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
家庭大聚会,得知表弟即将迎来二孩,大家纷纷表示祝贺。此时,小侄女却似乎不怎么高兴,坐在父母身边不搭话。作为教龄近30年的老教师敏感地接收到了孩子的不满情绪。找了个机会,我问小侄女:“妈妈要生小妹妹了,你高兴吗?”“既高兴又不高兴。”小侄女想了想回答。“为什么?”我追问。“有了小妹妹,妈妈可能就没有时间陪我做作业了。如果小妹妹又哭又闹打扰我学习、休息该怎么办?……”原来,她是害怕原先独霸的爱被分享了。我把她抱在膝头轻声告诉她,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全心全意地照顾你,现在有了小妹妹爸爸妈妈也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因为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你比妹妹大几岁,爸爸妈妈就会比妹妹多爱你几年。如果你很爱爸爸妈妈,希望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你,那么你是不是能当爸妈的小帮手,让他们省心省力呢……从孩子挺直腰杆坐在我膝盖上到慢慢放松身体靠在我怀里的肢体语言中,我知道她对妹妹的到来不再那么抵触了。但我也知道,这样的谈话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还需要和表弟夫妇谈谈。
情景二
班级中一个帅气老实的男孩最近总是隔三差五地犯些纪律方面的错误,常常需要我放学留下来找家长谈谈。可是,当他爸爸反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总是闭口不说,一直要“逼”到爸爸表示要揍他了,他才支支吾吾地说些求饶的话、保证的话。然而,每隔几天又“故伎重演”。这也成了我心头的悬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孩子的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的大肚子,我似乎明白了,原来二娃来了,老大不安了。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二孩,网上老大不接受二孩儿,作死作活的报道屡见不鲜。近几年,我所执教的班级中也多了很多二孩儿家庭。虽然班级中成为老大或即将成为老大的孩子还不至于作天作地,但他们心理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我的班主任工作便多了几个关注点,特别是与家长联系时,不再纯粹聊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会倾听老大与老二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倾听家长口中的老大和老二,从中捕捉问题的所在,进而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促使家长和孩子能更好地沟通和教育,促使老大能更健康地成长。
案例一.“我想妈妈”
伊伊有了个弟弟,妈妈住到月子中心去了。伊伊说,小弟弟很可爱,她很喜欢,爸爸或外婆会常常带她去月子中心去看妈妈和小弟弟。
伊伊上课还是那么专心,作业还是那么认真,可是成绩却退步了。
我拨通了伊伊爸爸的电话,我担心家里多了个男孩会更宠爱,毕竟中国人的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存在的,更何况有了女儿自然是想生个儿子,这些我都能理解。伊爸听了我的话,表示真的没有重男轻女,但家里一下子多了很多事,可能忽视了伊伊的感受倒是可能的。伊爸表示会引起重视的。很快,正在做月子的伊妈给我来了电话。从大家都是女性的角度,我们分析了伊伊的心理:一方面,妈妈产后略有一些产后抑郁症的问题,可能会对心思敏感的伊伊产生影响。第二方面,原先天天接伊伊放学的妈妈由外婆、保姆、同学家长等各种人员代替,孩子缺乏安全感。第三方面,妈妈住在月子中心需要两个月,对于还很依赖妈妈的伊伊来说,每天天黑后,妈妈不在身边,没有最熟悉的妈妈陪伴自己进入梦乡,伊伊内心是孤独的。综上所述,我想伊伊想表达的其实只有四个字——“我想妈妈”。
不久,伊妈回家了,放学时伊妈又常常来接伊伊了,伊爸的微信朋友圈,伊伊都是美丽的大头照,弟弟基本上是调皮的身影,更多的是姐弟俩游戏、学习、互动的和谐画面。伊伊更爱笑了,笑得更灿烂了,最重要的是,伊伊的成绩恢复了优秀。
案例二.“我和妹妹一样活泼”
“三缄其口”的天天“能说会道”了。自从有了妹妹,天天的话一天比一天多。春游那天,我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孩子们提到了车子刚才路过的同济大学。我说,10年后,我去同济大学找你们好不好?天天突然冲到我面前:“徐老师,那时你退休了吗?还是我们来看你吧!”“你什么意思啊?这是说徐老师老了呀!”同学们纷纷“指责”起天天来。天天急了:“不是的,10年后我们不一定都能考进同济大学,说不定有的考进复旦大学或交通大学呢?徐老师跑来跑去多累呀,我们去看徐老师,她就可以省力些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观点,继而讨论起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我则衷心地笑了,天天变了。从前那个“三拳打不出一个闷屁”的孩子,那个时不时要闯些小祸的孩子,那个看起来不怎么自信的孩子不见了,替代他的是一个阳光、自信、高情商的孩子。我想,孩子,你真不容易,为了不被乖巧的妹妹比下去,为了让爸爸妈妈能更多地关注你,你改变了自己。好在你变得越来越棒了。
由此,我回想起当时和他爸爸的一番谈话。我告诉那位爸爸,人特别是男人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自然而然会不同的,不过,这种不同要让儿子觉得爸妈更需要男子汉般的哥哥和他们一起照顾妹妹,妹妹不仅要听爸妈的话,更要以哥哥为榜样,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暑假里,我看到天天妈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条:妹妹不愿意自己走路,爸爸妈妈都不惯她,坚决不抱。没想到,哥哥蹲下身子把妹妹背在肩头。随文还配了一张哥哥背妹妹的背影照片。这是多么感人,多么温暖的一幕啊!
案例三.“弟弟,你有什么了不起”
浩程在作文中写道:“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浩晟,你怎么那么聪明’。”很显然,哥哥明显在吃弟弟的醋。
为了让浩程能早一年上学,妈妈选择提前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但是,随着学习任务的来临,妈妈后悔极了,可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只能拉着浩程的手一路费劲地往前走。自从有了弟弟,妈妈常常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带。哥哥学什么,弟弟就在一旁听着、看着,对弟弟的成长和学习妈妈显得更有方法。然而,浩程的不满情绪似乎越来越明显了。
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跟浩程聊起了他的弟弟。在浩程的眼里,弟弟的确比自己优秀,但是就是听到家人夸弟弟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大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这样的,怎么没有人夸呢?我问浩程愿不愿意听老师分析一下?浩程点点头。“浩程啊,你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那时妈妈还不怎么会做妈妈,通过把浩程带大,渐渐有了经验,所以带起弟弟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原来你是妈妈的大帮手啊!”“平时,妈妈指导你功课的时候,弟弟在一旁听着,时间久了也就会了。可是当时,你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不然你同样会很棒的。”“你小时候,爸爸妈妈也常常夸你,只是当时你还小,很多事情忘记了。其实,弟弟都是在学你,所以你只有变得更棒,才能让弟弟永远在追赶你。” 在我说这番话的过程中,浩程一直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后,我将我和孩子的这番谈话内容和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妈妈一直比较内疚,内疚自己当年的决定让浩程在学习上并不轻松。我告诉妈妈,事已至此一味沉浸在内疚中是于事无补的,虽然注重了小儿子的学前教育,更有了方法,但在表扬二娃的时候还要顾虑到大娃的感受。如果夸二娃的时候再带一句“当年哥哥也是这样的”又何妨?
弟弟上幼儿园了,有时会跟着妈妈来接留下来订正作业的哥哥。我总是备上一包饼干递给弟弟,但要求弟弟必须等哥哥订正完和哥哥一起分享。看着小哥俩吃着饼干,哥哥“教导”弟弟要感谢老师的样子,我觉得浩程心中的醋意在慢慢消失。
案例四.“如果我有个弟弟……”
说这句话的孩子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虎头虎脑的样子很可爱,他叫辰辰。其实特别调皮的他的确有个弟弟,可为什么他会说“如果我有个弟弟……”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妈妈刚过哺乳期准备上班了。为了能方便上学,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整个暑假妈妈把弟弟送回了老家,忙着装修、搬家。国庆节后,一切稳定了,弟弟也回到了妈妈身边。当我向妈妈询问,辰辰是不是不喜欢弟弟时,妈妈说感觉辰辰无视弟弟的存在。她每天下班回到家,陪完大的陪小的,累死了。听着妈妈无奈的述说,面对调皮难以调教的辰辰还真让我有点一筹莫展。
那天,妈妈推着弟弟来接辰辰了。我新奇地对着童车里的弟弟说:“来,让老师看看弟弟长得跟辰辰像不像呀!”接着和妈妈聊了聊辰辰在校的表现就告别了。孩子走后,不知怎么的,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闪着刚才的一幕,我想我大概找了问题的所在。我再次约谈了辰辰的妈妈。
辰辰无视弟弟的存在、调皮捣蛋可能是心理问题。你看,我们对待不满周岁的弟弟的时候,总是眉开眼笑,极尽所能地逗他。而面对辰辰的时候,我们总是指出他的不足,板着脸要求他做到这样、做到那样。身为医生的妈妈觉得确实有点道理,于是我建议:晚上,母子三人躺在一起,弟弟可以躺在妈妈怀里喝奶入睡,而辰辰可以依偎在妈妈身边和妈妈聊聊学校发生的事情、看看课外书、读读课文……妈妈在抱弟弟、亲弟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给辰辰一个拥抱、一个吻。
几天后,辰辰妈妈给我发微信说,按我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也明显地感受到,辰辰上午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完全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认真上课。虽然,辰辰有时还是很调皮,特别是吃过午饭后,但是他的确是进步了,我相信家班共育,辰辰一定会有更大进步的。
俗话说:“一个孩子一把锁。”,今年所带的班级中二孩的家庭特别多,班级中半数孩子是家中的老大,如何调整好老大的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平衡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当下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时,需要设身处地地替家长想想,教他们一些方法、为他们出一些点子;有时,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做老大的委屈,听他们吧啦吧啦地述说弟弟妹妹新学会的技能,弟弟妹妹不懂事的趣闻,甚是是抱怨。我想,其实大娃们并不需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人聆听,那样他们就会觉得有人懂他们。班主任应该是家长们的明灯,是孩子们前行的指路人,是一个聆听者,是一个能懂娃娃的大人。
家班共育,多一点同理心,少一点怨气,想一点办法,与家长产生共鸣,寻求教育的契机,携起手来,帮助孩子前进。二孩儿时代,大娃会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