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这给我们教师提带来新的挑战。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摆脱机械形象所形成的绘画概念化。在美术教学中依据课标进行实践研究,以上海书画出版社美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手》为例,本单元包括《有表情的手》和《会说话的手》两课。主要内容为对手的结构和动作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写生自己的手;对手形进行变化无穷的大胆联想,有创意地表现自己的构想。我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
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1、联系生活,激发情感表达
教育即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创造有趣和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应用知识。《有表情的手》一课教学重点是对手的结构、动作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写生自己的手。体验手所传达的各种情感,能用手来传情达意。从前在绘画领域有“画人难画手”的观点,画手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学生了。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专业美术教育的方式到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成几个步骤来达到:一是导入部分通过同学们身边家人平时生活中的手部不同动作来认识手的功能;二是观察分析手的结构、观察手部的细节特征;三是欣赏评述表现手的艺术绘画作品,写生自己拍摄的家人的手,逐步引导,渐渐深入。
原来所设计的导入视频是一段网络资源的手影动画,只体现了手能完成不同动作,缺少了手所能表现的具体内涵。后来导入设计改为请学生课前自主选择拍摄了自己家人的一个手部动作并打印成照片带来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作为铺垫也更容易调动绘画的积极性,课上的练习作品画一个手的动作来表达你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和掌握手的变化多样的造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层层递进,提高孩子画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对手的认识和了解。
在新授部分以素养目标为导向,在情境中感受手的无穷魅力。体验手所传达的情感表达,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感激。引导学生们从拍摄的照片中感受家人的心情,不同的动作都代表了一种情感,自己来说一说:有的是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夸奖;有的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愉快、胜利;有的是比心、有的是招手、或者正在劳动的手型等等,从相互交流讨论中感受到了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2、欣赏名作,促进理解感受
在欣赏和表现部分,除了身边的人物手型,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油画家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虽然没有任何表情,手部细节的刻画使学生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普通老农民。同时可以感受中外画家笔下不同性别、年龄与肤色的手,不同饱含感情、富有寓意的手,体验速写的魅力。即使没有语言也能通过手表达不同的心情,形成艺术氛围,增加对手的感性认识。情感往往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是作者思想及情感的抒发。学生在作品创作时“有感而发”,是源自生活的体验,融入作者情感的绘画作品,离不开在生活中进行体验、观察和积累。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领悟注入到作品中,并通过课堂创作实践的过程将情感表现在画纸上,与同学们产生共鸣。
二、提炼关键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以问题的研究和任务的实践来进行内容的具体组织。提炼关键问题作为任务设置背后的逻辑,问题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深度学习。本课设置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表现手?生活中,你一定看过很多手部动作,选择一个方法又简单又准确地把动作画下来。共同参与“如何表现手”的探究学习任务,小组讨论,观察探究。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构建、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美术表现方法。画手的步骤方法有很多,请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探索如何画出手部结构。同时设计其他子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手部细节:我们准备怎么表现手掌与手指的比例?怎么表现每一节手指中不同关节的比例?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有什么不同?手上还有哪些细节?手形遮挡如何表现?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细心描绘的习惯。学生不断摸索,并从中思考自己的办法是否有优点和缺点,该怎么选择绘画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有的小组直接把手放在纸上描画,缺点是无法改变大小和动作;有的小组尝试过用打圈的方法来画手的不同关节,优点是方便快捷、易于理解,缺点是缺乏专业性,无法体现出长短粗细和比例的变化;有的小组尝试了画关节点和连手指线的方法,体现了绘画专业性,但是忽略了整体到局部中手指无法确定粗细和遮挡的关系,在描绘外轮廓时会出现结构不准确的情况;最后讨论选定了一个小组的方法:用形状概括手形后分出手指的绘画方法,掌握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比,完成了“如何表现手”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了思考,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教学中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对手进行的观察和实践。
三、教、学、评一致性,提高课堂效率
学业质量标准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便于教师回到学习原点,思考学生认知的困惑,观察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首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再明确合适的评估依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的思路。课堂中有一个小练习,了解手的基本形状,分出手指的结构以后,学生进行概括外形的小练习,对小练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有没有在练习中注意到手指的粗细、遮挡和曲直。采用自评互评,说说有没有在练习中注意到这些知识点,学会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体现评价的及时性。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后,再进行外轮廓的描绘和细节的刻画,对于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有了很大的帮助。
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质量指标的具体化,评价任务的表达要明确“做什么”与“做到怎样”两个维度。例如当堂完成本课的练习后,想要知道学生作品中手的结构造型是否准确、手的细节是否生动。对应练习要求我制定了两个评价要求:画出手的动作能概括出基本型、细节刻画能表达出手的心情。在评价环节分别从这两点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哪幅画最符合要求画。同伴的相互点评更直接也容易互相接受建议。在评价同学的作品时自己也会对知识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从练习反馈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于本课中的比例知识稍有忽视,对于细节的把握还有欠缺,应该在之后的课堂中把知识更多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能形成用基本形组合的设计能力和绘画的表现能力,初步形成从平面到立体对结构的认知,引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活动才富有意义。
以上是我在《有表情的手》这节课中的实践与思考,通过磨课上课,研读新课标并把它运用于课堂设计中,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发展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设计情境任务,整合学习任务、学习评价等,让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活动任务时能够习得知识和技能,也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