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域下初中道法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
——以上海市部分红色场馆为例
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 夏珍
摘要:将红色场馆资源融入道法课,是基于二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也是遵循各类课程理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能积极响应“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导向、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材文本内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初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将红色场馆资源融入道法课的实践中,需要做到:在时间上,相互补充:开发校馆合作课程;空间上,相互置换:红色场馆内开设“菜单式”共享课程;内容上,相互结合:把道法课堂放置到红色场馆内,打造活动型课程,进而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红色场馆资源的有效性,实现初中道法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红色场馆;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素养表现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旨在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打下思想根基;同时,红色场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馆校合作,能充分利用、开发红色场馆资源,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一、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的必要性
发挥馆校合作的功能,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是必要的,一是基于二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教育内容的互补性,二是遵循各类课程理论的内在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同红色场馆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具体而言,红色场馆具有天然的教育身份和教育功能,能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质;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二者的教育目标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同红色场馆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阶段教育目标的细化、具体化,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另一边,红色场馆往往有着充足的物质藏品、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能提供可观、可感、可触的红色元素。红色场馆的丰富资源注入,能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动起来、活起来,在面对三观尚未成熟但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时能收获更好的课堂成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同红色场馆合作也可以从新课程理论、非正式教育理论、博物馆教育理论中,找寻到一些理论依据,为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同红色场馆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突破传统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因此实现道法课堂与红色场馆的合作,实现道法教学途径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非正式教育理论指出,可以在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和场所,以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在红色场馆中实现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做到化有形为无形,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博物馆教育理论关注博物馆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使受众与文化遗产产生直接的接触和互动,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红色场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博物馆,与道法课程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真实、有温度、有活力。
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尝试,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所在。
二、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的实践策略
将红色场馆资源融入道法课的实践中,需要做到在时间上,相互补充:开发校馆合作课程;空间上,相互置换:红色场馆内开设“菜单式”共享课程;内容上,相互结合:把道法课堂放置到红色场馆内,打造活动型课程。红色是上海这座城市永恒的底色,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同上海许多的红色场馆积极合作、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充分挖掘这座城市的丰富红色资源,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时间上,相互补充:将红色场馆的资源引入课堂,开发校馆合作课程。学校教学有相对规律的时间安排,可以和场馆实现相互的补充,比如寒暑假、周末、节假日,除此之外,还可以涵盖升旗仪式、班会、课后服务、拓展课程等某些学校相对固定的特殊时间段。
开发校馆合作课程,具体而言,是从场馆自身的内容出发,以视频、音频或者文本的方式定制课程,供目标学校选择,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能增强对该场馆的内容认知和情感认同。因为合作课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需要学校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来实施课程,可以以课后服务时间或者学习社团的形式开展。这一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生走入红色场馆的做法,节省由此产生的时间、人力成本,更具有普及性、推广性、可复制性。同时,将场馆资源引入到学校,让学生足不出“校”感受红色场馆氛围的熏陶,也是有益的方式。
比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发的《树德有为·雏鹰少年》系列课程,引入到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讲解相关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制定视频为主,学校道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同学习的方式了解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一个个温暖鲜活的故事分享中,触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该课程中部分内容为例,在《开天辟地大事变》一节中,讲述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热爱中国共产党,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在《觅得真理,味道真甜》一节中,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吃,具有爱国奉献的个人品德和担当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节中,讲述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救国救命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主动关心社会、关心国家,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新时代·新上海·新征程》一节,展示今昔浦东的对比,畅想美好未来,提倡积极生活的态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健全人格。
空间上,相互置换:以初中道法课程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红色场馆开设“菜单式”共享课程。红色场馆可以围绕自身的物质藏品、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等资源,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选择相关的重点内容,为其设置出一定数量的固定课程,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在红色场馆内展开课堂教学,即为“菜单式”共享课程。对于红色场馆和学校而言,这一方式能够更加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展开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同时“菜单式”共享课程,也可以和红色场馆的其他主题活动相结合,围绕红色场馆一些关键事件节点进行设计,一方面将有利于凸显不同红色场馆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将有利于常态化开展此类活动。
比如,在龙华烈士陵园聚焦“责任意识”素养、以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开设了一堂以初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承担责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为主议题的“龙陵思政课”,道法教师展示是否参与班干部选举这一情境,描述主人公在参与班干部选举后的一些烦恼,还产生了“是否继续任职”的思想斗争。在面对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代价这一真实的思想困惑时,龙华烈士陵园讲解员以“临时道法教师”的角色讲述钟杨的相关事迹,用钟杨的人生选择帮助初中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明确认知——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有其价值所在、深化情感——许多不同的人都在承担责任、默默付出,才能有当下的生活,积极践行——承担好现在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开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六年级的“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八年级的“勇担社会责任”等章节的主要内容为依据,以“点亮我的理想之光”为主议题,以“钱学森因回国所遭受的种种困难”等历史资源为情境活动线索,引导初中学生思考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生选择,以及在当下如何为自身的理想做出努力的一堂课。这样的两堂在不同红色场馆展开的以不同教材内容为依据的课程,却都能为初中学生在以后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实现培育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素养的目的。
内容上,相互结合:把道法课堂放置到红色场馆内,打造活动型课程。不同红色场馆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但是需要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出发,以初中学生为教育对象,选择二者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与开发。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取适合的主题,在红色场馆内展开教学,了解不同人物的故事、观摩真实的历史实物、置身现实的场所情境,让学生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学、边学边悟。这一方式能让道法课堂能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独特优势,激发初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初中学生的认同感。
比如,围绕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展开教学的设计:在自主寻访宋庆龄文物馆和主楼的过程中,了解宋庆龄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等不同阶段所做的事情;以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方式,谈谈对宋庆龄在不同阶段所做的贡献中获得的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宋庆龄在波澜壮阔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坚定信念,和党在一起,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决心和力量,实现情感触动;分享自己制定的圆梦计划,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做到坚定不移跟党走,把个人梦和国家梦有机结合、将自身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相结合。以宋庆龄真实的一生来激励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而自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永远和党在一起,共圆中国梦。
除此之外,围绕六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开教学的设计:通过寻找什么是钱老的选择——把钱老的一生中选择三个主要节点,主要包括求学经历、归国风波、取得成果三个阶段,让学生自主在馆内参观去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相关内容、讨论钱老做出这些选择的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寻访结果,并且用钱馆中的系列资源证明自己的分析;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进行微演讲,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以及在当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去实现它,这一问题链,借用钱馆的文字和实物资源,比如文字介绍、书信、视频资源、图片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能从对于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对国家和人类三个层次感悟生命的精彩,鼓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未来。
在上海部分红色场馆展开的不同形式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感受到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对于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积极意义。
三、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的实践意义
积极响应“大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导向。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政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红色场馆的丰富资源,同时,红色场馆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域,必须积极主动投入到“大思政课”建设中。
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材文本内容。道法课程融入红色场馆资源,可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吸引力。了解不同人物的故事、观摩真实的历史实物、置身现实的场所情境、可以让初中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精神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红色场馆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道法课程融入红色场馆资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让初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这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红色基因、增强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红色场馆资源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通过实物参观、现场讲解、史料分析、剧场还原、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加深初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顺应发展潮流,聚焦素养培育,就需要关注馆校合作这一模式,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更应该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发挥好社会场馆资源,完善学校思政教育途径;同时,上海作为一座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更是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先天条件。因此,着力研究道法课程中整合红色场馆资源的相关问题有其价值,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推动二者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No.585(27)
[2] 杨彦立.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场馆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研究——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5)
[3] 张健华,白世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