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数学
以问导学,启思明智——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以问导学,启思明智——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徐汇区向阳育才小学    王清酋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基本要求的思考,总结出利于培养学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明确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意义,以便从实际教学的导学、教学、总结阶段出发,运用导学阶段:围绕重难点知识预设问题;教学阶段:螺旋上升打造数学问题链;总结阶段:预留思考的时间内化知识;三种方法,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及问题导学教学的设计探究。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预设“数学问题”的意义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条件,从而直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加整个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其中,为更好地保障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成效,数学教师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为基础依据,分别从“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两个视角出发,配合难度呈现螺旋上升的问题,从贴合生活以及方便学生进行数学应用的角度出发,带动学生们问题分析意识的增长,完成学科素养的培育工作,也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性。

 

一、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应用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在于,能够强化小学生的学习“实践性”,这恰好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所对应,方便教师联合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设计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完成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应用,有步骤地完成育人目标的细化工作,也有方法地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各项要求。由此可见,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应用,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具备如下两大特点:其一,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脱离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桎梏,能够使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数学内容得到衔接;其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可探究性,不仅使整个数学课堂的整体难度,具备了明显的递进性,也能从中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印象。除此之外,细究本课程标准的内容细则,可以发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不仅界定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原则,也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系统性。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及创新导向要求,这能够与问题导学法产生较好的适配,方便教师联合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有针对性地细化育人目标。

 

二、论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导学阶段:围绕重难点知识预设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可探究性、向外拓展性以及创新性特点”,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导学阶段、教学阶段以及总结阶段,打造出三元一体的问题导学框架,确保导学阶段提出和预设的问题,能够与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得到必要的衔接。并且,通过向生活拓展、向实际应用延伸的数学问题,增加数学课堂的可探索性,使数学课堂不仅具备层层递进的属性,也方便数学教师以问题为依据,掌握学生的学情,从而方便数学教师传授更多的学业知识。

具体而言,例如,小学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由于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和生活应用存在综合性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组织教学时,应格外重视预设问题的启发性,从而帮助低段小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使用规律,并且应用问题逐步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再比如,本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数学教学工作应该具备适用性和前瞻性,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具备数学生活化的视野,从而可以自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应在导学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征集班级卡通形象”的情境,配合:“选择一个卡通人物为班级形象,该怎么做?”的问题,并且在板书、媒体课件中呈现班级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统计表,将在卡通形象的喜爱调查中,完成数据收集和呈现的引导工作。

(二)教学阶段:螺旋上升打造数学问题链

在导学阶段明确问题导学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主题后,为打造出难度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链条,数学教师还要基于不同单元的难度情况,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及实际引导方法展开必要研究。其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提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育人内容,进行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延伸,还要分别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视角出发,让学生养成依据学习主题,进行整体性思考的意识,确保数学问题链的设计效果。

具体而言,例如,通过问题设计凸显数学课堂中,课程内容的层次化特征,是新课程标准的细则与要求。在小学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上册,10的乘法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打造数学问题链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们运算的正确率。其中,数学教师可以分别提出如下问题,控制数学课堂的整体难度。问题一:“依据“数射线”主题,提出一大格是10小格,小兔子跳了4次,一共跳了几格?”;问题二:“小兔子跳了()次与跳了()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如何进行比较”;问题三:“通过对小兔子跳格子的学习探究,大家能够掌握什么乘法规律呢?”依靠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配合明确的数理计算问题,简化学生总结“10的乘法”规律的难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以及思考的条件,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效果,也依靠问题导学法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

(三)总结阶段:预留思考的时间内化知识

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数学教学,大多从导学、教学以及总结三大层面出发,配合导学阶段预设的问题,明确学习和探究的情境,总结不同单元的重难点知识,以及教学的主题。而在教学阶段设计难度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链条,其设置目的在于,简化学生探究的难度,从而更容易地落实育人目标。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的评价和总结,能够构建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为小学生提供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学习的方向。

具体而言,例如,在小学数学沪教版,二年级下册,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时、分、秒一课,应用问题导学法探究生活中的时间观察问题,不仅可使数学教学工作的目标性、导向性、创新性更强,也能增加学生们的概念应用意识,方便学生梳理自身的解题思想,从而成为具有问题审视意识、问题概括意识以及问题探究意识的学生。同时,在总结阶段为了更好地提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效果,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读时间”的时间,从而方便学生内化和理解:“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钟”的概念。最后,在预留知识内化时间后,为了凸显数学教学的学科要素,数学教师还可以配合:“分针走过8,多走3小格,分针一共走了多少小格,现实是多少分钟?”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8×5=40(小格)、40+3=43(小格),现在是43分的概念,这将确保问题导学法的育人效果,也能培养学生们的数感意识,问题探究意识等。

 

三、结束语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融入问题导学法的意义在于,在导学阶段加深数学课堂的深度,在实际教学阶段拓展数学课堂的广度,结合问题引导、问题假设以及实践分析的策略,在数学课堂融入多种领域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也增加教学质量。从教书育人的层面看,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数学教学,还可以帮助小学生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状态,从而对小学生的思维加以启发,通过必要的课程设置进行学科素养的培育,以及数学能力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士花.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3):40.

[2]王建元.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新课程,2020,(31):115.

[3]周冰.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生(中旬刊),2018,(06):3.

[4]汤飞,杨云.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6):62.

[5]马俊瑛.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时代教育,2016,(18):221.

 

 

联系电话:13585855211

邮箱:2646558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