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体育
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中国中学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为例

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中国中学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为例

                            上海市中国中学  张豪杰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模式得到不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意义、学校采用的“常规课、体选课、活动课”三种多样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进行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体育多样化  自我锻炼能力

 

初中体育作为承接小学体育和高中体育的纽带,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初中体育课堂更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阵地。在实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运动需求,初中体育教育的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多样化体育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理论和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真正达到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并对开展的三种多样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以问卷调查方式,探究初中体育多样化课堂模式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的影响。

1初中体育多样化的意义

“初中体育多样化”是一个整体概念,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环节,包括体育项目,体育设施、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体育设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提升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传统死板单调的体育内容,比如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技意识,使学生更能发扬体育精神。总之,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科学合理范围之内,并非自由散漫的选择,必要时需要由教师加以引导。

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上海市中国中学体育课实行了“3+1+1”体育教学模式,即每周每个班级三节常规体育课,一节活动课及一节体选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活动趣味化,运动场地利用最大化,学生选择项目自主化。下面对三种课堂模式进行阐述。

2.1学校常规课

常规课是依据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开展的体育课程。课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运动项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前后滚动的动作要领,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然后,老师又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是否有不小心摔跤的场景,并通过被绊倒并顺势做出前滚翻的动作,向学生展示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如何有效的保护自己。场景的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前滚翻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前滚翻的积极性和兴趣。在随后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完整的前滚翻动作学习,并根据学练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在课程的后半段,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设置多种练习手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有选择性的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强化练习。

2.2学校体选课

在体选课上,学校设置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跳踢、田径等多种项目,打破了常规的班级分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另外,针对足球、武术项目,根据学生能力又分别设置了基础班和提高班,通过科学合理地分层组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锻炼。基础班的设置,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强化了运动技能。不同于基础班的同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对运动技能有更高的需求,提高班为此类学生提供了平台。作为校队的中坚力量,提高班的学生在提升自身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为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做着充分的准备,当然提高班的课堂练习也能减少课外校队的集中训练次数。

2.3学校活动课

活动课通过合理划分区域,并在同一区域设置不同的项目,实现活动场地的最大化。比如某个区域设置足球、羽毛球、跳踢、武术四个项目,另一个区域设置篮球、健美操、排球、羽毛球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在活动课开始时,教师带领全年级学生进行集体热身练习,然后各个班级在固定的区域内,自主选择本区域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锻炼。活动课期间,每个项目的练习并非学生自由的练习,太过随意的练习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课堂上仍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3 体育多样化课堂教学实践后的调查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初中体育多样化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养成的影响,笔者针对上海市中国中学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课程的实施现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向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00份,通过信效度分析,回收问卷56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率为85.1%。

3.1学校多样化体育课程开展情况调查

问题4

 

图1 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丰富性调查

问题14

图2 教师教学手段多样化调查

新课改大背景下,多样化教学模式逐步得到重视。体育项目、教学手段及教学用具等多方面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图1和图2为中国中学项目多样性和教学手段多样性调查。图1可看出:超过6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非常丰富,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运动需求;近19%的学生认为比较丰富,可以满足运动需求;16.22%的学生认为丰富度一般,基本满足需求。原因分析:笔者发现,认为体育课堂丰富度一般的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对运动项目有特别的需求,比如游泳等体育项目,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此类课程的开展还有待相关设施的完善。图2可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 6%以下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老师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课堂上多观察,多沟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制定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

3.2多样化体育课程对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调查

3.2.1多样化体育课堂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调查结果

 

 

问题5

问题9

图3体选课 选课自主权尊重度调查

图4体育课堂上自主权尊重度调查

问题10

问题11

图5自主学习能力情况调查

图6自我锻炼能力情况调查

 

多样化体育课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理论和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学校开展的体选课课程的选择上,逾8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自主选择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约13.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自主权,也有5.4%的学生不太明确自身在课程选择上是否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图4为学生体育课堂上自主选择权的调查结果,超过85%的学生认为自身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权,约1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自主权,不明确在课堂上是否有自主权的学生3%以下。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在中国中学多样化体育课的开设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

多样化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程的选择上都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有兴趣为导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意识也有所增强。图5和图6分别调查了课内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的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得到了很大提高,20%左右的学生认为有了较大提高,但也有18%的学生认为这两种能力提高不明显。上述数据说明,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多样化教学不仅赋予了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而且使得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3.2.2提升学生自我锻炼的因素分析

问题12

图7影响学生自我锻炼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有多方面的因素。图7重点分析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超过40%的学生将原因归咎于自身的兴趣,好奇心没有被有效激发;同样有40%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学业繁重,运动时间有限所致;另外有19%的学生认为是自身自控力比较弱的缘故。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多样的体育项目,体育设施以及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掌握正确的运动认知,扎实运动理论和技能,还能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强化学生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多样强化兴趣,兴趣形成习惯,习惯培养意识,意识提升能力。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探索的目的不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健康锻炼,更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健身能力的培养,将健康健身的意识,自主锻炼的习惯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初中体育多样化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及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运动习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方式,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体育多样化教学模式虽然经过了阶段性的实践和探索,但仍然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多样化体育课程虽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需求,但学校的运动设施和体育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运动需要;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引进更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拓展性;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及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强化,重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制定上,融入更多的体育项目,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设置基础班,提高班,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得到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训练。

繁重的学业、自身自控力弱等,同样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注重劳逸结合,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提高其自律意识,培养其良好习惯,锻造其钢铁意志,锤炼其坚韧品格。真正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实践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刘洪星.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6):141-142.

[2] 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88-92,104.

[3] 李晨燚,刘兴石,李璐,许栋.体育多样化下震川中学学生对田径课兴趣情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02-104.

[4] 柳惠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8(9),75-77.

[5] 张金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学校体育学,2018(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