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政治
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以“勇担社会责任”龙华烈士陵园大思政课为例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周念月)

摘要: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有效实现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并挖掘适切的场馆资源进行双向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内容中的具体细节、矛盾冲突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活动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辩证的思维分析,发挥感性感知和理性分析的双重作用,由知到信,由信到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场馆资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好红色社会资源课程内容融合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其中指出要“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结合上海市徐汇区的本土特色,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资源分析融合、教学情境任务、学生主体发展等多个方面探寻方向笔者基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探索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场馆资源,融入教学内容

龙华烈士陵园、钱学森图书馆等红色文化场馆真实地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色资源。一方面,场馆中保存了部分实物资料,重现了诸多历史场景,增添了学生能亲眼所见甚至亲历体验的教学场景,另一方面,场馆中聚焦具体人物进行故事叙事或经典语录呈现,营造了学生能沉浸式感受的教学氛围。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然后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融入适切的场馆资源,依托真具体人、事、物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理解和感悟“勇担社会责任”这一主题课充分结合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挖掘并选取龙华烈士陵园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力求真实生动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

首先,紧扣本节课的大概念责任”,进行理论溯源,同时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深挖“责任内涵”,分析确定基本教学内容。在相关文献中,关于“责任”的讨论大多集中于“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相适应”,从责任实践主体的维度分为对自我、社会、国家、自然、世界的责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学生要有“家国情怀”,“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学生要具有“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担当精神,并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序参与。从教材定位看,本课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本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服务奉献社会,同时本单元也为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关心推动国家发展的内容做铺垫。教材《勇担社会责任》中责任的定义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依托文献理解,联系课标和教材进行内涵分析,本节课将“责任”的内涵阐发为三层含义:其一,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其二,责任是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命运与共;其三,责任是内心的召唤,是内心的信仰,也是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明确责任内涵这一理论内容,更要转化紧扣“勇担社会责任”这一道理所在。

其次,分析挖掘并将适切的场馆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本节课选取龙华烈士陵园生动、深刻、典型的重要人物资源英烈彭湃、英模周小燕的人生故事深挖他们在人生选择中承担起国家民族救亡图存和赓续发展责任的故事经历中的具体细节以及真实可探讨的冲突等,紧“责任”内涵阐发故事背后的价值意蕴,将道理讲透。第一,深挖彭湃家庭背景与道路选择的冲突性,深挖彭湃赴日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农民运动的革命道路的困难与坚持,用情讲述之后运用“他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这是他的‘分内’事吗?”引导学生认识感悟到“责任”的内涵:其一,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其二,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命运与共;其三,责任是坚定信仰,内心召唤。第二,深挖周小燕在欧洲的音乐事业成就,深挖周小燕归国后的音乐教育理想和事业,运用“在欧洲事业辉煌,却毅然选择归国”这一冲突点、“歌唱家到音乐教育家”这一身份转变以及“奉献过程中其自身的获得”这一思考,结合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感悟到“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命运与共”,同时理解“责任是在奉献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于场馆中真实的人物故事,通过人物的言语信念、人生选择,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上背负的具体责任以及责任的选择承担,学生从对“责任”的抽象认识和初步情感感触逐步产生鲜活的具体感知、情感认同和理论认识,为其自身承担责任的行动实践打下基础。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任务活力

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要挖掘关注场馆资源,更要密切联系场馆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走向社会的未来生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而言,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场馆虽然是真切存在于现实中的情境,但这些实物实景、人物经历、语录记载等场馆资源本身其实大多是静态存在的素材。因此,需要基于场馆资源中的真实细节和冲突,创设与学生自身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代入性或迁移性的真实心理体验、真实人生选择等,从而产生情感触动或思考认知,让场馆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教学。

首先,场馆资源本身就具有可视可闻的真实场景,具有真实情境创设的天然优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通过呈现图片、视频音频等场景道具为学生打造真实的视觉和与听觉感受,场馆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则能利用场馆中各类资源情境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感,直接开展参观寻访等鲜活的实地活动任务,充分发挥活动型课程的作用。可以进行课前访问参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思考,为课堂教学打造真实的情境底色;也可以在课堂中挪动脚步,设计各类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在完成实地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探究;还可以在课后作为课堂教学的回应和补充,加强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行动信念。本节课注重运用真实的场景资源,课前组织学生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的牢房、就义地、纪念馆等,感受当时革命先烈们所经受的痛苦,了解英烈英模们的人生经历和贡献。无论是他们所在过的地方,还是存在于文字介绍中的他们,都因为在实地场馆中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学生更有所触动。在这种“身临其境”般的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产生真实感悟,激发学生情感和思考,产生真实的情感感知和认知基础,为课堂活动开展奠定更为真实有效的探究基础。

其次,基于场馆资源创设的课堂活动情境和活动任务要充分联系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一方面,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场馆资源中情境的具体性,将场馆资源中的人物故事经历创设为人物逐步成长并进行人生选择的各种情境细节内容,引导学生代入人物角色展开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阐发观点、抒发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场馆资源中情境的复杂性,并挖掘出情境中的冲突,在课堂的活动情境设置中纳入冲突,允许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发现矛盾,提出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真实生活中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真实的经验和感受迁移到课堂中辨析以形成认知。

本节课挖掘运用龙华烈士陵园中澎湃和周小燕的人生故事,选取有细节渲染、矛盾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代入性的人生选择并分析人物自身进行的人生选择的原因和价值意义。“活动一”挖掘“英烈澎湃的革命事业故事”作为活动情境,学生首先分析“彭湃最初是什么身份?在这一身份角色下,他的责任是什么?”以及“他选择了什么道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道路?”然后学生根据自身认知讨论“这是他分内的事情吗?”学生在思考分析澎湃人生选择的原因及价值意义的过程中认识到每个人身上承担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重责任,而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命运与共,理解并认同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为民族存亡奔走救国的责任担当。“活动二”挖掘“英模周小燕的音乐人生”作为活动情境,学生完成探究任务:“1947年,周小燕在欧洲的音乐事业发展得很辉煌,为什么毅然选择归国?”“归国后,她从一位歌唱家转变为一位音乐教育家,这说明了什么?”“她奉献社会过程中自己获得了什么?”学生分析人物的行动选择、价值意义等,进一步深入理解“责任是一个人分内的事情,因为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命运与共,同时责任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场馆资源本身,补充从场馆资源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中延伸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其他社会资源和素材案例也是赋能教学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在“活动三”和“活动四”中逐步引入了“英才桂海潮的飞天之路”和“身边学子的平凡人生故事”,分析他们的人生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其人生选择背后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意义。基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学生逐步对责任的情感感悟和内涵理解转化为责任意识。

基于场馆资源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内容,学生在情境展开中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体验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角色代入等方式实现情感迁移,“旁观者情感体验”转化为“当事者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情感认同。学生既可以作为代入者进行主观的观察和体验,也可以作为学习者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使得课堂活动反过来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真实的影响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更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激发学生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获取知识时是学习的主体,但其仍旧处在主动学习与被动传授的融合状态中,而学生在做出实际行动时则是作为行动的主体,处于自我驱动的状态中。这种自我主体性和自我驱动的达成和实现,必然需要自身信念的支撑。因此教师不能迫使学生对某种价值观念产生“认同”,而是要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理性思考,真正产生内化于心从而产生政治认同等。

场馆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在活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更能够通过体验式的参与完成自身知、情、意等多个方面的调动和经历,这其中既包括认知层面的发展,也包含情感的因素。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因关注场馆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而忽略了学生理性思维的运用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科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通过整合建构获取知识,通过情感体悟化知为信,激发信念,塑造德性,落实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

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场馆的资源内容具有历史性特征,教师创设活动情境要充分考虑历史性和时代特征,将时代性社会问题融入到情境设置中,这就同时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比如,本节课中 “责任”的内涵本质上是不变的,但是“责任”的外延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同时龙华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场馆中的资源往往也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本课要分析“责任”的内涵就必须基于实际引导学生依托历史现实进行感悟分析。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辈们所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承担责任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彭湃面对的是国家民族的危亡之际,所以他流血牺牲 救亡图存,周小燕面对的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所以她吃苦耐劳、探索奉献 改天换地。而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新时代青年所面对的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所以航天人桂海潮赓续血脉,强国复兴。另一方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无论是彭湃、周小燕还是桂海潮,都是依托于自身的价值观、价值判断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彭湃看到农民困苦、民族危亡,选择赴日留学救亡图存;周小燕看到中国百废待兴,看到国家音乐事业需求,选择归国进行音乐教育;桂海潮重视航天发展,树立航天梦想,选择航天道路。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具有“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命运与共”的价值观,因为他们都将这些选择作为“自身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实现”,都是源于他们的内心召唤。此外,要引导学生运用发展、联系、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我国在不断发展,历史任务在不断变化,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身上的“责任”都有其特性,但是这些“责任”同时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他们一脉相承。无论是每个人物的责任承担还是不同时期的责任传承,都蕴含着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好“小我”责任和“大我”责任。融合龙华烈士陵园资源,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彭湃的革命事业、周小燕的音乐人生以及延伸补充的桂海潮的飞天之路,分析出他们将自己与他人、社会、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并坚定信仰,运用自己的才能奉献国家、创造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感受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巩固对“责任”内涵的理解,深刻理解“时代各有不同,责任精神一脉相承”。 在进行科学辩证的思维分析过程中,学生基于理性思考和理解对多个行为选择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内化于心的认知有意识地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同时学生联系实际的日常生活,将情境中的行为选择转化为真实选择,建立面对生活中的行为活动时的态度和行动,或勇于改变以往的态度和行为,在内在认知和信仰的指导下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意识,化信为行健全人格本节课通过深挖龙陵资源赋能思政课堂,关注学生身边的真实场景、人物,创设适合学生学情的情境任务,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责任内涵,落实核心素养。

总体来看,场馆资源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同时充分了解场馆资源的相关内容和背后的价值意蕴,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选择适切的场馆资源,形成场馆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双向互动,为教学情境和任务的创设奠定基础。然后,基于场馆资源的真实性特征优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可见可闻、可思可做的活动情境,基于场馆资源情境中的具体细节和真实的矛盾冲突为学生提供能够辩证地、具体地分析问题的思维空间。最后,聚焦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想问题、做选择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境、理性分析等获得知识,进一步通过调动情感、反思体悟建立内心真正的认同,又反过来将情感、认知和方法运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责任意识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