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多管齐下,改善小班幼儿偏食行为的实践探索

多管齐下,改善小班幼儿偏食行为的实践探索

徐汇区襄阳南路第一幼儿园  张茜

 

一、实践背景

1、落实“生活活动”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贯彻执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课程指南》)的过程中,如何将指南中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落实,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为此,徐汇区区本教材《幼儿园课程实施规范与活动案例》也提出了指导意见:“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可运用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实际,灵活运用,并能不断创新,产生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经验和新方法,进而让幼儿的发展可见。”

于是,在幼儿园生活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以《课程指南》、《生活活动》用书和区本教材为依据,认领会“有需求——看得见幼儿有质量——服务于幼儿有价值——推动幼儿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现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从幼儿的立场出发,整合运用环境暗示、角色模拟、榜样示范、感知操作、反复体验等多种方法,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指导经验,进而达成“生活自理及文明生活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并适应集体生活”的培养目标。

2、源于我园幼儿就餐中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园从“均衡膳食”“增强防疫抗病”等方面考虑,在幼儿每周菜谱上时常出现“蒜苗、糖蒜”类食物,但由于一些幼儿家庭的饮食习惯,均不喜这类食物,一旦遇上吃此类菜时,可就为难了这些孩子:有的吃饭变成 “含泪相望”;有的含在嘴巴里不肯下咽,以致“反呕”;有的故意将菜掉在的地上,或趁老师不注意,直接扔到骨盆里……都不想吃啊。虽然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菜的功效,并且告诉孩子们“吃了这个菜,对小朋友身体有帮助”,但是孩子们只是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师,行动上还是不愿意动,表明教师的说教完全无效。

3、班里孩子的变化引发了我的思考。有一天,幼儿园的午餐有轮到吃蒜苗,之前不愿吃的青青很快就吃完了,她看着我说:“张老师,妈妈给我看过视频的,蒜苗长得细细的,很可爱,吃了还不会感冒,我看到视频里放的。”……

青青的表现,让我思考“怎么让孩子都愿意吃呢”?如果教师只是硬性要求、甚至“恐吓”、命令幼儿吃完,既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严重的还有违师德要求。只有遵循幼儿学习规律,采用多管齐下的措施,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才能逐步改善小班幼儿对蒜类食品的偏食情况。

二、行动依据

1、注重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的示范影响。我们知道,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育观念并不直接作用于儿童,而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间接作用与教育实践的[庞丽娟.2001]。教育观念的真实力量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任何教育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教育理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并顽强的、无孔不入的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叶澜.1998]。在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影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多在界定任务、选择认知工具时,去解释、计划、决策中起指导性的作用,教师是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来认识和解释外在信息与知识的,并依据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分析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最后以教育行为的形式作用于儿童的发展[Lewis,1990等]。

2、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和家园协同共育。《幼儿园课程实施规范与活动案例》[徐汇区区本教材]在生活活动部分提出:生活活动可运用的方法,包括环境暗示、角色模拟、情景辨析、榜样示范、感知操作、反复体验等,以及家园共育中“教师利用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了解班内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方面情况,了解家长的需求”“教师、家长相互配合,以身作则,用正确、文明的行为、语言、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3、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在理论学习中,我看到《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对生活活动的评价指标都是对幼儿用餐行为的评价,而淡化了“不挑食”等内容的评价。而幼儿园保健室非常关注幼儿生长发育以及营养摄入全面的工作,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如何结合培养目标并使之有效落实在每天的幼儿餐点教育中?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幼儿餐点教育指导,调整关注点,改善自己的教育指导内容,为幼儿后续生活打下基础。

三、教育策略

于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并与年级组同事交流,运用优秀案例资源,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制定了“知、引、合、做、激”的教育策略。所谓“知”就是让幼儿在认知学习活动的感受中,建立对食物的认同;“引”就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通过反复练习,获得好感;“合”就是在成人的行为暗示中,初步调整幼儿原来的感受;“做”就是幼儿在参与操作体验后,提高对食物的接受度;“激”就是让幼儿通过自我肯定,感受成功后的自信,从而让我班幼儿偏食情况有所改善。

1、知——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了解三个菜的功效,在认知中建立好感,铺设认知准备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更喜欢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而对成人抽象的说教,是没有概念的。因此,我通过多媒体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它们的颜色、形状,以及营养成分对人的好处。媒体有趣的动态画面,最能引起小班幼儿兴趣,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中,达到了“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蒜、蒜苗,提高幼儿对这些菜的认知,建立对他们的好感”的活动目标,也为激发幼儿“学会吃、能吃完”做好铺垫。

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且对故事中的情节有自觉的场景感,对人物有同理心。我就创编了《毛毛,不挑食》的故事,通过故事学习,再次帮助幼儿建立对偏食、挑食的认知感受。果然,幼儿与毛毛一起有了“学会吃、能吃完”的感受。

2、引——进行沉浸式场景的创设,在环境氛围的暗示中,激发幼儿想吃而做好适应准备

幼儿非常喜欢《毛毛,不挑食》这个故事,反复让我讲。我把握住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将故事内容布置到了教室墙面上。在每次碰到吃这类菜时,我都会跟他们讲这个故事,不断激发幼儿“我要吃”的食欲。

可是,当幼儿进到餐厅后,缺少了情景氛围,情景暗示的作用淡化了。我就及时调整环境布置,把故事内容布置到了餐厅墙面上,让幼儿有更直观的感受:故事中的毛毛由于挑食,变得瘦小、体弱、还经常生病,只能在家里休息,不能来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小班孩子最能感同深受,都想做一个身体棒棒的毛毛。这就帮助幼儿在心理上逐渐接受这类菜。我还设计了可以让孩子们参与互动的版面,即吃完这个菜,就可以插上自己的照片,这也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操作环节。

这样的进餐环境,暗示意义一目了然,加上教师的语言激励,引导孩子沉浸在故事情景中,为幼儿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是帮助幼儿不偏食(不挑食)非常重要的一个引导环节。

   3、合——通过家园合作,成人榜样示范,鼓励幼儿敢尝试吃,营造养成的氛围

改变偏食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幼儿园一方面能解决的,因为环境和家庭饮食习惯,包括语言暗示、餐饮习惯影响等,都直接发生在家庭,成为形成幼儿饮食习惯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与家长沟通后发现:现在很多家庭中都没有食用蒜类食品的习惯,有时成人的讨厌情绪直接影响了幼儿,造成幼儿“碰也不碰”这类食物的现象。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通过家园合作,采用成人的榜样示范,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身边亲近或者崇拜的人的行为,调整自身的行为。

我们的家园合作目标是:让幼儿从“拒绝吃”到“敢于尝试吃”,逐渐开始接受这些菜“我吃完了”。

我们的做法包括:家长要支持家园共育改善幼儿偏食这一培养目标,知晓并强化成人对“食物摄入多样性对幼儿生长发育”的意义。如成人要给幼儿做出榜样示范,注意平时不留下暗示性语言。又如发动家长在家庭餐桌上适当增加食用次数,缩短家长和孩子与这些菜的距离。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幼儿“愿意吃”“我吃完了”形成了极大助推力。同时还强调了“反复体验”方法,帮助幼儿积累和固化已有的“学会吃“我可以吃”“我吃完了”的意识,改善着幼儿每周吃甜蒜的习惯。

   4、做——创设自然角,在感知操作中,多途径帮助幼儿建立“我能吃的”“我会吃完的”的饮食思维。

幼儿生活活动的教育指导中,感知操作这一方法于小班孩子而言,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获得直观感性认识,产生好感后的行为更加积极主动。

于是,结合班级自然角种植,我们一起种植大蒜头、共同观察大蒜头一点点变化,幼儿们每天早上来园最期待的事,就是来到自然角,看看“蒜宝宝”的变化,每天去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浇水、闻一闻、说说悄悄话,当他们发现“蒜宝宝”有一点点变化,都会兴奋不已,会高兴地跑过来跟我说:“张老师,蒜宝宝长高了”,每天都会欣喜地发现大蒜头的变化,还会高兴地去告知自己的同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种植的经验和成功后的自信,“我的蒜宝宝长大了”还带出了对大蒜的认知好感,也减弱了幼儿食用时的抗拒性。

  5、激——结合星星榜的自我记录,强化幼儿“我可以吃完”“我吃完了”的饮食习惯

“星星榜”对我班幼儿的激励作用还是比较大的,通过自己贴星星,不仅萌发了幼儿主动意识,也是自我鼓励的直观表现方法。

我们将餐厅中的“我不挑(偏)食”互动板和教室中的“星星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我们的设置是这样的:如果孩子每次都自己吃完这次菜,就可以在餐厅的互动板上插上自己的照片,同时便可以奖励两颗小星星,贴在星星榜上。小班的孩子对于“小星星”是非常看重的,这就是外在鼓励可以激发人的内驱力,激励幼儿“我可以吃”“我吃完了”的动力,这为强化幼儿不偏食习惯奠定一定基础。

在每一次的贴星星过程中,他们除了了解自己所的到星星数量,有的孩子还会去观察同伴的星星数量,会去数一数,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他们会为得到小星星而努力。实施一个阶段后,这对孩子挑食的改善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也体现了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记录,也和同伴分享成功喜悦,成为养成习惯中的重要方法。

四、实践后的感悟

1、改善幼儿偏食行为,教育要融于生活之中。在小班阶段,教师帮助幼儿改善偏食,特别是适应多样化的食物,为幼儿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教师要立足儿童观,从发展角度、实际情况等方面,设计和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有序的生活场景暗示、有趣的故事和郎朗上口的儿歌、家园同步合作教育,以及带有游戏情节的小星星收集、互动操作等,是很有效的方法。良好的生活环境创设,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为幼儿积累各种生活经验,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生活教育来源于幼儿生活中,落实在幼儿愿意接受的生活体验中,反映在良好习惯中。

2、成人要注重激发并成就幼儿的自主愿望。我还认识到:当幼儿自主性萌发时,会出现强烈的自主欲望,什么事都愿意自己试一试,动一动,成人应给予扶植,使幼儿“我想要”的需求在参与实践中得到实现,而只有在“我想”“我要”的意识下,才会激发出自身的内在动力,进而形成“我可以”“我能行”的行为。糖蒜和蒜苗等具有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类,是幼儿园集体餐食中“均衡饮食、科学烹制”下的常规菜类,如何让幼儿愿意吃、能吃好,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创新运用有效经验,协同幼儿、家庭一起,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而非硬性规定,以造成幼儿心理不适。

3、习惯养成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和感受体验。当教师在制定改善措施时,还要体现个别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兼顾每个幼儿的特点、当前发展需求,体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思想,多设计一些安慰、抚慰和表示关心为内容的互动,创设一些幼儿可以发表个人见解的互动环节,进而让幼儿对“吃饭这件事”确实感受到一种幸福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汇编.《幼儿园课程实施规范与活动案例》[徐汇区区本教材].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