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说类名著阅读复习策略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郭盛浩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名著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模块。而小说类的名著占了名著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学习成效直接关联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然而,传统复习模式存在流于表面、缺乏整合、忽视思维训练等问题。深度学习理论注重深度理解、整合运用和思维培养,与复习目标相契合。本文基于深度学习视角,深入剖析当前复习现状,提出构建知识网络,助力学生提炼阅读策略、强化知识联系;创设情境任务,推动知识迁移应用;开展深度研讨,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旨在提升复习质量,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深度学习;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初中生需“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身精神世界。”[1]初中语文小说类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复习阶段则是对学生前期阅读成果的巩固与升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深度学习理论注重知识的深度理解、整合运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复习阶段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运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复习,有助于学生突破浅层次记忆,深入理解小说类名著的精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与深度内化,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说类名著整书阅读复习现状剖析
(一)复习方式流于浅表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阅读的小说类名著共九部,当前多数复习课仍依赖机械背诵和重复刷题。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记忆小说情节、人物特点等零散知识点上,却忽视了对小说整体架构、主题内涵及创作手法的深度思考。以《水浒传》复习为例,学生虽能背诵部分人物的绰号和事迹,但对梁山好汉群体反抗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如当时的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等因素,以及小说所蕴含的悲剧色彩,如个体反抗在强大封建势力面前的无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深层内容理解不足。这种浅层次的复习方式,使学生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无法达到深度学习对知识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要求,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记忆,无法真正把握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整合意识严重缺失
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孤立地看待每一部小说,缺乏建立不同小说之间联系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导致学生难以发现不同小说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在复习《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学生未能深入理解两部作品虽都展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成长历程,但背后反映的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截然不同。《骆驼祥子》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个人奋斗在黑暗社会中的无奈与失败;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体现了在革命浪潮推动下,个人为了理想和信念顽强奋斗的精神。这种缺乏整合的复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阻碍了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关联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三)思维训练明显不足
复习课上,教师提问多为记忆性问题,学生被动应答,缺乏主动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锻炼机会。对于小说中的复杂问题,如《西游记》中佛道文化融合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及这种融合对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简·爱》中对独立尊严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女性意识觉醒、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等,学生缺少深入探究的契机。这使得学生难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独特见解,无法实现深度学习中的思维进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说类名著阅读复习策略探索
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够在头脑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借助高阶思维技能,如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心理操作。基于此,在小说类名著阅读复习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梳理提炼:构建小说类名著阅读知识网络
1、提炼阅读策略
曹刚老师提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内容,即构建整本书的意义;二是阅读策略,即建构整本书意义所用的手段。前者指向读什么,后者指向怎么读。”[2]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完成了九部小说类名著的阅读,但阅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内容遗忘较多。因此,在复习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对这九部名著进行梳理,并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二是如何得出这些主题的。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或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思考过程。
这种过程性的梳理方法,能够避免学生对小说主题简单地贴标签,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经历,完成对这一部小说的深度理解。随后,在各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提炼小说类名著的整体阅读策略。学生经过之前对教材中短篇小说的学习,已掌握了短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在此基础上,可继续探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经过梳理发现,这九部小说大致可分为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它们在阅读策略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共性阅读策略如浏览目录、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了解写作背景等,适用于所有小说阅读。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叙事风格、结构特点的不同,两类小说在阅读策略上也存在细微差别。中国古典小说多采用章回体结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阅读时,关注章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有助于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例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不仅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分析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的联系,可以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官逼民反”主题的层层递进。同时,中国古典小说人物众多,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分类,能够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外国小说情节同样复杂,但通常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梳理中心人物的成长经历即可把握主要情节。在人物分析方面,外国小说更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心理变化,往往会有大段的心理活动,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独白,可以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例如,在《简·爱》中,简·爱的内心独白深刻地展现了她对独立、平等和尊严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此外,外国小说往往蕴含着西方的文化、宗教和哲学思想,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价值观和人物行为。同时,外国小说在叙事视角上更加多样化,分析叙事视角的变化,可以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2、辨析主题、讨论话题
学生在考虑名著主题时,容易出现主次不分的问题。例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部分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挖掘殖民扩张的历史映射方面,忽视了其作为科幻小说的本质属性,未能深入理解作品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弘扬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描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内部的辨析和作品之间的比较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一部作品的主题确定要以文本题旨为核心,同时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发展与精神成长的需求。以《简·爱》为例,有学生根据小说结尾简·爱原谅舅妈的情节,提出“宽容与救赎”是小说主题之一。虽然这一情节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但从整部作品来看,它并非核心主题。《简·爱》的核心是通过简·爱的成长历程,反映人类对独立和尊严的追求,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女性地位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而“宽容与救赎”则可视作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值得讨论的一个话题。
名著的内涵丰富多样,经典作品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们既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又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虽然核心主题可能只有一两个,但值得讨论的话题却可以有很多。郭华教授认为:“以联想的、结构的方式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特征之一。”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互相联系的。” [3]因此,通过给定话题,进行不同小说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可以培养整本书阅读的结构化意识和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苦难与抗争”这一话题下,可将祥子、阿廖沙、保尔三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比较后可以发现,虽然这三个人都经受着苦难,但保尔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他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而祥子虽然最初也有梦想,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奋斗逐渐被磨灭;阿廖沙虽然在苦难中坚强成长,但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此外,保尔拥有朱赫来等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帮助,使他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阿廖沙的家庭环境复杂恶劣,对他的成长支持有限;祥子更是在孤独中挣扎,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最后,保尔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主动克服困难,改变命运;阿廖沙更多是在苦难中被动承受;祥子在经历一系列打击后,意志被摧毁。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所需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加深了对三部小说的理解,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建构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实现知识迁移深化
阅读理解不仅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建构,更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更为明确地说,阅读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4]名著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这一本书,读这一类书,完成阅读意义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引发感悟,运用于生活,完成关乎自我的意义建构。
1、创设生活情景
“迁移与运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3]创设情境问题,有助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将阅读成果迁移运用。例如,可以为备战中考的初三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真实生活情境:如果朋友小语因近期学习压力大、疲惫不堪而失去奋斗动力,你会用哪一部书来鼓励她?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明。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想到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保有对革命的理想信念,在困境中坚持的情节,鼓励小语树立理想信念,不被困难击倒;还有的学生想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面对重重困难,互相扶持,各展所长,最后取得真经,所以小语也可以寻找同学、老师的支持帮助,攻克艰难。这样的真实性、开放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将名著中的精神力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运用名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也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
2、创设命题情境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来说,答题技巧是必不可少的。而尝试命题,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化思考。命题点的选择和答案拟定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基于之前的话题讨论,笔者选取了2022年温州的中考题给学生操练:关于“冒险与生存”这一话题,以下读书小论文标题反映了作者关联多本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探究:《从<鲁滨逊漂流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看冒险背后的生命价值》;《如何通过险境塑造人物——以<老人与海>和<海底两万里>为例》;《比较<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面对危机时心理的异同》。请就“责任与担当”这一话题,从备选名著中选择两本进行关联思考,拟写标题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
学生在完成作答后,再进一步仿照这道题的样式,自拟题目并附上完整答案,可小组讨论完成。班级内部交流完各组的命题和答案后,可再尝试从别的角度创新命题。
在设计命题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修改命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形成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命题和解答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实现了深度思考,提升了综合素养。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类名著整书阅读复习策略,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创设情境任务和开展深度研讨,有效弥补了传统复习方式的不足,促进了学生对小说类名著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复习策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在文学经典的滋养下,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曹刚.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上海的实践探索.[M].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3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4]唐明,李松林.聚焦意义建构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