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
娃娃家游戏是小班自主性游戏中的必备与“传统”项目,堪称角色游戏中的“经典”,不论班级中其他游戏有着怎样的“人气高低”变化,娃娃家却以独特的魅力,始终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其中很自然地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完成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环境材料是开展娃娃家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支撑物。适时提供新的暗示性环境和道具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和内容,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情感和能力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观察不同环境材料带来的不同游戏效果并科学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才能及时调整、提供合理、恰当的环境材料,助推娃娃家游戏深入开展,从而为小年龄幼儿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基于上述考虑,我对班里人气颇高的娃娃家游戏进行了持续约半年的观察,下面,就从娃娃家游戏初期、游戏中期和游戏后期三个阶段,阐述环境材料对助推娃娃家游戏开展的观察、思考与实践。
一、游戏初期——新型环境材料,有助于诱发幼儿间的互动
传统的娃娃家场景一般是:一张床,床上有一两个娃娃,两个小凳子,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碗、盘、勺子、奶瓶以及各种塑料蔬果等。有的幼儿园还会用纸箱或纸板制作一些诸如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幼儿也比较喜欢待在娃娃家摆弄,但情节比较单一,喂娃娃、烧菜的游戏情节反复出现,有时幼儿会频繁外出,如外出去“餐厅”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去“理发店”理发等。
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我们对传统娃娃家进行了改造:创设榻榻米式的房间,添加了小帐篷、地垫等材料。结果发现:来娃娃家的人数增多,幼儿喜欢坐在小帐篷中聊天、“吃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增多,如下表所示:
表 不同环境材料下的幼儿娃娃家游戏效果
|
传统环境材料 |
新型环境材料 |
布局 |
房间+厨房 |
榻榻米式房间+厨房 |
材料 |
桌、椅、小床、厨房用具 |
小帐篷、地垫、厨房用具 |
效果对比 |
喜爱摆弄、烧菜的游戏情节反复出现 |
喜爱在小帐篷中聊天、吃饭,家庭成员间互动增多 |
幼儿喜爱度 |
|
|
解读:
1、小班幼儿容易被可爱、温馨、有趣的游戏环境吸引。小帐篷正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点,能“在第一眼就被吸引”。
2、小班幼儿爱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成人家庭行为,因此在有多样厨房用具的娃娃家中,“烧菜”游戏情节反复出现,并乐此不疲。同时,烧菜游戏情节的产生为幼儿娃娃家中交往行为的出现起到了“萌芽”作用。招待客人、照顾宝宝等游戏行为都在“烧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为何榻榻米式房间中幼儿互动会增多?小帐篷让幼儿感觉处于“私密”氛围中,他们在游戏时更自在,也就更多互动。富有“私密性”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小班娃娃家游戏中的互动,更受幼儿喜爱。
二、游戏中期——基于情节需要 补充新的可操作材料
案例1:
游戏开始的时候,希希冲进了娃娃家,她拿起了铲子开始炒菜,她不断的将“食物”做好后端上桌子,然后重复这一过程……旁边的小朋友菜包,小凯弟看见了,也是重复这样的动作,在小炒菜锅里不停地放材料,然后放进盘子或者碗里面,不久,桌子上就摆满了食物。
解读:
孩子乐此不疲的摆弄材料、重复操作,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丰富的家庭生活经验的支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丰富游戏的情节?开展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因此,小班娃娃家常见的是同一游戏行为反复出现,新的游戏行为生成较少。
调整:
教师可通过谈话、情境表演、同伴示范等方法,丰富孩子的家庭生活经验,为投放生活化、操作化的游戏材料提供经验准备。
案例2:
孩子们正在娃娃家中兴高采烈地做着游戏。突然,“不好了,不好了,娃娃吐了”。“妈妈”小逸喊起来。一旁的“爸爸”文文听见了,忙说:“娃娃吐到床上了”说完,便赶紧把娃娃的衣服还有小床上的被单全部拿起来,还把给娃娃擦嘴巴的小毛巾放进盆里。
解读:
幼儿与同伴之间有了语言和动作上的交往,并且能利用提供的生活化、操作化的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如,提供的电话,孩子可以想象出娃娃吐了给医生打电话的情节。
调整:
了解了孩子的生活认知经验后,我考虑到应该逐步更新游戏材料,增强游戏材料的内涵,丰富游戏情节。那应该补充哪些游戏材料呢?
讨论后幼儿提出:娃娃家要有体温计、感冒药,还要有脸盆、毛巾。根据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逐步增加新的可操作材料。
案例3:
教师在米奇家提供了一部电话机。爸爸然然发现了,就开始摆弄,并对电话机上的数字按钮产生了兴趣。他按了几个按钮后,开始拿着电话机假装打电话。这时候,米奇家的妈妈楠楠对然然打电话的样子很感兴趣,也拿了电话机。两个人开始打电话。随后,隔壁巧虎家的妈妈也拿起了电话。
解读:
运用电话产生的交往,是参与游戏的幼儿很喜欢的。由一个可操作的游戏材料——电话机,可以由点及面地带动幼儿游戏中的交往,并逐步发展为不同的交往游戏情景。如一开始是运用电话进行“两个娃娃家”之间的通话,然后是甜甜屋也加入了进来,用电话询问客人爱吃什么东西,随后出现了甜甜屋送货上门的情景。在电话作为交往“媒介”之后,“食物”也成为了交往的材料,出现了米奇家请巧虎家来做客,米奇家给巧虎家送吃的等等。
三、游戏后期——低结构材料更易引发新的游戏行为
案例:
随着游戏情节丰富,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低结构材料。例如,可在教室门口的圣诞树旁放置简易百宝箱,里面的物品是一些圣诞树上的装饰品、纸袋、盒子、橡皮泥、彩带、报纸等。
孩子们显然注意到了这个简易百宝箱的存在,开始翻看里面的物品。他们一开始对圣诞树上的小装饰品感兴趣,互相赠送。或者拿了自己喜欢的物品去娃娃家做客,说是送新年礼物。很多孩子开始对橡皮泥产生兴趣。他们把橡皮泥放进冰箱,说是冰激凌。橡皮泥变成了汤圆、饺子、面条。彩带变成了女孩子打扮自己的围脖。纸袋变成了礼物袋和食品袋。后来孩子们还出现了新的游戏行为:学圣诞老人把棒棒糖、彩带、雪人等装在袜子里给大家发礼物。甜甜屋的服务员找来盒子,用橡皮泥搓成圆球放进去,在甜甜屋卖泡泡糖。还有的孩子把报纸撕条,说是火锅里的粉丝等等。
解读:
孩子们对低结构材料的使用一开始也是摸索摆弄。从他们喜欢摆弄外观漂亮的圣诞装饰品就能看出:由于有了之前的游戏经验,他们把圣诞装饰品当做礼物进行赠送,把橡皮泥当做冰激凌,有了初步的替代行为,并蕴含了一定的交往行为。
小班幼儿最容易操作的低结构材料是橡皮泥。孩子们喜欢搓搓、捏捏的动作,因此,橡皮泥被做成了汤圆、泡泡糖等。孩子们又迁移了过新年、过圣诞的生活经验。因此,小班上学期与新年关联的低结构材料也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在使用低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有了初步的替代行为。
小班幼儿对低结构材料的使用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轨迹:摆弄外形喜欢的材料——初步的替代性为——简单创造满足游戏需求——迁移生活经验运用材料。
此时,教师不用心急,怀着一颗童心,静候花开,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