握好渗透度,尽量挖掘德育因素。

l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应与学生的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学生则要把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论与实际应用和行为结合起来,地理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各种法纪、法规的认识以及系统的地理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这些意识观念要上升和深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习惯得到改正,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l        教材和学生相结合

教材和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的两头,其中一头是,要吃透教材,即寻找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另一头是学生,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l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及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彻底,还要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既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l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

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为地理实施德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手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

 

                                            中学教研部地理组

                                            (执笔  单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