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物理
20140605初三复习课研究(姜丽萍)

评课

今天有来自于以下学校的老师来听课指导:世外中学、西南位育、上师大三附中和中国中学。老师们主要提到以下几点:

1、这节基于测小灯电功率的故障复习课形式好。以实验的形式,学生自己查找故障,从而复习查找故障的方法,对大家很有启发,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复习思路。

2、在引入环节,学生提到接上方两个接线柱也可能导致灯烧坏。教材中滑动变阻器只有三个接线柱,因此教学和考试中存在着矛盾。

3、教学中存在的另一矛盾:调动学生兴趣与课堂的有序组织。这节课在组织学生上有难度,学生已经在理论上掌握了判断故障的方法,当他们发现灯不亮,好不容易有实战的机会,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由于各组故障情况不同,如果放手让他们检查故障,他们便沉浸其中,不能分享到其他组的故障情况。而教师为了更好的组织课堂,将电路板从他们手中收走,学生的失望情绪溢于言表。

4、这节课如果放在一模前故障学习阶段,可能效果会更好。

5、可以尝试提供学生任务单,让学生查找故障,完成任务单,并交流,但需要两课时。

课后反思

测小灯电功率的实验故障复习课已结束,有收获、有遗憾,自己也有颇多体会和感想。在准备的整个过程中,自己若干次的改动教学设计,很多想法有时是乘公交时的一点灵感,有时是周末休息冥想时的突发奇想,有时来自于和同事的聊天间,有时是来自于和学生的师生互动中,有时是在准备器材时得到的启发。细细回想起来,一次次的改动有时推进新设计,有时又会回到原点,但无论怎样,总是基于我的学生和我最初的教学目标。如果将这些改动整理一下,我想大致如下。

时间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困难

 

设计过程

 

初期

 

理论上梳理测小灯电功率中的不规范连接、操作和故障,及从各种“不规范”中寻找有用信息。

 通过梳理,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不必通过大量做题丰富自己的认知。

枯燥无趣,要加实验

 

 

 

 

 

 

 

丰富阶段

引入:演示灯烧坏,分析可能的各种原因。

 

 

连接:学生检查已连接的电路是否正确,并得出电源电压信息

操作:分析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

故障:学生查找电路中存在的故障(灯断、灯短、滑变断)

①“灯烧坏”激发兴趣

②“分析原因”需要知识综合运用,增大思维量。

 

③梳理各种连接、操作及灯不亮的三种故障

①课前准备需要将各种电路连接好。

③检查连接和由连接推测现象简单,学生思维量仍不够。

③操作规范学生熟悉,没必要梳理。

④故障情况较少。

连接:学生检查连接,利用学生竞答的方式,由其它组推测电路连接。

 

故障:增加灯座断、灯座短、电键断

 

 

 

 

增加检验环节,换好小灯和滑变,灯仍不亮。

①由现象推测连接,难度和思维量增大;

②故障问题真实化:准备器材时,发现也可以让灯座、电键出现问题,实际故障本来就是可能出现在任何电路元件上。

③引发认知冲突。

①内容太多,课堂时间不够。

 

②故障情况增到6种,教师器材准备有困难。

③对每组器材的故障情况要心中有数。

 

 

 

 

 

 

 

 

施过

 

 

 

 

 

 

 

 

 

 

完善阶段

①内容删减为只有故障环节。

 

②学生自己连电路,连好,发现灯不亮。

 

③对每组器材标记号码。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①其它“完好”器材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导线或者电表出现问题。

②学生连电路时,已发现灯座或电键问题。

③故障过于简单。

①增加双故障

②课前检查所有完好器材是否正确,故障元件是否满足要求。

③将器材固定在木板上。

④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故障情况。

①难度增加,学生遇到挑战,兴趣浓。

②学生不可随意动器材,干扰因素减少。

 

③学生兴趣浓。

①由于每组故障情况不同,学生沉浸在检查自己的故障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听讲。教师教学环节不容易控制。

②学生查找故障的方法有多种:拆电路、移动电表等。

将查找故障的任务告知学生,分三个环节:初步判断故障检验再分析。分步骤展开实验。

未采用

未采用

①给电路板做支架

②学生初步判断故障后,将电路板集中到讲台,利用支架将其竖立

③(增加)讨论使灯不亮的其它情况,思考老师没有设置该故障的原因

①学生手中没有器材,能够关注各组的故障分析

②问题发散,增加思维量

①学生不能近距离观察电路现象,每组只有一到两位同学在讲台操作,兴趣值略降低。

②电表现象的能见范围太小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知识点很熟悉,对知识的复习不感兴趣,复习的难度增大。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克服了这个困难,注重了知识的运用和理论指导实践。每一个活动,每一个问题,我都尽量增加学生的思维量。当学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引起冲突,他们急于得到合理的解释,不得不思考自己在知识运用上是否严谨,考虑问题是否全面。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在组织学生将电路板集中到讲台时,遇到了问题:讲台不够容纳8块电路板,学生放置电路板的顺序也并未按照我的要求。这个情况的出现让我很遗憾,因为课前我预计到了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事先写好了灯断、灯短、滑变断的三个指示牌,希望学生按照故障情况摆放电路。在实际上课时,我还是由于紧张,没有讲清楚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将三个指示牌摆好,导致出现了短暂的“混乱”。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中也在担当引路者的角色。教师的设问、教师的指令、教师的引导对整个课堂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好,我事先对每一个电路板的情况已了如指掌,才使得接下来的分析过程有条不紊,并且在接下来的戏剧性一幕中,我和学生都会心的笑了。在检验环节,我闭合电键,发现灯应该亮的那块板(灯断路),没有出现我预计的现象。这时,学生站起来告诉我,她忘了换灯。换好之后,灯居然还不亮。我马上想到,她的连接或者操作有问题,“你闭合电键了吗?”学生发现果真如此。这时全班同学都在盯着这块板,闭合电键,灯亮了。我也在心里捏了把汗。还有一组滑变断,按照预计,换了好的滑动变阻器,灯也会亮,也是没有出现预计现象。我在学生的注视下,移动了滑片,直到滑片过了中点,灯终于亮了。

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这节课,也让我体会到,设计好一节课和讲好一节课的不易。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欠缺沉稳,我想我明白了:一切服务于学生,不急不燥,课是要讲给学生听,知识也是要学生掌握,和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一起成长,一起收获,一起进步。

2014-6-7

姜丽萍

 

对教学设计改进的想法

如果放在一模前故障的学习,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实验学习由故障推测现象

电路

电路情况

电流表

电压表

灯发光情况

闭合电键前:

 

 

 

闭合电键后:

 

 

 

L

V

S

A

R

 

灯断:

 

 

 

灯短::

 

 

 

电阻断:

 

 

 

电阻短:

 

 

 

布置作业:

四个同学一组,每组一块电路板,用电器有故障,各组的故障情况各不相同,也可能有双故障,但闭合电键,灯都不亮。学生需完成:

①检查故障,并以书面形式提供至少两个不同的方案

②一周后PPT展示查找过程,

③教师随机挑选一位组员,回答问题,问题与实验过程有关,也可能是理论知识。

第二课时:交流

挑选出最佳的presentationposter,有相应奖励。

 

备注:

①学生可能有很多检查方法,比如将每个元件接到电源两端,将导线依次与不同元件并联,用电表查找。在小组查找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故障的学习。

②随机挑选组员回答问题,监督学生的参与,并督促每个同学掌握串联电路的规律。

③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果放在二模前故障的复习,思维量加大,增加灯座和电键问题,布置作业,利用1课时交流,学生需完成:

①检查故障,并以书面形式提供至少两个不同的方案

②一周后PPT展示查找过程

③总结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④教师随机挑选一位组员,回答问题,问题与实验过程有关,也可能是理论知识。

最后,挑选出最佳的presentationposter,有相应奖励。

 

备注:

在查找故障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是都不能准确查出故障,比如,接导线,只用一个电表,用两个电表都查不出灯座的问题,必须要利用以下方法:

初判故障换元件检验再分析。

通过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增加了思考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通过活动和总结活动的心得体会,促使他们明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