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而绝大多数儿童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以幼儿发展为主体,玩法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赋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和挑战。大班幼儿喜冒险、爱挑战、易兴奋,受其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在对危险事物认知行为判断上存有差异,以至在运动中易受伤害。此阶段幼儿又正处幼小衔接期,需具备更多的自理、自护的能力,以融入小学生活。所以,在大班阶段的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中,针对安全隐患问题,思考对应的预防措施和教育策略,积累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问题 反思现状
问题(一)安全防护意识薄 自我保护弱
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危险情境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对潜藏环境的伤害,多数幼儿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其次,幼儿身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其活动能力的大相径庭,同样的活动内容,也因个体差异而出现伤害;另外,在自主性区域运动中,幼儿对自身运动能力及动作技巧的准确认识还不够,既不能预判下个动作的后果,也缺乏对自身运动能力大小的把握,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上较弱。
问题(二)空间布局欠思考 管理问题多
我园现有两个园所。其中,丰谷园占地约3240㎡,户外运动场地空间——大:因场地过大、人员少,导致教师视线无法兼顾到每个幼儿;龙华园占地约990㎡,户外运动场地空间——小:以至幼儿在运动中易产生干扰而造成碰擦;运动安全得不到保证。所以,如何因地制宜规划、挖掘更多的空间资源,为大班幼儿创设安全、自主的运动环境,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问题(三)场地时空缺统筹 安全隐患大
在调研中发现:(1)三个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时间点运动,运动空间受限,束缚了大班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天性;(2)园中运动区域以平铺的塑胶场地为主,沙坑与草坡的利用率不高,幼儿的运动兴趣和运动量受损;(3)运动器材摆放——乱:器材摆放的位置与方法不合理,幼儿取用、整理时,易发生拥挤、磕碰。
二、围绕问题 实践探究
结合园所实际,我们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坚持安全性、多元性、趣味性等原则,创建幼儿喜欢的、安全的、赋予挑战的运动乐园。
(一)安全运动的前提:以幼儿防护为抓手,追随幼儿、助推发展
运动中的安全教育,并不是将幼儿带往一个又一个危险的、可能伤害他们的地方,而应追随幼儿发展,增强其安全防护意识,认识潜藏的危险性。
如案例“我们这样玩,可以吗?”,教师依据大班幼儿动作发展目标,结合器材特点,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幼儿分辨危险、预见危险、排除危险的能力,积累基本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场地特性:
在塑胶场靠近教学楼一侧的位置处,有一个高约120cm、宽约110cm的置物架,其主要材质为PVC管;置物架分为上下两层,层面覆盖厚约1.5cm的有机玻璃。
运动时,幼儿将置物架、竹梯、竹竿、轮胎等低结构器材组合在一起。她们有的在攀爬、有的匍匐、有的钻爬……这时,赋予挑战又刺激的运动项目“向下纵跳”产生了。
分析原因:
幼儿髋骨尚未完成骨化,软膜将三块骨骼连在一起,在受到外力的冲击下易发生变形,影响骨盆的发育。《指南》中明确指出:大班幼儿向下纵跳高度约30-35cm。可见,从120cm高的置物架上纵跳落地,存有安全隐患,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而幼儿对此项目喜爱且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呢?
调整策略:
考虑大班幼儿身体控制能力弱,骨盆尚未发育完善,脚趾比较柔软易受伤等情况,我将置物架的第二层(离地约45cm)设为起跳区,降低纵跳高度。同时,依据《健康》核心经验中提出的指导建议:1.设置了≥180cm范围的无障碍落地区;2.落地场地要求柔软、平整、宽阔。那选用哪种保护垫最适宜呢?看看园中常见的护垫:
垫子大小(单位:cm) | 垫子规格 | 垫子软硬度 |
(长)52*(宽)270*(厚)10CM | 2折、3折、4折 | 较柔软的军用垫 |
(长)69*(宽)60*(厚)10CM | 3折、4折 | 软硬程度适中的迷彩垫 |
(长)50*(宽)138*(厚)5CM | 3折、4折 | 弹性一般的皮质垫 |
观察中发现,几块垫子铺平靠紧后,因落地幼儿产生的惯性,保护垫发生移位,垫子间出现缝隙。看似这些小小的缝隙,会在刹那间卡住落地幼儿造成扭脚伤害。而69*60*10CM的4折迷彩垫,其重量、大小及软硬弹性度,易于幼儿移动,也易于幼儿铺平、靠紧不留缝隙,最大限度发挥其防滑、防跌、防摔的作用,维护幼儿安全。
铺上合适的垫子,就安全了吗?不是的……在幼儿纵跳落地时,我们观察到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
1.脚掌着地,屈膝,上体前倾,双手持平落地稳;
2.脚跟着地,身体后仰手撑地,动作不稳易摔倒;
3.两脚先后落地,身体左右晃动易倒地……
可见,纵跳动作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平稳落地。那幼儿该如何完成纵跳动作呢?
1.两腿并拢弯曲,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有意识的用力蹬腿和摆臂助跳;
2.蹬腿和摆臂自然协调;
3.落地时有意识地屈腿缓冲,身体前倾。
另外,需考虑大班幼儿爱玩、好动、喜挑战的特点,正确处理好运动安全与运动量间的关系,如:鼓励幼儿以器械组合运动为主,降低运动密度,减少幼儿跳跃、落地的次数,防止单一纵跳密度过大而造成伤害。
(二)安全运动的关键:以幼儿活动为载体,基于现场、调整器械
当“尊重幼儿、发展幼儿”教育理念渗透于运动时,我们需更多地关注幼儿运动中的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或调整运动器材与规则,保证活动安全。
如案例“玩转滑坡”,教师基于对现场的跟踪观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既满足幼儿快速骑车下坡带来的兴奋与刺激,又引发对安全与挑战的思考。
场地特性:
操场的灌木丛中,环抱着一条崎岖小道,小道是用石砖铺成的,有着弯曲的线条,时而平缓时而陡峭,蜿蜒于灌木丛与大草坪之间。在小道尽头连接操场处,有一段斜坡,斜坡坡面的铅直高度约60cm,坡度系数较大。
第一次现场观察:这样的滑坡易摔跤,怎么办?
分析原因:
坡度有以下几个特点——陡、窄、弯,以至于幼儿骑车经过时,车速快、难控制、易摔跤。
调整策略:
1.提供保护材料:头盔和护膝
2.组织幼儿讨论:引出自我保护的方法,如:用脚挡一挡、提前减速、踩一下刹车等
3.提供安全标识:了解路径中的危险处,鼓励幼儿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提示,自主摆放,以刺激视觉神经,起到暗示提醒的作用
4.场地调整:增设减速带
第二次现场观察:减速带真的能化解问题、缓减速度吗?
分析原因:
大班幼儿会主动佩戴头盔和护膝来保护自己,会寻找坡度危险处摆放安全提示。在下坡时,有的幼儿下车推行;有的幼儿尝试用脚摩地刹车;有的幼儿是一位骑一位拉,以缓减小车速度;而胆大的幼儿索性双脚抬起,快速冲下坡。此时我们发现,凸起的减速带不但没起到缓减车速的作用,反而影响行驶车辆的平衡,成了行驶中的障碍物。在师生商议后决定——“拆除减速带”。
调整策略:
以平铺的防滑垫替代减速带,在反复尝试、力求有效减速的过程中,我们决定在整个斜坡上铺满防滑垫。
第三次现场观察:速度减了,挑战的兴奋点没了,怎么办?
分析原因:
斜坡上铺满的防滑垫,因其产生的阻力较大,导致幼儿不易快速骑行,顿时体验快速行驶带来的乐趣悄然消失。大班幼儿爱挑战、喜探究,此时该如何平衡运动中的安全与挑战呢?
调整策略:
在斜坡连接操场处设置≥300cm的缓冲区,并摆放若干小轮胎分界围合,扩大缓冲范围、延长缓冲距离,以便小车在下坡中调整速度与方向,变急转为大转。同时明确斜坡处教师站位,让幼儿产生老师就在身边的安全感。
现场调控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对观察与回应、创设与调整、指导与协助的思考,有效兼顾运动中的安全与挑战。
(三)安全运动的保障:以幼儿需求为基础,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有“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有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幼儿自信发展”……这意味着,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环境,以满足幼儿需要。
我们以幼儿运动核心经验为线索,依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围绕两园地形地貌、区域大小规划调整(见下图),确保场地空间的安全、合理、多功能。
1.操场区
两园操场以塑胶场地为主,其中龙华园呈“L”型;丰谷园分三个区域,左侧是画有6根长约4500cm、宽约80cm的跑道区,中间是一块约100㎡的低结构活动区,右侧是一个可容纳8-10人运动的足球场。
2.草坪区
丰谷园的大草坪,足以让我们忧喜参半。喜,是户外运动场上的一个亮点;忧,是上面除少量移动小器械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于是,我们依据其场地特性,创设滑草、战壕、滚坡等项目,将野、趣、乐等运动元素融入其中,发挥其特有的价值与功能,吸引幼儿参与。
3.绿化区
丰谷园的绿化带灌木丛生,大家都不愿去触碰。而据其特性改建后,绳索桥、迷宫、长龙、秋千等项目的先后入驻,一下子成为幼儿嬉戏的乐园;木屋旁的绿化带,则用多种建材:鹅卵石、沙石和大小粗细各异的木桩……铺成能引发幼儿多种感官体验的崎岖小路。
在龙华园的小空间里,我们利用凉亭和花坛侧边的斜长空地,辟出一块野趣区,创设绳索桥、吊环等项目;在木屋一侧约25㎡的墙面上,撑起一组攀爬架,另一侧则镶嵌镂空饰物,投掷游戏悄然而生。
4.通道区
丰谷园教学楼两侧,分别有两块安全通道。一侧,利用台阶高度,铺设木质滑坡,微倾斜的坡度正是滑板、滚轮车嬉戏的场地;另一侧,则利用楼梯扶手,拉上一块四色布,钻爬、投掷一应俱全。龙华园的安全通道上,依据其场地特点,规划设置出椭圆形的骑行车道。
5.沙水区
两个园区都有一个大小各异、功能单一的沙池。如何规划利用,发挥其功能价值呢?于是,我们采用中型PVC管链接成框,用网绳与呼啦圈组合,编制出1600cm*330cm的网面,“沙滩排球”由此诞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投球进网或踢球进门等运动项目。
6.材料区
幼儿需要一个安全自主、便捷取放器材的置物空间,以杜绝因取放混乱而引发的伤害。因此,在遵循就近摆放、不干扰幼儿运动的基础上,设置了若干材料区,将数量充足的运动器材,放置在幼儿易看见、便取放的置物架上。并按器材大小、轻重、颜色分类摆放,既满足幼儿自取又确保其安全整理。
7.休息区
在兼顾动静交替的运动中,我们开辟了一块专供幼儿休息的区域,为幼儿提供桌椅、茶杯、纸巾、毛巾等物,并摆上小药箱,以备不时之需。
(四)安全运动的基础:以幼儿发展为前提,优化空间、满足需求
针对户外运动场地空间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等问题,我们依据季节天气、场地空间、器械材料等情况,错季、错时、错峰调整作息时间,如:“秋冬版和春夏版”、“室内版和户外版”的作息制定,小班与中大班运动时段的交错实施、场地器材的定期轮换等,有效保障大班幼儿每日运动“1小时”。
其次,开发和利用园中闲置区域,因地制宜规划、挖掘可利用的空间与资源,提高使用率。如:丰谷园操场边的绿化带,是连绵不断的灌木丛,如何规划使其成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呢?
* 调整几株灌木的位置,在几棵间距适宜的粗壮大树间,拉出上、下两根绳索,富有挑战的探险项目产生了;而绳索下种植的软绵草坪,避免了幼儿因滑倒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 在几棵大树围合的小空间里悬上一张吊床,让孩子们在这里,充分体验着上下、左右晃动带来的刺激与快乐。
* 在一片较宽广的丛林区,用轮胎、原生态板等材质,悬挂出前后、高低错落有序的秋千;并在其周围划出白线标识,以提示幼儿秋千摆动时的安全位置。而旁边的树篱迷宫,吸引着孩子们在此奔跑追逐,通透的树篱缝隙,便于教师观察迷宫里幼儿的运动情况。
* 在“凹”形草坡上,我们利用其一侧倾斜面(长约330cm),开设了滑草项目。为提高其安全性,我们特将草坡下的缓冲区(约600cm*150cm)与沙池巧妙结合,融为一体,让孩子们的滑草板尽情在草坡上来回穿梭。
* 钻笼下有一块长约5000cm、离草坪地面约20cm的闲置区。于是,我们用迷彩布围合出一个便于幼儿匍匐爬行的区域,并在迷彩布两侧镂出大小各异的小洞,它即是帮幼儿窥探洞外世界、缓解黑暗恐惧,又是教师观察幼儿洞内情况的窗口。
这些区域的创设,貌似有故意增加“危险”的因素,实则将“体验性安全教育”理念渗透于运动中,如:安全区域的创设、教师语言的提醒、成人近距离的保护等等,都恰如其分地提醒幼儿,降低运动中的危险系数。
(五)安全运动的根本:以幼儿自主为导向,三位一体、分工协作
运动中三位一体,主要包括两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当幼儿在开放环境中自由选择场地、玩伴、内容后,其活动空间扩大、生成玩法骤多,三位一体站位的适切与合理,对维护幼儿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不断优化各场地三位一体站位与分工中,梳理形成了“大班户外自主运动三位一体安全措施细化表”(见附件一)、“大班户外自主运动安全流程表”(见附件二),将安全问题“看得见、会解决、有方法、便操作。”
老师们也在观察记录、分析解读、回应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有想法、有办法、有干法的实施者,帮助幼儿积累必要的安全知识,提供更适宜、更有效的方法和支持。由此,我们梳理形成了“大班培养自我保护能力一栏表”(见附件三),便于老师们学习参考、借鉴使用。
安全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从场地布局、器械设备出发,以《上海市幼儿园装备指南》为导向,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从日常巡查维护出发,管理科学规范排除安全隐患;从教师的专业性认知出发,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活动的组织能力;从幼儿主体性出发,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家园共育出发,鼓励家长参与运动课程的管理,保障幼儿健康与安全。
因此,教师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防患于未然,并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运动与安全的关系,为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柳倩、周念丽.《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郝凤燕.浅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N].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1(3).
[4]杨柳.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5]顾桂兰.国外幼儿安全教育做法之鉴[J].安全与健康,2010(1).
[6]华爱华.《幼儿园沙水活动指导手册》[M].亿童教育装备研究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