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BC课程下的语文作业案例之初探

BC课程下的语文作业案例之初探

                        

                                 民办南模 吴晓琴

作为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先行者,上海在教育领域领先刮起了一股顺应时代的“国际课程风”,笔者所在的加拿大BC课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此课程除了加拿大BC省教育部所开设的由加籍教师负责的基础课程外,特设了一门由中国老师任教的汉语课程(Mandarin),根据不同年级安排每周2-3节课,采用的是人教版必修系列的语文教材。教育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中的语文虽然与境内语文教学的培养方向一致,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随之产生的作业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当前社会,谈起作业就与“题海”挂起了钩。不可否认,大量重复性的题目训练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把做作业等同于“刷题”的认识有失偏颇。作业不仅是学生检验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如果教师只侧重于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忽略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很容易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与传统的为应试而准备的作业相比,BC课程中加方学科的作业形式丰富,一个学科的作业往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数学作业是把某单元学的词汇编成歌,生物作业是利用超轻黏土做细胞模型,英语课的作业是搭建筑做静帧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无厘头”的作业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即使是毕业后回母校叙旧的学生对此仍难以忘怀。由此,笔者搭上了国际课程的顺风车,在传统的以读写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形态的作业。

一、调动艺术审美体验,使语文学习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反映人类文化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人类文化的教学,教师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人文教学,也要把学生从机械的应试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到人文学习,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例如,高一第二学期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两篇经典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和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作业皆为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诗经·氓》的作业是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的作业是给作者撰写普利策颁奖词,《孔雀东南飞》的作业是设计宣传册(戏曲、话剧、电影的宣传册皆可),高一第一学期必修高三第一学期必修5中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套中人》的作业是为别里科夫捏人像。语文具有丰富的知识空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是重要一步。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抒情散文通常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课后,学生们用绘画的形式绘制出了一幅幅自己眼中的“荷塘月色”,是对“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主旨的再认识。语文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文和艺术本一家,借助艺术学科中的相关形式和内容,也是对语文学习的延伸和知识的迁移,可以调动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使语文学习充满人文关怀的目的。总之,这些作业形式多样,去除了传统作业模式中机械、重复、枯燥的部分,使用了有趣、灵活、新颖的方式:既有文字的撰写,又有美术、音乐等艺术的渗透;既有抽象的思考,又有实际的动手操作。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对课本的主旨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有效引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课本外,借助了跨学科资源,培养了自身艺术审美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高一第二学期阅读作业是阅读朱光潜《谈美》,笔者一改以往阅读作业中写读后感的单一模式,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选取书中一个美学理论作为中心内容拍一段视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的源泉之一。”在设计作业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了上述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作业,让学生“愿做”变成“爱做”。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视频的制作顺应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运用能力的大趋势,它有效避免了有些同学单纯追求故事情节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也避免了语言的千篇一律和内容的空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细致的阅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启发,体验社会生活,获得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育极其缺乏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严重的缺乏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社会健康蓬勃发展的生命力,要使学生具备充足的创新意识,就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思辨意识的激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多元化的作业中学会学会通过所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得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即学会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扩宽思路,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增强思辨意识。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鉴BC课程外方课程中的形式,结合自身特点,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上以阅读赏析为主,在作业设计中用丰富多元化的形式赋予了作业新的活力,这将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