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单元化教学的尝试,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在多感官支持、多样化体验和综合性学习中落实培育核心素养,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艺术学习经历。
【关键字】核心素养 单元化教学 综合性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逐渐形成和发展美术学科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它们环环相扣。学生不仅要有系统的美术知识和理论,同时要具备相当水平“运用和迁移”的美术实践和创作能力,使学生经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将美术鉴赏、美术技法、创意构思、美术创作等多种美术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并迁移和运用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之中,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目前高中阶段美术教学一般采用三种课型,一是以艺术史辅以图像解读的传统美术欣赏课,忽视了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二是大量习作重复操练的传统美术技能课,忽视了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跨界融合实现通感的“上海艺术课”,忽视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三种课型都是因浅尝辄止,学生的学习缺乏人文性、社会性、体验性的探究,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律性、渐进性的统整。当下的艺术教育没能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情感表达。究其原因: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是碎片化的,教师没有形成单元的教学意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长此以往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时代所提出的育人目标必将无法完成。
“单元”由一组先后有序且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所组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学生认知规律,以相关主题与任务为线索的教学结构单位。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是根据美术学科的目的与要求,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而预设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在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单元教学内容,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预设单元教学资源,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并进行单元教学评价等活动的系列教学过程。
现以上海市高中《艺术》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大漠瑰宝 敦煌艺术》一课为例,介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单元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为了学大于教的教材统整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随着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往往是“被灌输”的学。在核心素养时代,为提炼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统整,实施国家教材校本化,使之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我在教材内容《大漠瑰宝 敦煌艺术》一课中,对涉及敦煌艺术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统整原教材中敦煌历史背景和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乐舞等不同艺术样式,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以及周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最终确定单元主题为《跨界•融合•创新——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引发深度学习,我拓展了欣赏的内容《永远的丝路——敦煌壁画》、《无名大师》、《丝绸之路系列之敦煌莫高窟》、《千手观音》等视频片段,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以“敦煌”为主题的室外实景演出的方案设计。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活动目标、活动内容以及单元作业,难度层层递进,在打通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综合性”体验,带领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由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方面组成,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学大于教”,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而教。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要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真正把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能力。《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一课中,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进行初步探究,从而引发对敦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的艺术感知、文化理解。运用网络收集信息、整合素材,收集艺术家展演的经典案例,为“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提供范例。运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创作热情,带领学生到徐汇艺术馆开展场馆式教学,参观《乐者敦和•大音煌盛》展,为学生敦煌艺术文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提供艺术灵感,引发设计思路。
二、导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定
美术学习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十分重要,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达成五大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在《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一课中,学生理解敦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了解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乐舞的代表作品的特征,形成图像识读能力。能用积累的艺术知识、技能和文化积淀再现或演绎“敦煌”主题,增强创意实践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小组讨论、实践评价等活动中了解敦煌艺术的成就和特点,感受敦煌艺术中各种风格的融合,体验敦煌壁画、彩塑的线条之美及敦煌乐舞的独特韵味,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学生深层次地体悟千年艺术的感人魅力,能与同伴分享实景演出方案制定的经验和感受,达成文化理解能力。
三、基于过程发展的多元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不但主张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更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对学习全过程真实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艺术语言等的运用,进行全面考量。在单元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习得的方方面面都一一记录在案,不仅起到优劣甄别,而且起到反馈与指引的作用。(详见单元设计中单元活动1、2评价表)
在敦煌实景演出活动中,对每一个小组成员所承担任务、完成情况,都有自评、互评、师评的过程性记录。看学生是否能辨别敦煌壁画、彩塑、乐舞的风格特点;能否借鉴敦煌文化、音乐、舞蹈、舞美等艺术门类,尝试开展多幕实景演出,进而考察组内成员合作是否默契,是否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详见单元设计中单元活动1、2评价标准)
四、建构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
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定调整或改组。艺术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技能、经验的相互作用,为完成一个有意义的作品而自主建构。为了最终完成敦煌艺术展演活动,学生需要舞美、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查询网络资源,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的单课时教学流程应服从于大单元的教学流程。
本单元教学设计了六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第一课时《天上人间的美——初识敦煌艺术》、第二课时《形象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第三课时《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敦煌乐舞》、第四课时《多元跨界呈现——徐汇艺术馆探秘敦煌》、第五课时《历史与当下的遇见——敦煌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第六课时《敦煌艺术的发展——实景演绎《再现敦煌》》。六个课时内容前后渗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真正落实图像识读观“敦煌”、美术表现画“敦煌”、审美判断识“敦煌”、创意实践演“敦煌”、文化理解悟“敦煌”。
单元教学设计(见附件)
五、再度修正完善的教学反思
古人一日有三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一课的教学实践,是反思中实践,实践中反思的过程。让我在深刻反思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同时再度修正当下的教学行为,进而完善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行为。
1.利用网络资源,在图像识读中为创意实践收集素材。
学生美术创作的创意构想需要联系现实生活收集信息,在分析、思考、探究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个性的构思。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运用PPT讲解,虽然运用了信息化工具,但信息量不够大,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开放的网络空间使信息的面更广、量更大。
网络上蕴藏着各种形式的与美术相关的知识、技能、图像、影像等资料,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图文信息资料和美术应用软件课程资源,丰富美术学习的内容,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提高教学有效性。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创意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我在《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一课中,让学生运用网络收集素材,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梳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能力。
2.挖掘社区资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为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
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发现真实的问题,真实的解决问题。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场景是虚拟的、问题是虚构的,导入是虚幻的,作业是虚设的。
社区资源的实情实景、实物展示、文创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博物馆等场馆可以开发为区域内各类教育、文化、培训的资源,它们是重要的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资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在《大漠瑰宝 丝路敦煌》一课中,以体验式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情境式教学方法为手段,借徐汇艺术馆《乐者敦和•大音煌盛》展,组织学生观摩融合装置造景、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等高科技创意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真实中来,到真实中去。看到真实的场景和物品,集聚灵感设计真实的文创产品。
3.巧设学习活动,在美术表现中为设计思维铺设路径。
学习是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活动。美术学习活动通过图像识读获得审美判断的经验,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用视觉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以往的美术活动设计往往只强调绘画作业的完成,学生“依葫芦画瓢”,鲜有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训练。
美术表现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契合了设计思维中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到哪里去的思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习活动的真实性、问题性、情境性、跨学科性的追求,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享受“美的表现与创造”。第五课时,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通过前几个课时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尝试以敦煌为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设计书签、明信片、胶带、手机壳、台历、手账记事本等平面化的文创小品,设计钥匙扣、冰箱贴、包袋、帽子、耳环等立体的文创产品,画出草图予以呈现,调动设计思维不断加改进和优化设计,最终借助万能的“淘宝”商店使设计产品化,完成一次创客之旅。
4.寻求多感官刺激,在艺术通感中,为跨界融合建立通道。
通感是指多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多种感官刺激能催生奇思妙想,拓展更大的情感表达空间,使各艺术门类的学习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美术的视觉性和图像性而忽视了其综合性。
跨界融合可以使艺术表现多元化,多样化。艺术的综合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让学生欣赏《敦煌盛典》和《又见敦煌》,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美术课的学科界限,将音乐、美术、科技等进行跨界融合,尝试实景演绎《再现敦煌》舞美方案设计。这一课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培养,因为涉及了综合性表现舞台的声、光、电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感受现代媒体艺术的魅力,数字敦煌带给我们全新的艺术感受,多感官刺激带动设计灵感。
结语
我将继续进行单元化的案例研究,在行动中探索美术学科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法。彰显学科特色,在多样化体验和综合性学习中落实培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艺术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2001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S].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S].
[6]吴刚平.课程资源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7]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
[8]尹少淳.尹少淳谈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9]王大根.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异同[J].中国美术教育,2017(5)
[10]段鹏.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视觉性”解析[J].中国美术教育,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