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定教 因学制宜
——关于《伯牙鼓琴》课例的思考
园南中学 徐 妍
摘要:本文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伯牙鼓琴》的备课、上课过程,探讨三方面因素对教学内容确定的作用: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作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指导性;二是一篇课文的文本特性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决定性;三是所教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梯度和学习兴趣, 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文本解读;学情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新教材的使用势必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思考与尝试。从六三学制到五四学制,从单线组元到双线组元,从简单的教读加自读到“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在变化中多元,教师也在变化中不断摸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即“教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和学情的有效把握,才有可能架构起一堂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语文课。因此,本文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评析《伯牙鼓琴》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
一、根据课标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 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1]它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针对5至6年级学生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以上目标,本人在教学设计注重对六年级学生朗读地指导并通过范读、跟读、自读等形式强化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另将“学习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将关注文言文课下注释、学习根据上下文推测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如“方”、“绝”、“破”以及运用造字法挖掘重要字词的内涵——“志”等作为教学内容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旨在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二、根据文本选择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感知古诗文的语言特点与文体特征,注重语言积累,在读读背背的过程中理解词义、句子含义和文言诗文的内容,形成一定的文化积累。《伯牙鼓琴》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要求感受艺术魅力,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艺术魅力,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另外这也是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本人在教学设计中都设计了分别让学生以伯牙与子期为第一人称讲述这个故事的环节,从而达到感知人物心理变化,体会知音含义的教学内容。而正是这一部分的内容暴露了对文本解读的浅薄。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难道只是通过简单的人物得失知音的一喜一悲中体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两人的知音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成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歌颂的是两人之间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更重要的两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高远志向与高洁品质的共鸣在春秋乱世实属不易。而两人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却是通过“高山流水”琴声中体现的,没有切实的交往,更没有利益的纠葛,知音之精髓全凭一架古琴,伯牙即兴弹奏,表达志向,子期心领神会,一语中的。
因此,讲故事这一手段没有问题,但通过讲故事讲出伯牙的志向,讲出子期对伯牙的理解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高山”、“流水”的特点,分析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高大”、“稳重”、“岿然不动”、“自由”、“奔腾”、“充满生机”等特点,近而将这种特点联系到人所具有的品质与志向,将这些内容放到故事的讲述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伯牙琴声背后的内涵。另外,从子期的角度,他不但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并领会其背后的志向,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通过学生自己讲故事将子期的心领神会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内容通过想象加以补充,从而更好地理解知音彼此理解,相互欣赏的内涵。
三、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架设的学习梯度
在设计教学时,本人已经根据学情将理解“高山流水”所体现的伯牙的志向列为教学难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更关注了学生最后的生成,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生成的方法。本着对教学第一部分对文言文课下注释的关注,让学生关注了课下对高山特点的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对从山的特点到人的品质的联想,进而理解伯牙的志向。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较为生硬,且有牵强附会之嫌。这些都暴露了教学内容中没有为学生铺设阶梯的问题。之后的评课中,教研员刘侠老师给予了我用一些简单的文言名句,例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仰止”来引导学生理解山所代表的高洁品质的建议与方法,同时对自己教学引导的单一与不变通做了一定反思。此外,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将更注重教学的梯度性,先问子期听到了什么?再问伯牙的琴声中的高山流水有何特点?最后再问这高山流水体现了怎样的志向,并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梅兰竹菊”引导学生迁移,让物到人的品质的迁移为学生学习难点增添台阶。
2.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主体获得发展。对于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简言之,“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2]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六年级学生处在小升初的过渡期,对于短小且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更易接受,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对于情节的兴趣,从不同人物角度讲述故事,体会人物。在《伯牙鼓琴》中即分别通过伯牙与子期两人为第一人称讲故事,体会人物情感。此外,无疑中起疑也是抓住学生兴趣重要方法。在《伯牙鼓琴》中,学生大多关注琴声向往高山流水,却很少思考伯牙为何向往高山流水?甚至为何先向往高山再向往流水?这些内容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六年级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确定自己选择了合宜的教学方法教正确的教学内容,年轻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过程中,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细读标准,深读文本,多读学情,切实将课程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的, 并不断实践反思, 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