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中的真实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课育人价值探讨
上海市南洋中学 王春艳
一.引言
中学历史课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历史课究竟又有怎样的育人价值呢?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尤其要凸显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求真求实的治学方法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学科独有的育人手段。史学方法是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基础的史学方法是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将,应高度重视“课程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内容,并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循序渐进地予以分步落实。
二.案例分析
以《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课为例,笔者尝试以多角度的大视野,同时聚焦历史事件的一些细节让学生探究真实的历史,来培养缜密细致的史学思维方式,来弘扬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来树立振兴祖国大业的责任意识和国家意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是中国民主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大事件。如何交代清楚这两件大事的一般经过和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并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内在联系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此外,笔者所在的南洋中学具有百年的悠久历史,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南洋校友爱国的壮举是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极好的资料,可以适当地进行课程整合。学生从中可以认识同一历史事件,可以由不同的史料来论证。
因此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五四运动的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内容。
⑵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意义。
⑶理解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的相关史料,提升从史料中提取、整理和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基本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⑵通过总结归纳五四运动的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地位和意义,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体验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掌握以全球视野看待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方法。
⑶通过总结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中共一大对建党的历史贡献,中共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从而加强对历史知识梳理归纳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介绍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与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的五四精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⑵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影响,帮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在讲授新课时,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南洋学子与巴黎和会(情景导入,借境设疑)
通过讲述南洋校友顾维钧参加巴黎和会的情景,设疑: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关联?学生能体会到国力的衰微使得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并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能感悟到“弱国无外交”,要以史为鉴,在当今世界拥有外交发言权,必须努力提升综合国力。
第二环节,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分析史料,揭示意义)
通过展示五四运动发生前后的几段相关史料,学生从中能知晓五四运动的主要经过、斗争的最终结果,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历史人物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悟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五四取得初步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体会到“爱国、民主、进步”、“以天下为己任”等五四精神如今依旧是莘莘学子们应该继承与弘扬的。
这里举几个例子。
其一,在讲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的具体情况时,出示以下这段材料,并且设问:根据材料判断,
并提示学生,根据《鲁迅日记》和《晨报》的报道,基本可以还原
让学生在探究细节的过程中,理解了历史事件爆发的客观因素。
材料1 :1日有雨,2日放晴,3日夜里起风,4日“昙”(即多云) 。——《鲁迅日记》
材料2 :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记者忙即下车,近前一看……
——《晨报》1919年5月5日《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其二,讲述五四当天在火烧了赵家楼,痛打了章宗祥之后,有31名学生和1名市民被捕,全国各地掀起声援北京的爱国学生示威游行活动时,出示以下材料。并告之学生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时刻,我们南中的学长们也加入了行动,接着设问请学生讨论:“假如回到1919,同样是南洋学子,大家会不会去参加示威游行呀?”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热议,同学们纷纷表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爱国的青年都应当为之。这个历史细节利用了校史档案,真实再现了校友年轻时代的那份激昂的斗志,起到了激励当下的学生的育人效果。
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时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的朱少屏就领导寰球中国学生会就参加了上海的爱国行动,他并将卡德路寰球中国学生会总部作为上海五四运动的指挥联络中心。
——南洋中学档案室
其三,在评价五四运动过程中各个阶层的历史作用时,出示下列几则材料。
材料1:
——吴晓波 《跌荡一百年》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
材料2:关于罢工危险,查上海苦工不下数十万人,罢工后必有暴动,糜烂地方,此后种种痛苦,不堪言喻。
——杨晟报告上海三罢运动持续发展密电(
材料3:《字林西报》无可奈何地表示:“我们在生活上已经忍受不了当前的严重困难,以至我们不得不请求我们的政府转劝北京政府接受学生的要求。”
——《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材料4: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生联合会告同胞书》
设问让学生讨论回答:“假定你是一个历史评论家,在整个五四运动中,你最想赞扬的是谁?是青年学生、是工人阶级,还是商人?”通过展示上述史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商人市民在五四运动中的作为和作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后,高中生得以初步懂得从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特征等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史实的方法。从中认识到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在穿越历史的过程中,体验到当时的青年学生在国家面临危亡时,关心民族前途,勇于反帝反封建。以天下为己任,忠心报国,具有了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五四青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也是当下学子应该继承弘扬的。
同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得以初步了解,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规模空前的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就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三环节,五四运动与建党伟业(全球视野,见证历史)
通过播放中共一大召开的资料片,讲述一大召开前后的历史细节,尤其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一些经历,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何关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提示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历史细节:中共一大时陈独秀有没有参加会议?没有参加会议的他为什么会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伟大的五四运动之所以由北京大学学生首先发起,正因为北大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中心地里的中心人物便是陈独秀。”
——任建树 《陈独秀传(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通过材料的补充,学生经过讨论后,能体会到虽然陈独秀因事务繁忙,未出席会议,但最后仍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中,他成为了爱国学生运动的总司令。他甚至不
三.尾声
历史教育讲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怎么讲过去的事情,讲哪些过去的事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政府导向。历史的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史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如何使历史尽可能地保持本来面目,让学生能够想像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应该是课堂教育中着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历史教师不能改变现状,但是能改变课堂,历史课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历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考、历史课的精神在于它的情感、历史课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是“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发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所以“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讲述真实的历史,让学生在历史课的课堂中得以明智,学会包容,完善人格,懂得移情,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印下求真求实的学史印记。
参考书目:
1、《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白寿彝,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闲话历史教科书》,傅斯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