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身体健康教育,它既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类体育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教育,学校体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伟大的体育家顾拜旦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从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将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思想中”,指出“奥林匹克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同时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这种体育精神,强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促使青少年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参与,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这种体育教育理念与德育的完美结合,揭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健康的教育,也是一种品德教育。奥林匹克所蕴涵的积极进取、勇于拼搏、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精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品质,在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学校体育中德育的实施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育人的角度,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中内在的德育因素,以《两纲》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体育情感、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安全,具有民族体育思想、团队精神、个体责任和积极互助、诚实守信、合理取胜的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养。 1.实施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正在形成过程中,体育学习环境的影响、个体情绪的波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会左右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合理取胜,什么是遵守公德,怎样不伤害他人,怎样不影响他人,怎样乐于助人,并在学习和校园体育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制约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尤其是表扬、赞赏和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一种正面的教育。 (2)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德育工作既要保证个人道德品德适应社会公德的需要,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如在维护体操房清洁卫生教育中,保持体操垫的整洁和卫生是每位学生都要遵守的公德。针对个别同学穿鞋踩脏垫子的行为进行针对性教育,有利于教育其他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关注体育运动过程中场地的卫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并形成一种氛围和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 (3)实践性教育原则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辩,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 其实,在我们体育运动中,学生不可能不犯这样、那样错误,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行为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刻感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危害性,学生的体验也越深刻,以后也就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自己的一次恶意犯规伤害了同学,虽然赢得了比赛,但赛后他会感受到观看比赛同学对他的某种压力,他会很内疚,一场不光彩的“胜利”,这对他的影响和教育是比较深刻的。 (4)尊重信任教育原则 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只有教师尊重与信任学生,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信任教师,才会在信任中学到很多基本的做人原则和行为准则。试想,在一个对立、缺乏信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学习情绪,教育的效率又会怎样?因此,尊重和信任是转变学生道德观念,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基本教育方法,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5)知、情、行统一教育原则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预设的思想品德“标准”,通过一定教育手段,规范、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知”是基础,“行”是标志,“情”在“知”和“行”之间起“催化”作用。因此,德育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面对学生人格的两面性和多面性,德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应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价值判断和情感上感化学生,使学生的个人品德、道德修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6)针对性原则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在体育运动中,他们的真实行为会在毫无掩饰下自然流露,如独生子女的自私、意志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强、情绪易波动等特点。如果这一时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性格特点、情绪变化等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就越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初中男生一般比较好动,在课堂纪律和行为上比较容易违规;高中男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喜欢展示自我,在力量对抗上更具侵略性,容易伤害对手。这时,我们都用同一种方法——“不伤害对手”来要求他们,显然,在课堂纪律和行为结果方面会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教育的效果也会更佳。 (7)社会化教育原则 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思想品德的人,最终使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一个人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校规,首先要从平时遵守体育规则做起,从起码的尊重老师和同学做起。因此,体育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德育教育应该从学生具体的日常体育生活和行为出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体育环境、个人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同时,学生的价值判断又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承载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对是与非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判断,在人际交往社会预习环境中逐步树立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并制约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施以积极的影响。 2.实施内容 在体育学科中,以《两纲》教育为抓手,以学科主题内容为载体,从育人的高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体育学科内容丰富,不同的主题内容和组织形成,其课时教学目标也不一样,教育的针对性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
3.实施途径 在体育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体育教育,也伴随着家庭体育和社会环境的融入。 (1)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 (2)体育理论课教学 (3)体育实践课教学 (4)课内德育主题教学 (5)课外体育比赛 (6)体育社团活动 (7)学生课题研究 (8)假日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实践活动 (9)观赏体育节目 (10)观看多种体育比赛 4.操作方法 《两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它不是一门课程或一个主题活动,而是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体育学科而言,操作方法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深层思想和学习需求,分析和研究问题,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 (1)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2)加强教师对《两纲》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学科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3)认真研究分析学科教育与《两纲》教育的内在联系,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 内涵。 (4)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善于观 察和发现问题;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开展 教育。 (5)结合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目标中。要注 意德育目标的隐性化,立足于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无痕化。 (6)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外在情绪的细微变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 育中要采用个别教育、交流、谈心等多种教育方法,用真实的事例感化学生,形 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 (7)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观察,加强与学生体育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体育 行为规范。 (8)加强与家长、社区体育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三.操作建议 1.应该将《两纲》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2.《两纲》教育内容丰富,与学生联系密切,在体育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根源问题,防止简单的说教和压制式教育。 3.德育教育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发展的趋势来正确引导学生,用真、善、美来感化学生。 4.要挖掘体育学科中德育内涵,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具体化教学目标,防止将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割裂开来,生搬硬套。 5.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过程,从每一件小事中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教育。 6.体育教师应该与其它学科老师以及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外显行为,共同实施德育教育。 中学教研部体育组 (执笔 林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