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上海的发展,大量的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简称:随迁子女)进入上海的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目前,随迁子女在高中阶段以接受迁入地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面临着:教育环境的适应;与周围同学的相融;求学费用的承受能力;对未来生涯预期的失落等难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随迁子女的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收到随迁子女突如其来的退学申请,有些同学甚至不辞而别,不仅学校的学籍稳固率受到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心也会产生挫折感。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规模化而产生的,种种迹象表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解决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从长远目标出发,认真进行调研,深入研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找出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法,真正让随迁子女及其家庭受益、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全民素质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
笔者对随迁子女学籍稳固率的关注已持续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案例,查阅了相关文献和法规,对随迁子女群体进行过多次地调查、走访,对其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现就相关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享我们的观点:
二、研究的结果
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称谓也发生过多次变化,从最初的打工子弟到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再到来沪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其中的演变无非是在淡化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同城意识。尽管这样,随迁子女依然是城市学龄段人员的特殊群体。
(一)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的构成及特点
根据2013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沪府办发[2013]73号)和上海市教委(沪教委基〔2015〕87号)文件规定:随迁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后,其父母《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自身学业成绩符合中招要求,通过中考后才能在上海的普通高中就读。
依照沪教委职【2015】43号文件精神,进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一部分是父母《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自身学业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要求的,另一部分是父母《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未能达到标准分值的。在这两类学生中,后一类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的占比居绝对优势。
随迁子女家长《上海居住证》积分不达标很重要的原因,是受限于家长的学历,而这又导致了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连锁反应:因为家长学历不高,在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及精力投入会显得不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不良习惯的机率明显偏高;这些家长往往又会因为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在孩子幼年时期,缺少了非智力技能的培养与开发;当孩子在初中阶段后期,青春期特有的逆反情绪出现后,家长的管教又过于粗暴简单,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个别孩子由此开始“反师长之道而行之”。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相关规定,上海的中职校还有一类更为特殊的“随迁子女”,即“具有初、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以上的在沪工作的外省市从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这类“随迁子女”往往在小学及初中阶段是“留守子女”,初中毕业后来到上海与父母共同生活,同时进入上海的中职校学习,他们一方面对上海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好奇、新鲜与不适应,极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所“吸引”,迁移其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这类“随迁子女”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教育效果已明显不够,一旦他们的注意力远离学校的学习就难以再挽回。
(二)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学籍稳定情况的现状
早在全面呼吁随迁子女享受“同城教育”之先,上海就已经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求学、升学开辟了通道——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们,已经成为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重要组成。然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接纳随迁子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困惑。其中,随迁子女在对待学籍的随意性,以及由此给学校带来的学籍不稳定性是许多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师始料未及的。
我们对一些学校学生的辍学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值得深思。一所随迁子女占比近30%的中职校,随迁子女的退学(辍学)率达到6.25%,而那些在家乡完成义务教育再与父母团聚的随迁子女的退学(辍学)率更是高达12.16%,远远高于沪籍学生2%左右的水平。
(三)随迁子女学籍不稳定的原因
随迁子女的家长们也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是却受困于自身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较重的经济压力,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来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的控制力、影响力还能产生较大的作用,而孩子升入初中后,随迁子女们在小学阶段所积累的不平等(艺术类、技能类校外学习明显少于沪籍学生)感越来越强烈,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面临升学压力的一些初中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这些不具备在沪参加普通中考资格的学生放任不管,导致这些学生与沪籍学生渐行渐远,他们以更加消极的方式——厌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进而发展成对学校仇视,对教师抗拒,对教育抵触。各种隔膜、对抗、仇恨的负面情感组成了隐隐约约的反社会情绪。当中职校的教师希望与家长联系帮助孩子时,一些家长出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摆脱教育孩子的困扰和压力,任由孩子放弃学籍而辍学!
随迁子女的学籍不稳定,给学校的学籍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帮助随迁子女及其监护人重视学籍、意识到学籍的不稳定对其家庭、个人及学校所能造成的负面效果,从而减少随迁子女学不籍的变动。我们做了一些探索的尝试,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无法唤回的遗憾。下面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来探究随迁子女学籍稳固率不高的深层原因:
案例一:适应能力不足,只重短期利益,家长放弃引导,导致孩子辍学
在诸多提出退学的学生中存在不少班主任老师竭尽全力,依然无法挽回的案例。比如H同学,男,广东汕头人,性格内向,在人前很少流露自己的想法,父亲在上海做生意,家庭条件一般。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天,H同学突然在QQ上和班主任说他下学期不准备再来校学习了,询问老师应该如何办理退学手续。H在校的各方面表现都较好,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之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件,他的退学要求显得非常突然。
在接到他的QQ消息后,班主任老师就第一时间询问其想要退学的原因,知晓他一方面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是想出去打工闯一闯;另一方面他是刚从广东到上海来上学,由于冬天广东和上海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他觉得自己不是很能适应。掌握了这两方面的原因班主任通过QQ和他进行了一次沟通和交流,和他分析了就业找工作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还分析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等等,以期他能将目光放远,为将来能找到收入稳定、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更好的工作而放弃退学的想法。
H同学虽然性格有些内向和孤僻,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QQ交流未果的情况下,班主任又利用寒假前返校的时间,再次和他进行了面谈,进一步详细地听了他的想法,希望通过贴心的交流,晓之以理,重塑他的学习目标。同时,班里的同学也从情谊入手,动之以情。“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当班里的同学知道H同学想要退学的时候,大家不仅当面关切地询问劝阻,还都在QQ群里一起挽留他,表示他是我们集体的一员,大家不想他离开这个大家庭,希望他能因为这种对于集体的归属感而改变主意。
但是以上方法均无成效,班主任只能抓住期末考试后家长接待的机会,和H同学的家长进行了一次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但他的家长表示已经和他进行过交流和沟通,孩子大了,他们无法左右孩子的想法,所以家长尊重他的选择,同意他向学校提出退学。至此看似做为老师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似乎是应该放弃了,但由于H同学提出退学是在入学后第一学期的期末,他也已经完成了这个学期的所有学习任务,所以班主任用了缓兵之计,提出让他利用寒假的时间再慎重考虑退学的事。想在寒假期间再通过QQ与他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到了第二学期开学他依然没有放弃退学的念头。学校只能无奈地同意H同学的退学申请。
像H同学这样,因为对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对城市地域差异的不适应,以及家长态度的放任而导致教育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这些不同地域的学生更快地融入上海这个大都市,适应上海的城市节奏、气候和人文等,是值得我们班主任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转变家长思想上的一些错误观念也能为教育工作带来强有力的后盾。
案例二:家族关爱缺失,自控能力偏差,家长无法沟通,最终回乡为安
随迁子女是随父母迁移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父母受生活所迫往往在孩子入学后再次迁移,使得随迁子女成了随意迁移工作者的子女,他们的学习经历往往历经波折。在现在的随迁子女中,那些从“留守儿童”转变为“随迁子女”的学生,更是由于教育的不连续、不完整,再加上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许多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阻碍了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有相当一部分人中途选择了退学。即使一些人完成了学段,但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比如Z同学,女,安徽阜阳人,性格外向,也善于交际,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异,她一直在安徽跟随父亲生活,但由于父亲要再婚,所以她便来到上海由她在沪做小生意的母亲监护。Z同学进入我校学习后,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热闹、繁华和多姿多彩的娱乐生活引起了她极度的好奇,不出一个月,她就被一些负面的信息所“吸引”,结识了一些行为偏差的玩伴,在她们的影响和带动下,Z同学开始沉迷和流连在各种娱乐场所。起初,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还能对她有短时间的影响,但由于她从小就没有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和母亲的感情非常疏离,因此,母亲对她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有时甚至与母亲顶撞吵架,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夜不归宿。
这样的情况在她入校后的第二个月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一次与母亲的争执后,她直接离家出走,拒绝与老师和母亲的一切联系,其母亲急得毫无头绪。而班主任通过班级的QQ群、QQ留言、短信、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给她留下信息,以期多管齐下能唤起她一丝丝的悔意,但这些方法均没有得到任何Z同学的回复。班主任找来了Z同学校内的几个玩伴,旁敲侧击地向她们了解情况,以期可以从她们口中得到Z同学下落的蛛丝马迹,但遗憾的是这些玩伴也不愿透露任何信息,于是班主任老师想出了“曲线救人”的方法,把一些本想要和Z同学说的话,以聊天的方式传达给了Z同学的几个玩伴,目的是即使她们不愿透露Z同学的动向,也可以通过她们把老师和家长想对Z同学说的话传到Z同学的耳朵里。与此同时,班主任也与其母亲每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希望通过家校的密切配合,能及时互通,掌握第一手信息。最后, Z同学在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用完也无法再找到栖身之处时,终于于1个月后回到了家中,而此时其母亲已如惊弓之鸟,为免Z同学再次抵受不住诱惑越陷越深,在Z同学回家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Z同学回了安徽,至此之后的一个学期中,Z同学就再也没有回学校学习。直至学期结束,班主任老师从其母亲处获悉她最终还是决定让Z同学退学,留在安徽再作打算。
像Z同学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是不足为奇的,从Z同学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对这类学生的辍学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家长,不能只考虑把孩子带到上海吃饱穿暖,有个学校读书就行,而是应该更重视孩子思想和心态上的变化。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学生远离学校的学习,此时,作为家长不是只提供吃穿住的生活必须条件就行,而更应去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关注他们正在萌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作为老师,则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地和家长保持联系,也可适当地引导家长对孩子多加关注,同时和家长一起制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促膝谈心,从而去了解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内化-外化-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更多的像Z同学一样的学生在沪顺利地完成他们的学业,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
案例三:个性显著独立,关爱疏导并举,助力渡过难关,校园温情依旧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过不少中途要求退学,经过老师的耐心引导,成功劝阻当事人退学、继续安心在上海求学的例子。
如我校的S同学,男,江西抚州人,他性格开朗,为人和善,母亲在其幼儿时已离世,他的父亲在把他委托给上海的老乡我班C同学的母亲临时监护后,就回江西老家谋生,S同学在上海没有固定住所。
在S同学入学后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周一,S同学没有来上学,班主任就向他的好友C同学了解情况,得知他在前一天和父亲争吵后就说要退学,就再也没有其它讯息。于是,班主任尝试拨打S同学的电话,但打了N次,不是关机就是直接挂掉不接电话,且C同学的电话也拒接。而其本人未用任何方式亲自与班主任说过想要退学的原因。为了能联系到S同学,了解其想要退学的真正原因,并试图尝试劝阻其打消退学的念头,班主任老师在S同学的电话打不通的情况下,每天通过在QQ上给他留言,发短信,用网络电话隐含掉电话号码等方法,希望可以面谈一次,或者QQ上交流一下,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没有任何回复。
由于经过几天及多种方法都没能联系上S同学本人,班主任只能联系他在上海的监护人—C同学的妈妈,以期可以得到S同学的消息,但是却被告知S同学的爸爸说如果孩子一定要退学,他也无能为力,只能让S同学退学。尽管如此,但班主任并没有放弃,还是亲自打了S同学爸爸的电话,和他在电话里进行了一次长谈,向其介绍了S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表示S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希望他能慎重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长远规划,以免将来后悔。其父也表示愿意想办法再与他沟通,希望可以规劝他回校继续学习。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寻找和等待,QQ上的留言终于触动了S同学,他回复了班主任,虽然不愿面谈,但因为班主任不轻易放弃他的种种努力,让这个学生感受到了温情的力量。他在QQ上告知班主任,本学期家里让他带来上海的钱因为借给朋友被父亲知道了,与父亲大吵一架后,也不愿再伸手向远在江西的父亲伸手要钱,于是他便无法为自己支付学费了,他请求老师给他一个月的时间,让他可以在外面打工赚到学费后再回学校上学。了解这一实情后,为了能尽快让S同学放下交不出学费的顾虑,尽早回到学校继续学业,班主任与学校做了情况说明,为他争取了暂缓缴付学费,当班主任把这一消息通过QQ告知S同学后,他终于放下了包袱,在他提出退学后的第三周回到了学校。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像S同学这样因为经济困难而无奈选择退学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要稳固这类学生的学籍,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主任的心理干预,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沪籍学生一样,同样受到老师的重视,感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温情,产生一种被接纳、被融合、被重视的感觉。
三、中等职业学校随迁子女学生学籍稳固率提高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切不可只把随迁子女看作沪籍生源不足情况下的补充,而应把随迁子女看作未来的“上海人”,是上海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劳动力“红利”,是上海在本地户籍居民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的劳动力资源。
为了提高上海中职校随迁子女学籍的稳固率、减少辍学率,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多年的工作实际情况,在以下几方面有了一些思考。
(一)招生政策宣传力求深入透明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家庭未能充分了解上海中招及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的重要原因,是一些“无知”、甚至是“失德”的初中教师没有告知(或许是刻意隐瞒)上海市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当这群学生回原籍再返沪进入中职校学习,由于不能享受减免及资助政策,为中职校的学籍不稳定埋下了“祸根”。
对策建议:按照现行规定,初中学校是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是否符合上海中招、或是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条件的“核对者”。那么,加强初中教师专项政策的学习、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设立专项的师德“红线”,对于那些“无知”、甚至是“失德”的初中学校及教师严肃追责!
(二)尝试信用政策,缓解经济压力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随迁子女家庭因为忙于生计,家长们无暇关注上海市的相关政策,仍延用以往只有回原籍继续高中阶段学习一条路的观念,甚至是为了刻意追求让孩子在高中继续学业,放弃了原本可以参加的上海市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而让孩子回原籍参加中招。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回原籍参加中考的结果往往难遂心愿。家长和孩子在原籍中考折戟后往往又会选择返回上海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但是,这类学生因为未参加上海市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不仅无法享受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减免学费、书费等政策,也无法获得助学金和奖学金,家庭的经济压力陡增。
我们在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时还发现,60%的“随迁子女”非独生子女,他们家中拥有弟弟妹妹的比例更是高达78%。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享受减免政策的话,那对一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这也是“随迁子女”放弃学籍、辍学后急于求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应该预期到,不久的将来中职校“随迁子女”生源的滚滚后浪。
对策建议:上海市总工会对来沪务工人员有免费培训技能的项目经费,是否可以在这部分经费里安排一部分用作学习贷款,让无法享受上海市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及资助政策的“随迁子女”们学成、在上海入职后逐步偿还相应的费用?
(三)落实监护管理,管证更需管人
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绝大多数还是未成年人,应与其监护人共同生活,但是,在中职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们的父母由于生活所迫,会在孩子入读中职校后再次迁移工作,甚至是居住地点,一旦监护人的工作地点迁往异地的话,“随迁子女”的监护就难以落实,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随迁子女与学校渐行渐远。
对策建议:上海市在《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里强调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而《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规定了居住证办理、签注时限和注销居住证的相关情形,然而,由于持证人长期离开上海被注销居住证后,其子女失去了父母的监护是否还具有“随迁子女”身份?是否还应留沪继续学习?学籍是否注销?这些需要在后续的地方法规加以明确、保证未成年人能享有必要的监护。
(四)征信系统助力,杜绝“恶意”辍学
依照现行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对一些缺课现象较为严重的学生,中职校可以作退学处理,但是,碍于繁琐的手续和层层审批程序、特别是一些学生及家长的刻意“失联”,一些学校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虽有学籍,但实际辍学的学生。
对策建议:在《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中是否可以增加相应的诚信条款,并将相关信息接入市民的征信系统。在赋予中职校学籍管理更大的力度和更多的自主权的同时,追究“随迁子女”和其家长的失信责任,直至反映到他们的征信系统之中。
(五)加强心理干预,注重生涯规划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职校中82%的随迁子女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足1.5小时,课后做的最多的事是上网(67%)、看电视(58%)、帮父母干活(48%)(多选项);当随迁子女们有了心事时,选择最多的是班外的朋友倾诉(52%),愿意向老师倾诉的居然为零——尽管他们都认为自己与班主任老师是亲近的!
对策建议:在中职校的课程设置里增加心理调适类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及课时,增加能够开展心理疏导的专业师资,帮助随迁子女缩短与老师和沪籍同学的心理距离,提升他们城市的归属感和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融合度,给予他们对未来生涯预期的正能量。
“两个一百年”的宏图正在逐步展现,妥善解决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心工程,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上海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城市,要发展成为更具魅力和创造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上海要实现高水平的小康,这一切都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上海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上海老龄化脚步不断加快,上海的新增劳动力离不开外来务工者、尤其是他们的下一代——“随迁子女”。
伴随国家“二胎”政策的调整,上海持居住证的来沪人员的二胎意愿远大于上海户籍人口,来沪人员中育龄夫妻的二胎率会大幅增加;随着居住证积分制度的进一步施行,标准积分的高门槛,又使得其中的大部分人无法成为上海户籍人口,上海中职校中的随迁子女的数量会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较高比例。
上海的中职校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职校的教师应该给予随迁子女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当下,更应该从教育法规和制度上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1、《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沪府办发(2013)73号
2、《2015年上海市成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实施办法》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沪教考院中招(2015)1号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沪府办发[2013]73号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沪教委基〔2015〕87号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6年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沪教委职〔2015〕43号
6、《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令第2号
7、《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办法》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沪教委职(2010)37号
责任编辑: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