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唠叨”与“烦恼”破冰记
  1. 引发的事件

问题初现

这是我在孩子们身上发现的一个共性问题。那天,我们正在上作文课《我最喜欢(不喜欢)的一句话》。进入材料第一次选择的环节,四年级的孩子可来劲儿了,喜欢的不喜欢的说了很多。听着听着,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说到的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大多是长辈说的,比如说“我不喜欢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多看点书,不要一天到晚总是玩。”“我不喜欢爸爸总是说,快去做作业,别磨磨蹭蹭。”“我不喜欢妈妈老是说,多吃点蔬菜,别光吃肉。”乍一听这些选材,觉得父母的确把他们逼得太紧太急。可再深入分析一下,孩子何曾理解过父母的心呢?

这个问题在每月末微信视频会议的“家委会咖啡时间”中被提出来,主要是想听听委员们的反应。

问题升级

一石激起千层浪。家委会4位家长瞬间激动起来,纷纷向我“投诉孩子们的不理解:“我早上特地早起半个多小时,想方设法给他做营养早餐,可臭小子不但不领情,还嫌我烦。”“不看书?外面竞争这么大,不抓紧时间多看点书,别人懂的你不懂,你拿什么和别人竞争?”“上一次xx妈妈也打电话给我,也是为xx最近老是和他对着干而冒火。

达成合作

子辈怨父辈不懂得理解,父辈又怪子辈没有感恩之心。我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孩子们身上的问题,这是亲子双方在思想上存在矛盾,在沟通上存在着误区。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也很容易做到对外人说话三思而后行,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却不注意语言的艺术。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我让委员们少安毋躁,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站在长辈的角度,孩子们不懂得长辈的用心良苦,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但是我作为班主任,也是孩子们的代言人。大家注意到孩子们在表达时用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什么吗?是‘总是’,说明我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重复我们的要求。而进入高年级后,特别是学业压力的增大,孩子不太喜欢大人太啰嗦。所以,我觉得我们家长也要提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艺术性。”委员们深以为然。围绕新的课题,家委会开始了协同作战:

“‘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这个话题蛮吸引人。我想我们家长最希望的就是碰到某个具体的问题,自己应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家委会委员

“我知道我们有些家长和孩子就像朋友一样沟通,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大家一起讨论,取长补短。”——家委会主任

“孩子们这里我准备以此为资源开一个主题班会,中心议题就是“感恩”。最好能打破教室的壁垒,大家一起参与进来。——班主任

二、事件的相关分析

四年级下的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绪表现上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內隐文饰性,一个就是两极波动性。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总结了有关青春期风暴的众多研究,将青春期风暴的典型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中一个就是易与父母冲突。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孩子的情绪体验经常会表现为紧张,焦虑,对反复命令、声声督促的话有莫名的逃避感。同时,年龄的增长,本领的增强也使得他们更有主见,更想要话语权。家长如果一直对孩子步步紧逼,却不关注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就会出现叛逆。反观我们的家长,作为“中国式的好家长”,我班很多家长都已经开始焦虑孩子第二年的毕业去向,准备未雨绸缪了。而这批家长普遍已经进入中年期,随着家庭、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会不自觉有语言重复的习惯。这就是两辈人的思想差异。思想的差异导致了矛盾的冲突。我们说,家庭、学生、教师是班级助力的三剑客。当亲子关系出现矛盾,孩子们学习就会出现阻力,班风学风也会有影响。据此,我和家委会成员决定孩子、家长两条线齐头并进,以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为突破口,改善亲子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

1.主题班会开启破冰之旅

我们首先利用主题班会的召开,从孩子们身上开启破冰之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理清了班会思路:问题引入——感悟——感动——导行。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积淀是行动的基础,行动的引导是情感的宣泄口。理清思路后我们按照三大板块组织教学:

第一板块:由作文课上的那一段选材对话,引发大家第一次思考。

第二板块引发感悟,进而感动。主要是通过《天平的两端》、《感受父母的爱》观察表、《感恩父母数字故事播放》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父母给予我们这么多的爱,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进而将情感上升到感动层面。

第二板块结束前让孩子们进行作文课上选材对话的第二次思辨。孩子们逐渐统一了思想。

最后一板块导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感谢父母?在这个板块中,我们事先和宝爸宝妈预约了一个微信互动时间,然后在课上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微信内的小视频说一句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当场送给最爱的父母。这个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它很好地连接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使孩子和家长连成一体。比如说我们有一位家长,她当时在美国读书,看到微信预约时间后,半夜守在微信圈旁,只为看他孩子一眼。她在微信上说: “儿子,妈妈好想你。当这段文字跳出来的时候,儿子在班会的课堂上哭得稀里哗啦。而这个儿子,正是在作文指导课上说得正欢的“我最不喜欢妈妈老是说,多吃点蔬菜,别光吃肉。”而他的一句“妈妈,你快回来吧,我想你给我烧菜吃,我一定把它全吃光”。一下子激爆了周围很多泪点。母子以前的一点点小隔阂也瞬间消失。而我们的家长,在看到了班会的互动后也开始反省自己:“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我们有时常常忘记了希望他们健康快乐的初心,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和情绪加在他们身上……”课堂上,孩子们在看到妈妈(爸爸)们的内心独白后,都不住摇头:“妈妈,我知道,你都是为我们好……”

  2.“育儿山海经”助力亲子沟通

有一位家长曾经推心置腹地说:“我发现我们家长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和别人的孩子沟通时,个个都是心平气和的。”家委会家长受此启发,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借助微信建立沟通群,以“嘎山糊”的形式将家长在亲子中碰到的问题和困惑,小范围地在群里寻求帮助。家委会的委员们非常贴心,他们不仅发布了“育儿山海经群”的公约,还会顾及一些不愿意将亲子矛盾公布于众,却又迫切希望得到建议的家长,以群主的身份隐去孩子和家长的名字,只将话题“@”家长们,大家一起群力群策,互相启发。

作为班主任,我选择暂不进入这个群,让家长们能少些顾虑。虽然不会进入这个沟通群,但是我也会利用“咖啡时间”向家委会推荐一些亲子沟通艺术的好文,好的家庭教育公众号,使得“育儿山海经”运用有专业支撑,有经验介绍,有实际操作。特别是有一位家委会委员启用了“问卷星”软件,利用 “问卷星”生成亲子沟通问题汇,让我可以更好收集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

 3.“心情气象站”、“亲子沟通本”改变沟通方式

征求了家长们的意见后,我发布了“心情气象站”的建议和“亲子沟通本”的亲子设计活动。“心情气象站”原本是我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块特色角。在教室的宣传黑板上固定一角,张贴各种表情脸,有表示高兴的笑脸,有表示平静的脸,有表示烦恼的哭脸。孩子们每天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脸贴在宣传黑板上。我们把它称为“心情气象站”,让大家一起关注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后来,我把这个“气象站”推广到家庭,大家可以用表示心情的冰箱贴来表达一家人当天的心情,也是起到相互关心的作用。而“亲子沟通本”我们则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设计图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用对话框的形式写出来。

  

四、效果与反思

在撰写这篇文章前,刚听到“湖南沅江的12岁少年弑母”的新闻,心情很是沉重。少年的母亲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养出了一个凶狠的孩子。而这是孩子的本性吗?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会摇头。可见,后天的养育是多么重要了。当12岁男孩说没有感受到多少妈妈的爱时,这是多么需要人反思的话题啊!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亲吻是爱,拥抱是爱,打骂也是爱。是什么让孩子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我想,每一个妈妈应该反思的,不是说只要把爱付出了就可以了,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很多亲子沟通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总会因为不注意语言的力量,导致相互不理解。而我很幸运,我的家委会,我的家长们,和我有了共同的目标——从停止唠叨、控制情绪开始,从说温暖的话开始,以“亲子沟通的语言艺术”为突破口,通过家长参与的主题班会的召开,“育儿山海经”的互助,“心情气象站”、“亲子沟通本”的操作,力图消除家长和孩子沟通上的隐患。这样,孩子和家长心更近了,沟通更顺畅了,目标更一致了。家班的共育,起作用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我们的家长;而育的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有我们这些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