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德育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是形成品德结构的社会化过程。教育部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原则,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基础。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学科教育是学生生活的基础。故而实施学科德育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基础的重大举措。因而对实施学科德育进行实践与探究具有本源性意义与价值。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发展,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拓展课程德育的研究,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真正落实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我们对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思考与建议如下: 一、科学学科德育的内容架构 科学教学的内容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与生命及宇宙空间自然属性及运动规律的学科,知识信息包罗万象,涉及到生产、生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因此,存在大量的德育教学情境与人文素材,如能恰当运用,将使《科学》理科教学更具人文品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公民社会责任教育,包括:爱护公物、协作互助,遵守规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品德作风和行为习惯等。如: l 安全、生命教育。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实验药品的特性,按章操作。不仅要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还要求学生掌握特殊化学药品的使用能力,如强酸、强腐蚀性和剧毒性药品的使用方法和用量,还可以联系消防灭火等事例来培养学生在事故中的处理能力。 l 保护环境教育。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废液、废渣和剩余药品,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l 科学态度的训练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操作,耐心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严谨科学态度、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科学精神;同组成员相互合作,冷静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培养的团队精神等等。 ②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操。 道德是人的精神之灵魂。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的主体力量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为特征的创造力的发展;二是以对主观世界的超越为特征的理想信念,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l 在科技教育中,从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到杨利伟登天运行,有许多令中国人自豪的事迹,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立志用科学建设和发展我们的祖国,造福祖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操。 l 哥白尼与日心说,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为科学事业献身的蒋筑英;中国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历程、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史等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l 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发展条件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开拓事业,也会给学生深刻的启迪,使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③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科学本身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 l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l 物质在分子、原子、离子层次上的变化,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l 从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到伽利略、牛顿的科学实验,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不是绝对真理,我们的一切科学探究只是向绝对真理逼近。 课前、课后、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科德育拓展和延伸 学科德育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等于课堂德育,学科德育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课前准备、课后作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教学环境等多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学科德育的要求。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按明确的主题,亲自动手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用于举办科学史、科学家事迹、科学成就方面的墙报、板报、晚会、交流会、辩论会等,将学科德育由课内拓展、延伸至课外。 学科德育环境与人际和谐氛围的创设 落实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就要抓住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协调动作,以教材为中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环境为熏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树立好的意识、观念、情感和意志,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科学学科有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他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面临的挑战,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能源以及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科学产品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自觉地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树立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去评析社会问题。 科学学科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它是人类关于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与源泉。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它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因此,科学学科德育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科学问题。随社会科技的发展,科学新教材中体现生产、生活、社会及人类自身等问题,将科学教育的目标重心转移至着眼于大多数学生今后生活和就业、学习对科学的需要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科学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科学教学的主旋律。 科学的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和构建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冶金技术导致青铜器朝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瓦特发明蒸汽机、富兰克林对电的探究对人类的贡献、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广泛的影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等等。同时教育学生,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如对环境问题的探究,电脑、手机辐射、污染问题的探讨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另外,向学生适时地展示一些现代高精尖科学技术工程,以一种隐性的科学之美来激发学生向往科学的远大志趣。例如生命科学中的克隆技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记忆金属材料、磁悬浮列车、南水北调工程等,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一些现代科技馆。 二.加强学科德育的教研 科学学科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教研组要制定学科德育的教研计划,分析形成本学科的学科德育体系。进行学科德育,要分阶段、分周期、有步骤的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中心内容和目标任务,在完成任务目标过程中,要多交流,组与组要交流,人与人要交流,还要进行师生间交流,校内要交流,校际间也要交流,学会借鉴前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在此基础上创新。总之,有交流就有碰撞,有碰撞就有火花,有火花就有灵感,有灵感就有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加强学科德育资料的收集工作,注重教材的研究和备课环节的研究,充分研究教材、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联系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时事政策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扩展课堂容量;多反思,形成随机应变的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做到学科德育不游离于教学;多总结,拓展学科德育的内容,增强学科德育的实效,努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评价管理 强化学科德育的规范,切实将落实学科德育纳入教学计划,抓实学科德育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并注重学科德育的研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将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业与科学学科德育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完成科学学业的同时,所表现出对学科德育规范的认同、践行、习惯;将评价教师的学科教学与评价学科德育结合起来,引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评价学科德育效果与评价学科德育过程结合起来,评价“行”与评价“知”结合起来,注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利用科学学科优势,使科学学科德育手段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和现代化,努力营造具有良好道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评和他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根据科学学科德育的发展实际,逐步建立科学学科德育评价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如: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师课堂上的落实学科德育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生科学学科学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案,将科学学科德育认知与践行纳入学业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中学教研部科学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