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我看来,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会学、能学,掌握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主要要看一堂课结束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课堂教学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收获什么,教师教得再辛苦再卖力也是无效教学;如果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备课时要关注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果一堂课结束,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下课后还津津乐道课堂的内容,并且愿意主动地利用业余时间去更多地更深入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这堂课就是有效的。
以下是我的有效教学故事——以《黄河》一课为例。
1、新课导入
学生在钢琴协奏曲《黄河颂》的背景音乐中,欣赏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景观图片,领略黄河的气势磅礴。然后由学生交流与黄河有关的诗词、成语和谚语。激发学生学习黄河的热情。
从教学效果看,音乐、图片、诗词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对此课学习的期待和参与的热忱。可以说,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想一探黄河的究竟。
2、自主学习了解黄河概况
黄河概况主要包括其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及主要支流,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读图获得,所以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分组通过读图完成表格的填写。表格如下:
黄河知识知多少 | |||||||||||||||
|
|
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环节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读图,力争本小组完成的最快、正确率最高。并且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可以看到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
3、探究黄河的利与害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而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及世界最高的悬河,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难题。黄河究竟是害河?还是利河?人类与黄河应该如何相处?这些是几代中国人思考至今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探究和深入探究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回去利用互联网查阅关于黄河的利与害以及如何治理黄河的一些方案想法,课堂上进行总结交流。
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手上或多或少拿着一些资料,但由于是网上直接下载,内容很多,所以需要学生整理归纳,以简练的语言总结出黄河的利与害及其治理措施。在课堂上,学生分小组交流传阅资料,互相讨论,最后完成总结填入下表:
利河 表现 |
害河 | |
表现 |
治理措施 | |
|
|
|
|
|
|
|
|
|
最后,由一个小组来交流,其他组根据他的发言做补充完成对黄河利与害的总结。这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形式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对他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多年后他可能还会想起初中阶段的这堂地理课。
实施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经过学校的教育之后有所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学习的能力、智慧的人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