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区域德育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探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实践路径,筑牢学生成长教育根基,2025年8月26日下午,徐汇区“山岭计划”骨干队伍30名学员、区班主任、少先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中心组的老师们一起在线上开展了2025年暑期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由徐汇区教育学院德研部主任江振岚老师主持,邀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导蔡丹老师围绕《学生积极发展与家校共育》主题惊醒深度分享,共同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培训中,蔡教授以三大核心议题为框架,系统解读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策略。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特征”板块,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明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抗干扰能力为学业关键,指出小学阶段是家庭教育“黄金时期”;而中学生则进入抽象思维快速发展期,情绪波动显著且同伴影响力上升的特点,强调亲⼦关系质量直接影响青春期教育效果。通过恒河猴代理妈妈实验、视崖实验等经典研究,强调温暖支持的成长环境对儿童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积极发展的保护因素”,蔡教授提出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生态系统。家庭层面要注重父母共同参与,破解“妈妈养,外婆带,爸爸回家就上网”的育⼈困境,可以通过作业签字制度等推动父亲融入;学校层面,需以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为核心,发挥全员导师制作用,让食堂员工、宿管阿姨等校工群体也成为德育力量。同时,蔡教授还指出睡眠、运动、阅读等具体保护因素可以降低专制教养、手机依赖等风险因素,为教育实践提供清晰指引。
在“家校协同共育实践建议”环节,专家给出可落地的操作方案。家庭和学校共同给予学生教育支持,可以采用“言语提问-指导-帮助-间接行动-直接演示”的阶梯式策略,避免直接代劳削弱孩子能力。并要求德育工作者跳出“知识传授”思维,在日常互动中传递情感,厚植学生归属感与效能感,在深度的情感链接下实现家校共育。
蔡教授还强调德育工作的本质是不是灌输,而是影响,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通过校家社三方协同,为学生构建“有支持、有期望、有参与”的成长生态。
最后,江老师对本次暑期培训进行了总结,要求区域德育骨干教师们,“学习始终在路上”——不断吸纳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与创新始终在路上”——不断变革育人方式、尝试育人路径。提升育人实效。区域层面将会继续深入探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实践路径。
供稿:徐汇区东二小学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