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创造性实施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摘 要】从学生发展的要求出发,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和弘扬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是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必然要求。随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部分地区的学校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便于各学校进一步开展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培养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

【关键词】德育教育; 劳动教育; 教学方法

 

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在发布年度工作要点时明确指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重点所在,将劳动教育写进中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以及素质评价,大力弘扬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劳动教育课程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智力劳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基本处于七岁到十六岁之间,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善,甚至初中阶段步入了叛逆期。学校能够完善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可以进一步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课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通过优秀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调研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围绕特色化、现代化和生活化这三个原则来进行设计

1)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特色化

所谓的特色化原则就是指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围绕当地特色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城市的劳动教育可以以遵守交通规则等小活动进行,而农村的劳动教育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开展相关的农场课程。同时,各个学校的资源分配也不一样,所以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在劳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教育。

2)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现代化

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生活,更重要的是劳动创造了历史。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可以和现代的科技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例如现在非常热衷的 STEM 教学理念,将工程、科技充分融入到课程中,那么劳动教育不仅仅具有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生活化

劳动教育的最后一个原则就是要生活化,劳动本身就意味着生活,脱离生活化的劳动是毫无意义的。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日常化和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中逐渐爱上劳动,进而对劳动树立正确的观念。例如某些学校在地铁中进行相应的劳动教育,学生通过观察地铁的调度、安检以及运行等,在真实的场景中深入体会劳动的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内涵。

2、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出发,所谓"劳动教育",既要做到"劳动",又要做到"教育"。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劳动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但是从现状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都紧紧围绕着劳动和教育这两大话题展开的,下面笔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深入解读。

1)重"教育"、轻"劳动"

从以往的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往往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工具,学校通常采取形式上的劳动,却想达到说教学生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劳动教育定义片面化的一种体现。劳动教育课往往和文化课教学过程一样,由一位教师去讲解劳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宣传历史上、社会上的先进劳动工作者的事迹,缺乏实际的实践过程。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展现形式和实现途径,从古至今,成功的劳动教育脱离不开现实的实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缺乏实践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实践才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话题。

2)重"劳动"、轻"教育"

相对于重"教育"、轻"劳动"来说,重"劳动"、轻"教育"是另一个方向上的缺陷,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定义片面化的体现。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的定义为劳动,所谓德育教育课,也只是用来组织大扫除以及社会劳动等,也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让家长得到参与感,留下一些做家务等劳动任务。从学生角度出发,这种劳动教育内容不完善,学生只是得到了身体上的劳累,没有德育教师的引领,学生无法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劳动价值观的完善和劳动习惯上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践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学生只有在教育中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观。

3、创造性实施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相关建议

从目前的劳动教育现状出发,想要实施好劳动教育,要求各个学校必须从"劳动"和"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笔者总结劳动教育开展效果优良的案例,总结以下几点开展好劳动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教育内涵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的改革,第一步就是要转变观念。首先对于主战场———学校而言,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把"劳动"和"教育"紧密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方能开展好劳动教育。其次,对于家庭来说,也要转变观念。因为学生的培养必须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尤其是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劳动教育不理解和不支持,认为劳动教育对孩子身体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家长必须转变观念,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家务活等劳动活动的精神和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劳动、学校劳动乃至社会劳动中来的观念,让学生发自心底热爱劳动,从而产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健全制度,完善教育途径

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就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发布了很多文件和指示,但是就各个学校而言,这些文件和指示是在宏观角度出发的,各个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学生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完善劳动教育的评比方案。学校可以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总而言之,健全劳动教育相关的制度,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达到形成良好劳动氛围的效果。

3)寻求支持,开拓教育资源

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想要开展良好的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德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支持劳动教育的最大动力源就是家校联合,学校在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减负着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参与度的责任,学校必须采取措施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其次,也要寻求社会的支持,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比如媒体宣传、社区支持、企业配合,这一切都将成为小学劳动教育的资源。

4、结束语

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依然是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我国针对劳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统筹兼顾的,劳动教育本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展现了很强大的优越性。随着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各个学校在实践中的逐渐落实,劳动教育的发展在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完善劳动教育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各个学校和家庭必须做好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各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获得劳动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邢若琳.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侯红梅,顾建军.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4-11.



                                                                                                                                  责任编辑: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