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地理论文交流:有感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在自已从事多年初中地理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好、能够学好地理学科?怎样才能让地理教学在行之有效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记得陶行之有一次讲课时,抓来一只鸡放在讲台上,并在旁边放上一把米,当陶行之强按鸡的头让其吃米时,鸡却不肯吃,只得放弃。不曾想,一会儿这只鸡却自行找米啄食。陶行之说教育如同养鸡,不论教的东西多好,强迫鸡吃,鸡一定会拒绝。只有让鸡自己主动去吃米,也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求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作为教师往往发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尽人如意,有研究表明


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

教学方式

记住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教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的比率却与之相反:

教学方式

采用率

教师讲授

95%

学生阅读

80%

视听并用

70%

教师演示

65%

学生讨论

45%

学生实践

20%

学生教别人

5%


可见,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把握教材,正视学生差异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资料,但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重新认识教材,要潜心文本,做教材的知音。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内容,以更好达成目标;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可以对素材体系的顺序等方面进行重组,达到优化;更新数据,特别是反映人文方面的,教师要时常关注新情况,将最新的呈现给学生。

俗话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学生在知识与认知水平和能力始终存在差异。此外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及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大量零散的地理知识。我们就要预测他们前概念,避免简单重复;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并根据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分层次授导、设计练习、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恰当的问题链接,能够不断刺激学生积极参与。 避免见树不见林,力求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反复斟酌所选取的教学素材的合理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力求达到最优化。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要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尽量多地设计些活动请学生动起来。例如,我在讲“巴西”一课时,我就课前设计了一段桑巴舞,而舞者正是学校的艺术特长生,当学生伴随着桑巴乐曲舞动起来时,在座的学生都屏息观看,异常专注。舞毕,学生纷纷谈说巴西的风情:桑巴舞、足球,由桑巴舞曲就自然地引入课题。在教学中,我都尽量多地设计,每节课给学生几分钟的参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并从中体会到了很大的乐趣,从而也对地理这门课程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纬度”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因此,若只是老师讲,不顾学生参与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的层层深入让学生来思考,这样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解《黄河》这一课时,若要学生直接去看书,找出黄河的源地,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水文特征,最后流入的海洋。学生可能不会认真的去看书。但是我们如果能换一种方式提问,效果就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可以用一句古诗词来引入,让学生来解决诗词中的问题。首先说出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然后问学生诗词中的天上是指哪里,奔去的海洋又是什么海呢?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便会查图寻找答案。接着还可以问这个天上到底有多高?然后可顺势设问各段的水文特征等。这样层层设问的教学模式,一环扣一环,既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难度,又会使学生在探究后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这种让学生全心投入的教学模式才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提出质疑,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

如果整节课都在讲解知识,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效果也会不理想,我们应该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会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学生的想法会给我们教师很多启示。

比如在讲解《众多的人口》这一节时,我们可以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讨论,我国人口过多会带来那些问题呢?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很广的,通过讨论之后定会得到很多有益的结论。后面再来讲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就比较容易。

又如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时,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记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记忆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教学效果。

在讲地球运动时,不是简单的介绍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时间的计算等内容,而是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现在的23°26′而是30°,那么地球上的五带范围该如何变化?逆向提问,别开生面,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学科特色,培养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地理,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地理学科中的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从地图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如:在判断尼罗河的流向时,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要让学生观察,学生会说往南流,这时再问学生河流应顺着地势往低处流呢还是向高处流?这样一反问,学生再思考、再查图得出正确结论,如此做法使学生在读图时学会有效地联系各类地理信息的相关性,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借助略图来学习地理新知识。在识图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图素养。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体现课改理念,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