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原嘉善中学更名挂牌为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当时市二中学有3位教师来初中任职,但市二初高中的关系(主要是体制机制关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也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实质性地推进。直到2006年5月初中校长兼任高中副校长、2008年3月尝试“一个法人,一个校长”、2008年6月市二中学党委成立,实行“一个法人,两个校长”,两校的“初高中贯通”机制才开始逐步地摸索着运作。
初高中要衔接,两校要“贯通”,体制机制上要做探求,但这恐怕还是一些外部的保障,真正要紧的,我们以为,应该是内涵上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每个人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其涉及的面也很广,一般讲,可以包含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而每一个方面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今天研讨会主题的限制。关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就不展开了。“精神文化”提一提,因为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选一两点,适当展开讲一些“衔接”的举措与思路。
刚才讲了,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为它是这所学校这个师生共同体的共有的价值观,包含最基本的校风、学风、校训,包含管理者的理念、教育者的思想。市二中学成立于1902年,当初是务本女中,“勤朴勇诚”的校训倡导的就是“务做人之根本”;80年代,吴小仲校长提出“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希望市二的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到今天,市二中学确立了“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正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校园文化高雅、教育教学优质、学校管理民主、师生发展和谐的上海市精致型品牌高中”。可见,今天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是一代代市二人传承发展起来的。今天,辐射初中、贯通初中,两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也是需要找到切合点与衔接处的。于是,市二初中在整合原嘉善中学优良学校文化的同时,兼顾高中的办学理念与初中的办学特点,提出了“和谐发展、崇尚高雅”的办学理念,倡导“诚信、崇德、睿智、善行”的校风。高中的副校长陆军兼任初中校长后,把很多高中的元素引入市二初,希望市二初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希望初中的校园能够充满“书香味、学术味、人情味”。(高中的校园恐怕亦该如此。)我想,在这样一种共通的理念支撑下,共通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两校的文化才可能衔接,也才可能找寻出衔接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这一点,我们想在今后进一步加强校史的开发与利用,初高中能够形成“一体化”的校本校史课程,因为我们的校风、学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是让我们的师生背几个词语就能落实的,他需要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有一个潜移默化、根植于内心的过程。所以,通过校本校史课程的编写、实施,可以让师生爱校荣校,可以让“校史文化”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校史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根基”。当然,初中这一块,不能漏掉嘉善中学的历史,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前世今生”,知道上海教育的发展历史,至少某一段历史。讲到校本校史课程,就讲到了课程文化,讲到了行为文化。
学校的行为文化是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也包括学生的社团活动、工会的文体活动等,它折射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其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保障,奠定的是最重要的基础。市二中学是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实验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已基本形成“忠实、调适、创生有机结合”,“内容、方法、目标有效整合”,“形态、功能、评价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策略。
基础型课程:以学期教学内容的统整(忠实,调适)为主,部分课程校本建设(创生、调适)为辅,重点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拓展型课程:三类。一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基础课程开设限定性拓展课;二是有利于学生潜能和特长发展的、有利于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的校本课程建设,如“简易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心情天空”等;三是学校结合特色项目开设的校本拓展课,如车模、影视表演、合唱等。二、三两类都是自主性拓展。
研究型课程:在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课题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相结合,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提供研究课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自主选定课题,课题都需报教导处审核批准。“寻访城市足迹”“社会生活调查”等已成为学校特色研究型课程。
市二初高中联动后,在基础型课程方面,两校均以“课程统整”为抓手,以学期教学内容统整为切入点,通过选派优秀的高中教师去初中任教,重点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明年还将启动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我们是期望将初高中各年段的学科教学内容梳理清楚后,逐步实验“学年课程统整”。比方说,语文学科有一块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古诗词,我们初步的思考是:方法上——预初、初一年级通过吟诵唱,激发兴趣,读记一些,了解一些(初中已开设探究课,相当于高中的限定性拓展课);初二、初三年级重在学习欣赏;高一由欣赏转而学习鉴赏,高二高三以鉴赏为主。内容上——初中以诗词为主,高二开始接触元曲等;形式上——初中由单首学习为主,高一开始引入“组”(同一作家、同一主题、同时代……)的概念等。
在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探究性课程)方面,“车模”、“影视表演”、“合唱”等课程已实现初高中对接,教师资源、设备资源也已实现共享。为庆祝建国60年而举行的两校文艺汇演,既是一次两校拓展课衔接的检阅,也是一次学校高雅文化的展示与引领。
另外,市二高中的课程统整已逐步地从学科内统整延伸至学科间统整,由基础型课程统整扩大至三类课程相互间的统整。比方说,“寻访城市足迹”,就涉及到基础性学科、研究性学力、自主性拓展。我们打算将它将延伸至初中,当然,在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文化内涵方面会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实现学科要求、德育培养目标、研究性学力的年段统整。
众所周知,课程的实施在于教师,难么课程统整的实验关键也就在于教师。课程统整尤其强调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强调教师间的协作分享。于是,我们更关注学校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衔接。建立积极的初高中伙伴关系(如教研组对接,师徒对接等),以便双向学习;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教学研究等教学行为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相间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减少初高中因为各自为政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节的现象产生。比方说,我们请高中的教师去初中开教学研讨课、开师资培训讲座,初高中教研组长一起外出研讨、考察;比方说,初中的骏马奖、耕耘奖评比中有高中教师的身影;比方说,我们召开初高中课题研讨会、论证会……这些行为的意义恐怕还不仅在于推进初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其背后,还隐含着初高中教师对对方学校认同的一个过程,“一个法人,两个校长;两所学校,一个党委”是需要各自的教师心里认同后自觉地齐心努力的。
初高中的贯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体制、人事、财务……),而学校文化的衔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继承、创造、生成、发展的,当我们所有的初高中师生形成共识、人心凝聚以后,再复杂的事也会变得简单一些。
(以上是2009年12月在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培养目标关照下的三类课程统整”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