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学科核心素养下议题式教学初探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零陵路453     邮编200032

龚一婷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政治教师    手机13818165029

邮箱1049010048@qq.com

 

学科核心素养下议题式教学初探

 

摘要:以议题为载体进行活动型课程教学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议题式教学是利用相关的社会议题,以活动为路径,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提升政治学科教学质量,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学政治学科   议题式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亮点就是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议题式教学则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抓手。这是一次教学思想和理念的革新,是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政治学科相关的社会议题,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如何在议题式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的课题。

一、议题之选,是议题式教学的基础。

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确定好的议题。教师首先要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社会议题,使课堂活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议题是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议题。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议题式教学本质上是问题驱动的教学,意在以序列化问题为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容和知识完成学科任务,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确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1

议题式教学需要在上课前,由教师从教材、学生、生活的结合中去确定议题。

议题要贴近生活。议题源于生活,更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2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该给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议题要有思辨性,寻求在思辨的基础上达成学科知识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充分讨论,凸显思维的多维空间,不追求唯一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有统一标准,更具有综合性。

笔者在上《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科知识,确定了把2020年全国两会中的“民法典”这一热点作为活动议题。

这次的全国两会,民法典草案的讨论和审议是重要议题。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即将问世,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民法典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摇篮到身故”的切身利益的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被称为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个议题的选择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背景,注入了生活的新血液、回归生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全面、直接地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而人大代表选举是学生将来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职责及应有的素质,才能行使好选举的权利。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人大代表工作,支持其开展工作,并逐步养成国家观念、公民意识。

笔者在课堂上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

1、今年五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了一部法典叫什么?

(民法典)

审议过程中人大履行了什么权力?

人大代表是如何参与这次民法典立法工作的(履行了哪些权利和义务)?

2、民法典为何要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

为什么要颁布民法典?

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3、 民法典将怎样影响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

民法典(草案)表决通过后,我们能为其落地做些什么?

作为公民,请你就民法典(草案)的审议向人大代表提点建议。

这节课的子议题1是“是什么”之议,设计意图是通过这部即将出台的民法典让学生了解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子议题2是在子议题1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什么”之议,通过了解新中国首部法典从而理解人大代表须尽责履职是因为人大代表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意志的表达者。意在使学生认同人大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至上”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子议题3在子议题2的基础上深入展开“怎么样”之议。议题3通过思辨性的讨论,意在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并通过提建议环节锻炼青年学生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培育公共参与能力。这是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系列性。

 

二、议题之议,是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议题之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讨论,它是聚焦思想政治课程价值,探究课程知识的建构过程。议题式教学要围绕话题展开讨论,但不能泛泛而谈,要明确这种讨论背后的学科支撑和所希望实现的育人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议题,是为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服务的。

做中学,“议”的活动性体现了议题式教学的广度。

课程标准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是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要求政治课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朱明光先生说“如果说核心素养为纲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塑造活动型课程就是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最显著的亮点。”

议题式教学围绕中心议题,设置学生活动与探究,通过学生在活动和探索中,生成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利用议题式教学方式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人民代表大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但接触比较少的一个国家机构,人大代表也是学生身边会碰到的一类人,但是学生对于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又要履行哪些义务、要行使那些职权不太了解。在传统的教学之中,往往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要使学生在“做中学”,改变传统“传授式”教学,改变让学生“听中学”或“记中学”的状态,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议题式教学不是等教师直接将知识呈现出来,而是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本次人大召开期间关于民法典(草案)审议的相关资料、以及民法典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各方力量为之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注重收集与整理资料,提高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活动理解和掌握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人大代表的职责。这种方式更符合活动型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课堂上,笔者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参加“中学生走进人大”的模拟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就民法典(草案)的审议向人大代表提建议等场景,在一种比较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体会、领悟政治知识与观点。并通过民法典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国家的发展,这样学生能更乐于接受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从而逐步增强政治认同感,树立信念。

议中学,“题”的思辨性体现了议题式教学的高度。

议题式教学以议题引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通过商议来讨论和解决问题。议题式教学实质上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作为活动型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要“依靠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这类议题的愿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议题的思辨性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通过议题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片自由宽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投入反思式学习中,独立思考,又相互辩论,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笔者设计的“中学生走进人大”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到子议题3中“民法典将怎样影响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次的民法典引起大家热议的问题之一是关于新增了‘婚姻冷静期’”。他提出,“这一条文的修订可能会给离婚期间心术不正的一方转移财产提供更多的时间,甚至会使那些遇到婚内暴力的受害者遭受更多侵害”。这一观点一提出,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学生讨论的热情极高。笔者趁机增加了一个有思辨性的议题,“该不该增加婚姻冷静期?”这个议题不是教师预设的,是由学生生成的。学生在讨论中分化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赞同该同学说的,另一种观点不赞成该同学说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这一法律修改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议题的“商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自由表达、知识建构的机会。教师则予以适当纠错,给予正面的价值引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学生在一个个议题环节中产生思考、解决问题,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在了解民法典的有关知识中领悟到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并清晰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在解惑中认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三、议题之思,是议题式教学指向的方向

在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议题式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议题式教学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价值引领。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落实学科价值,才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认同

作为思想政治学课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素养,它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高中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政治认同并不是简单通过“讲口号”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来内化提升,这不是靠传统“讲授式”教学就能解决的,需要自我建构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政治认同”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使学生对“政治认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民法典的审议及实施是带有正能量的议题,它的很多条款是教我们在民事生活中,如何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了解这个行为规则,按照这个行为规则的要求去生活,它会使我们更安全,使社会更规范。学生在讨论及积极情绪的体验过程中能提升幸福感,即感悟我国法治体系的日益完善、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通过议题之议,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增强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精神

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批判精神,能独立思考,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以更加宽广和辩证的视角去看待社会现象,多维度地分析研究对象,做出符合真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讲授观点的辩证性,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议题讨论让学生知道面对中国在制定和实行法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勇于应对,在子议题3中关于民法典新增或删减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婚姻冷静期”、“小区共有部分收益归属”、“新增遗嘱形式”等内容的探讨和辨析中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这些积极的品质也会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不断凝练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3要使学生明确法律是必须坚守的行为底线,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子议题1和2关于民法典的制定和审议过程让学生清楚人大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机构。通过人大代表选举使学生理解按照宪法要求规范运行国家权力,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从而对宪法和法律法规发自内心的认同、敬畏,培养他们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法治生活方式和习惯。通过议题式教学有效搭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了解人大代表的选举是中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同时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作为中国公民有义务选举出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合格的人大代表,这样才能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公共参与

它强调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积极的以主人翁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是一个国家人民能否真正当家作主的体现。以议题为教学方式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整合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子议题3“作为公民,请你就民法典(草案)的审议向人大代表提点建议”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调研,拉近了学生与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距离。通过议题的讨论和实践体验使学生意识到要关心全国人大和本地区人大有关的新闻,要积极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珍惜选举权利,认真参加选举活动,投好庄严的一票,是每个适龄青年应有的态度。人大代表在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适当途径及时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这对于人大代表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大有帮助。这样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会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学会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育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从而在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政治学科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进一步优化议题式教学,使其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一种常态,为广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福祉,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1刘颖“学科核心素养与情境化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3期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