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图表教学的实效性

、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图知天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用于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它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

图表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独有魅力之所在。使用地理图表也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

地理图表的阅读技能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学科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新课程教材中,图表的比例大量增加。在种类上,大致有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地形图以及地理统计图表等。在呈现形式上也不断出现变化和创新。

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把握好“图表教学”,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落脚点。

二、 目前地理课堂中图表教学的常见问题

长期以来,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对图表资源不断积累、创新,使图表资源日益丰富。而正是图表素材的“多”和“杂”,使教师不知不觉迷失在图表中,缺乏对实效运用图表教学的通盘考虑。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的常见问题如下:

1、           图表本身的问题:

(1)   图表的典型性不够:非典型的地理图表不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的客观性,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例如:

1“岩浆岩生成示意”中,地下第二层与第五层,第三层与第六层的岩层图例相同,意味着两个不同年代的岩层在组成、性质上相同,而实际上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在性质和组成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这种表示违背了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客观性,缺失了典型性。                                         

           1 

(2)   图表质量不高:如图片不够清晰、统计图表数据比较陈旧、图表刺激不足不能即时反映热点问题等。

(3)   图表的主题不够突出:如杂乱信息过多,不利于主题性信息的突出;也可能存在相反的现象,图表本身缺乏主题性信息。

   

 

 

 

 

 

 

 

 

       2                                          3

例如:图2在教材中用于说明“地貌和工程建设”,图中对于青藏铁路的建设处在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多雪山,多冻土这些主要环境特征缺乏显示。如果应用图3,主题性信息大多能呈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高海拔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艰巨性及其伟大的意义。

此外,某些图表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

2 教学组织中的问题:

1)“图表”数量过多、过滥

课堂教学中地理图表数量过多,信息量过大,会造成学生阅读图表时间不够、教师结合图表教学不够充分,以至增加学生实际学习的难度。许多课堂变成了“播放”地理图表资料的场所,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渐渐对“鲜活”的地理图表失去探究的兴趣。过量地理图表的引入,也会模糊教学重点,对教学重点的凸显起到弱化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在图表是否丰富,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过多和过滥只会增加无效教学的可能性。

例如:在“厄尔尼诺”的教学过程中,有关其形成的原理,教师手头可能有很多的图表资料,但是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图表都呈现,必须有所筛选。下面图4、图5两张地理示意图,其包含的地理内涵是相同的。我们只需选其一进行重点剖析,没有必要为了让学生“看一眼”而去呈现。

 

 

 

 

 

4                                            5

(2) 表”缺乏统整

各类地理图表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体现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地理图表的选取往往并没有建立在对整堂课进行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有时只是从自身兴趣出发或者只对来源比较方便的图表进行选择。更谈不上围绕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选取有针对性且恰当的各类地理图表,并进行一定的整合。    

例如:在“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图表不应多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平面图为主,可以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实景图”、“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式图”、“花园城市功能区分布图”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整合。即使在选择同一类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也应体现整合。“国内、国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承担不同职能”的城市均有所选择,形成一定的组合。最终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差异的成因”这一问题时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渗透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3)缺乏针对性的图表教学问题设计

 先有教师对地理图表的思考、基于地理图表的问题设计,才能确保和引领学生对图表的充分思考和分析。常见教师设计的问题停留在“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这一层面,基本处于有效信息获取阶段。“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类问题缺少设计。没有问题的层层引领,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对于每一张地理图表所蕴含的地理信息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挖掘,也就不可能形成处理和综合分析图表信息,迁移到已有知识储备,生成新知的过程。对于地理图表内涵挖掘的缺失,自然弱化了地理图表启发地理思维的作用。

继续以“厄尔尼诺现象原理示意图”为例,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哪里?”“厄尔尼诺现象到底是指一种怎样的现象?” “和正常年份相比,其差别是什么?”。在这些问题被逐一引导出之后,教师的问题应进一步指向深入:“海水温度的变化进而会到导致哪些相关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哪些相关现象的产生?这些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借助问题的有效设计,充分挖掘地理图表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把握厄尔尼诺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现象背后的实质,促进其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

3、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方法指引

“面对图表,不知所措”许多学生因为在之前的地理课堂中对于地理图表的探究和挖掘的兴趣不足、规范训练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习惯,没有基本的阅读方法指引。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分析到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不善于从手头已有的教学资料中寻求“图表”的帮助,空间定位的意识薄弱;有的同学在阅读地图时竟然不知道首先要去看清图例符号、比例尺等地图要素。

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的缺乏很大程度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地理图表阅读方法指引的缺失。在学生阅读图表或绘制图表、分析图表的不同环节均缺失相应的学法指引。针对每一张不同的地理图表,结合学生已有的图表阅读能力,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并且即时的方法引导。“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结合问题去看?”帮助学生生成即时的地理图表阅读技能。尤其是一些蕴含较多隐性信息,内涵较为丰富的地理图表。

2)缺乏对学生地理图表阅读的即时评价

每一张地理图表的背后包含很多显性、隐性的信息,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又总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生成”和“预设”大相径庭的现象。这时有些教师往往会作很好的倾听者,面对学生的回答点头含笑,不置可否。也许是自己对于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偏差的预计不足,也许是面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偏差,不知该如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种种情况之下,教师对于学生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的客观即时评价,变得越来越少。

学生无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准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否建立在正确的地理思维基础上。这样的图表教学自然无法帮助学生积累地理图表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技能;也无法确保图表教学的实效性。

三、关于图表教学的实效性

图表教学的实效性指向实际的教学效果,指向基于图表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上。

1、形成基于地理图表的学习习惯

地理图表的使用是地理课堂最经常、最有实效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乐于看图,乐于析图,形成基于图表的地理学习习惯。使用图表,阅读图表应成为地理课堂的常态,更因成为地理课堂的乐趣所在,内化并体现在学生日常的地理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中。基于地理图表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领悟地理图表是用于呈现和表达地理事物重要而“鲜活”的工具。

2、掌握基本的地理图表解读方法

能结合地理学科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图表背后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地理图表的教学不仅仅是繁多地理信息的呈现和提取,更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过程,也是养成以独特的地理思维来处理信息,联系生活实际,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般来说,地理图表的解读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获取信息:“有哪些地理要素”“在哪里?”“这些地理要素有何分布特征、发展变化规律?”在这些过程中主要包括:发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等环节。

②处理、分析信息:将图表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联系已有知识储备,建构基本的地理思维。

③运用图表,解决问题: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迁移,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解决问题。

3、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表达  

绘图、绘画、表格制作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学生体验和实践地理图表生成的过程即是学生学习用地理图表来表达地理事物及其内在关系或特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习得地理事物的过程思维模式,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图表,养成乐于用并善于用地理图表的方式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运用地理图表表达地理事物的过程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自然能最大程度的激励学生进一步进取的积极意愿,在此过程中养成地理图表的表达习惯。

四、提高地理课堂图表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建议

1、精选地理图表

1)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图表

贴近学生生活是地理新课程的内容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图表时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如在帮助学生内化大气环流的原理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引入了购物网站中有关“不飘动浴帘”的商品照片及其简介。

 

(浴帘)一个小问题引起的革命性发明:在使用(浴帘)时,绝大部份情况下(浴帘)会飘动向淋浴的人,粘在身上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

网上购物、查看商品照片和简介、浴室里浴帘的飘动这些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在还原真实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浴帘会飘动?最终引导学生理解浴帘内外温度差所产生的热力对流,导致浴帘产生飘动现象。并以此迁移到“地表的温度差异最终导致风的产生”这一重要地理原理的理解。

只有回归生活情境的地理图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贴近学生兴趣选取图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乐趣的不竭源泉。只有乐趣才能促成学生主动性学习态度。教师在选择图表资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激发学习兴趣的图表选择,有以下一些原则:

反差性:

地理图表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的反差:“原来是这样的!”这种认知上的极大反差,随之带来了对新认知探求的极大热情,有效激发新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教学时我们采用了一个咖啡贸易的案例。开始该案例学习时,可以采用图6一颗颗鲜嫩的咖啡浆果” 地理景观图。上海地区的学生多半没有亲眼看到过挂在枝头的“咖啡浆果”。这一景观图呈现的地理信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对于“一杯杯香浓的咖啡”的认识形成强烈反差。学生的学习意愿被一下子点燃。

 

 

 

 

 

 6                                   7

②最新性:

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例如,在进行“寒潮”的教学时可以引入图7:上课当天上海气象局发布的“卫星云图以及地面天气图”;在进行“地震”的教学中引入“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发布的“近七天全球发生的地震”图。学生在“哇”的一声感叹之后几乎所有的眼睛都“盯”在这些图片上,引发出学生对于地理图表进行探究的极大兴趣。

③参与性:

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什么都想试一试,参与意识相当强,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渴望形成“自己的作品”,亮出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2、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在地理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其对地理图表的“领导力”: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依据“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时空特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线索选择各种图表,进行有效整合:

“画”城市:

作一副能反映城市普遍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简笔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交流: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促使学生思考城市的基本特征。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既能体会绘画的方式对自身思维的激活,再现空间形象思维。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过程性思维,理解城市的本质特征。并能进一步思考城市的本质特征对于城市生活的积极意义,获得更综合的思维能力训练。

景观图对比:

深圳莲塘地区1978年和1985年景观图比较。观察图表的表象信息“景观发生了哪些改变?”进而引发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 有梯度的逼近并挖掘出图像背后的实质。思考地理景观发生一系列转变背后的原因——城市化的动力。

 绘制“美国城市化进程”图:

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能力要求。通过制图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统计图生成的过程性经历。

对比折线图:

借助学生自己的“作品”来分析,学生更易亲近地理图表。借助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曲线的斜率)来分析问题;借助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解读图像,也强化了地理学科具有   综合性的特征。

 3、针对图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

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了一条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 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4、  给学生图表阅读以即时的评价、指导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即时关注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过程。教师应始终处于观察、判断、指明方向的状态:学生是否只关注的地理图表的表层信息,是否读出了图表背后的地理过程,用怎样的问题加以追问,以引导学生思考图表的“内涵”,以达到图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等……。例如:比较图8深圳莲塘地区1978年景观图”和图9“深圳莲塘地区1985年景观图”的差异。

         8                                     9

学生可能会回答“农田变成了高楼;矮房子变成了高房子;乡间小路变成了大马路;分散的民居变成了密密麻麻的楼房等”教师这时应首先肯定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提取,进而加以追问:前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问题的实质: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么原来住在低矮民居里的农民会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出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物非人非”的线索,进一步挖掘这两张景观图中蕴含着的“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抓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这一“思维链”来理解城市化的丰富内涵。

5、  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理表格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差异性的把握度;地理示意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内在成因的把握度;知识联系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分析的把握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结语:地理图表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赋予地理图表以鲜活而深刻的地理内涵的过程中。有实效的图表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基本解读方法,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图表的实质和意义——以地理信息为载体;以地理思维为主旨;以地理观点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