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数学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有关中点问题添辅助线的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有关中点问题添辅助线的教学策略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王江

 

【摘 要】本文对于初中平面几何问题中,有关线段中点问题填辅助线的策略进行探讨。当题目中的中点的条件与其他条件相结合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填辅助线的策略,这些策略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老师们系统思考与讲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有关中点问题的解决,形成有效的活动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帮助解决类似问题。

    【关键词】中线倍长 构造平行四边形 构造斜边上的中线 构造中位线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涉及“辅助元素”(Auxiliary elements,指的是为了帮助求解而引入的元素)时,曾提到过“辅助线”这一概念,波利亚认为几何中的辅助线就是一种辅助元素,而利用已有结论和回归定义往往是引入辅助线的最好理由,波利亚还特别地道辅助线往往是解题过程中最炫目的一笔,同时聪明的读者也往往会追求辅助线引入的自然而然,这意味着高水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不满足于讲题目“完成”,同时还具有解题的“审美需求”,希望讲自己的解题过程进一步优化,具有数学上的美感。罗山(2020)将辅助线定义为“在进行几何正面过程中,现有图形条件不足以进行有效证明时,为了辅助解题所增添的一些线段或直线”。

为什么要构造辅助线?波利亚认为对辅助元素的引入不是随机的,是有迹可循的,他将引入辅助线的作用总结为三个:利用已知结论、回到定义、为了题目更为熟悉和完整。

各种几何证明中,辅助线的添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中的思维方式是:由条件出发的综合法模式由结论出发的分析法模式以及条件与结论同时出发的结合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条件和结论同时出发的综合法模式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容易令学生上手,将常见的条件与常见的做法总结成“基本图形”与“常用结论”,把几何证明中的添辅助线的方法,总结成“中线倍长”、“角平分线翻折”、“截长补短”等常见口诀,可以让学生建立由条件和结论出发的分析法模式,并快速建立这种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本文旨在对上海初中有关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几何证明中的“中点”这一条件,进行分类分析,帮助师生建立相关的“基本图形”与“常用结论”.

一、中线倍长: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中点是一条线段的对称中心。当题目中出现中线条件,而原题又无从证明时,尝试将中线延长一倍,可以形成两个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从而达到转化条件的目的,使转化后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形成比较明显的联系.

1、如图1.1,在中,,点在线段上,且,过点交线段于点,且,求证:平分.

 

 

 

 

 

 

 

证明方法1:(如图1.2)延长线段到点,使得,联结线段

.

 

 

 

证明方法2:(如图1.3)延长线段到点,使得,联结线段

先证,得

.

 

策略分析:此题解法是经典的“中线倍长”,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结论.方法1,是从的条件出发,将线段看成的中线,从而加倍线段.方法2,是将线段看成的中线,从而加倍线段.

学生在遇到中点条件时,会遇到像此题一样,中线不明显的情况;或者,虽然将某条线段看成中线并延长一倍,但依然受困于该与线段的哪个端点相联.这里可以把中点看成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将中点的某一侧的图形,对称到另一侧,从而判断中线倍长后的点与原图的哪一次相连.此题中,有条件关于点中心对称时,可以将线段中心对称到线段,这样就是将线段延长一倍并联结关于点中心对称时,可以将线段中心对称到线段,这样就是将线段延长一倍并联结.

 

2、如图2.1,已知在中,点是中线上一点,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线段于点.求证:.

 

证明:(如图2.2)延长线段到点,使得,联结线段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2.1                  2.2

策略分析:这是初三第24章比例线段的一个习题,要得出,要先得出,而要得出类似的比例式,需要构造出平行线来,而中线倍长就是构造比例线段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线倍长之后,由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以得出两对平行线,在没有学四边形之前,也可以中线倍长后,构造以中点为对称中心的全等三角形,从而出现内错角相等,得到平行线.

3、已知如图3.1,在中,点是边的中点,,线段交边于点,线段交边于点.求证:.

 

 

 

 

 

 

 

 

 

证明:(如图3.2)延长线段到点,使得,并联结.

,对比题目中待求证的结论,接下来只要证明即可.

.

策略分析:此题在证明过程中,将中线”延长了一倍,这个做法虽然非常符合“中线倍长”这句口诀,但是学生在自己尝试解决时,即使已经经历了其它的“中线倍长”的例题,也很难想到延长“”,因为图中更具“中线”属性的是线段,而延长之后,对题目中的线段没有发生转化,故延长的做法被排除.此题也给学生一种提示,所谓“中线倍长”中的“中线”,可以是过中点的一条线段.

如果用“以点为中心进行中心对称”的想法去理解,此题中以点为中心进行对称之后,得到线段,刚好与线段构成了新的三角形的两边,正好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相符,可以证明题中结论.

二、中点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相结合

4、如图4.1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点是边的中点,点

 

是线段的延长线的一点,且是线段上不同于点和点的任意一点,过点作直线,交边的延长线于点,交边于点,且,求证: .

证明:(如图4.2)在线段上截取线段,并联结

(如图4.3)联结

.

策略分析:此题证明过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这个条件,即点为线段中点,联想到关于中点进行中心对称的想法,截取了线段,从而得到了;第二部分是从结论的与条件的,联想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只要证明即可.

 

三、平行线所夹线段的中点

5、如图5.1,在梯形中,,点分别为线段的中点,若,求边的长.

 

 

 

 

 

 

 

 

                     5.1                           5.2

证明:(如图5.2)联结线段并且延长交线段交于点

,且,且

.

策略分析:当两条平行线之间夹着某条线段的中点已知时,过这个中点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也是被这个中点平分的.也就是,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夹着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已知时,可以构造出一对以这个中点为对称中心的三角形,然后用这对中心对称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其他条件结合,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四、中点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结合

6、如图6.1,在中,点为边的中点,直线绕顶点旋转,若点在直线的两侧,于点于点,联结.求证:.

 

 

 

 

 

 

 

 

 

 

证明:(如图6.2)延长交线段于点

.

策略分析:此题有类似于例5中,平行线所夹线段的中点的条件,所添辅助线也类似于例1、例2的中线倍长,也就是将关于中点中心对称,但是在作辅助线时,写成延长交线段于点,因为此题线段与线段是平行的,延长线段交线段于点就能达到倍长线段的效果.当某条线段(线段)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且已知这条线段的中点,用延长过中点的线段的方式,得到两个关于中点中心对称的全等三角形,是一种“基本图形”.最后将直角三角形与斜边中点相结合,由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的定理,得出结论.

7、如图7.1,已知四边形中,,求证:.

 

 

 

 

 

 

 

 

 

 

 

 

 

证明:(如图7.2)延长交于点,联结.

,且,同例4可证,得

,得.

    策略分析:此题与例5、例6有相似之处,即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有一条线段,且已知线段的中点,所以延长与点,得到了关于中点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基本图形”.

 

 

 

 

五、综合运用

8、如图8.1,在凸四边形中,为边的中点,且,分别过两点,作边的垂线,设两条垂线的交点为.求证:.

 

 

 

 

 

 

 

 

 

 

                   8.1                                    8.2

证明:(如图8.2)分别作线段、线段的中点,联结

的中位线,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同理,

,

 ,同理,

.

策略分析:当题目中有中点条件时,但又对直接证明题目帮助不明显时,我们可以考虑初中平面几何证明中,与中点有关的定理,比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中线倍长、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中位线定理等,此题有为直角,点是线段的中点,通过作斜边的中点,既可以构造出斜边的中线,又可以构造出另一条斜边的中位线,这两条线段和已知线段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同理构造的三角形全等,从而使命题得证。

 

综上所述,当几何证明问题中,出现线段上中点的条件时,往往可以和问题的求证的结论或问题中的其他条件相结合,来考虑解题的策略。如果条件中有中点,而结论中涉及中线的两倍,往往可以采取中线倍长策略;当需要求证的结论中的线段之间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中线倍长的策略,从而使相关线段关于中点中心对称之后,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线段,构成新的三角形。当中点所在的线段位于某两条平行线之间时,往往以中点为对称中心构造全等的三角形。当图形中有中点还有直角的时候,往往可以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还有构造中位线等策略。希望总结这些策略,有助于我们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萍.初中平面几何中怎样构造辅助图形的研究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罗山.辅助线在初中平面几何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石帧.八年级学生在运用辅助线解几何证明题上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4]波利亚 怎样解题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