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单位 创建在线 > 2013-2014年度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 > 基本指标 > 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师生素质文明 > 德育研究指导 > 学科德育研究指导
生命科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两纲”)教育,结合《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相关教材,将“学科德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拓展课程德育的研究,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真正落实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特制定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贯彻落实“学科德育”的实施意见(草稿)

一、指导思想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学科德育教育资源。

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学科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及时总结学科德育教育的经验,并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将学科德育教育作为生命科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1、注重学科特点

生命学科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生命科学教师要知道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命科学教师要明确生命科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并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等,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关心社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打下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此生命科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1)挖掘生命科学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2)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总体设计

  3)每一课时的目标既要与学期计划相统一,又要突出重点,确立学科德育目标,循序渐进  有效落实。 

2、梳理内容,活化内容,作到无痕有迹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教育。

教师按照学科所提示的学科德育教育内容,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以落实。要作到忠实课程标准的内容,忠实教材并创新,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教育。

3、注重科学性,不要绝对化。

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许多结论的不惟一性,很多规律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或是在未能充分考虑全部因子情况下的实验结果,或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教学中应多提:一般情况下根据现在的认识等。注重学科德育教育的预设与生成性教育。注意学科德育教育的显性与隐性。

4、自然挖掘,不贴标签

教师要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浸润。

 

学科德育教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自然内在挖掘,要有痕地引发思考与感悟。

5、学科德育教育是随顺人的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学科德育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三、实施途径

1)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与示范

生命科学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德育实践的身教,时时、处处起到思想道德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科德育的实施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如:观察、分析、发现、探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知活动中,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有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实验操作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实践,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2)学科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开发、应用

生命科学教学的内容中含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生命教育。通过以下知识点可以落实生命教育。

①.四大组织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人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些常见生理现象的原因分析。人体的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②.人体内环境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及一些急救的方法。生命活动中,各大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人体的一些生理数据的测量。

③.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中脑神经、脊神经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反射活动对适应生活环境的意义。

.人体内分泌腺的位置。激素的作用。激素失衡引起的疾病。

⑤.研究基因的意义。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染色体与基因。生物的变异。

⑥.健康新概念的内涵。青春期健康的内涵.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个人健康计划的制定。

⑦.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对人体的危害。传染病的流行及其预防。人体免疫功能的意义。疫苗的作用、计划免疫的实施。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疾病的预防措施。疾病的诊断方法。安全用药。家庭药箱配置。模拟现场心肺复苏。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医疗技术的发展。

⑧.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被子植物的繁殖与植物生命的延续。花和果实的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脊椎动物生殖方式的比较.观察和解剖动物。正确使用实验动物。.探究小动物的行为反应。

⑨.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及腐生的意义。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害,人类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生物命名的意义。分类的依据及检索表的应用。生物的亲缘关系。

⑩.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的形成及意义。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意义。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的形成及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及意义。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作用。小型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意义。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规律。

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绿化的功能。城市环境保护的意义。

2)民族精神教育。通过以下知识点可以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①.生命科学发展简史中中国人的贡献。

②. 我国科学家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牛胰岛素的意义。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历史。

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我国科学家在基因工程领域的贡献。

④.中华骨髓库与骨髓移植。我国在克隆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

⑤.我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辉煌成就。  我国在育种方面的成就。

⑥.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史上的演变过程及贡献。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及特点。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及上海地区环境状况。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及其主要原因。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生物学科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通过认真地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的编排、选材、组织教材或者是阐述教材,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比如,(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的思想。局部是整体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整体又表现出局部不具有的特征。例如,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细胞器不能脱离细胞而独立存在。由细胞器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统一结构———细胞,表现出了生命活性及整体性。(2)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发展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生物新陈代谢中同化与异化的关系,都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此观点。(3)内、外因关系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如,教材中讲述诱发细胞癌变的内外因、决定生物性状的内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和外因等,都能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4)公民社会责任教育,包括:爱护公物、协作互助,遵守规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品德作风和行为习惯等

3)在课题研究、课外活动中深化德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渗透德育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首先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课外实验等,在科学实验中培育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组织学生采集、制作标本,写观察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可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奥秘,从而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植物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当地的环境污染调查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是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日组织办黑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4)凸显人生价值目标,深化学科德育教育:

 

四、实施要求

1.根据各学段的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应知应会的重点内容要进行重点强化落实,特别是对有关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应全面实施。可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内容,并结合学习资源的实际情况,落实生命科学学科特有的学科德育教育内容,发挥其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对“学科德育”实施的教学研究。在实施学科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做好资料积累,加强研讨与交流,确保制定的教育目标适切,实施方法得当,实施效果有益。

3.教师应将“学科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学科三维目标之中,根据具体内容分别落实在相应的维度之中,并创设相应的教与学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以增强实施的效果。

4.注重对“学科德育”评价的研究,以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为主,注重实践能力和书面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5.应增强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识,主动发挥并创建“学科德育”实施的学科教学资源,特别是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社区资源和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应增强教学资源有效性研究,兼顾已有资源与不断生成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中学教研部生命学科

                                        (执笔  仲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