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建构文体与读写的知识框架


建构文体与读写的知识框架
          ——《国文百八课》写作教学内容分析


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贾锋

 

【摘要】

夏丐尊和叶圣陶于1935-1938年编制的《国文百八课》被尊奉为“现代语文教材的范本“。由文话、文选、文法、修辞法和习问组成的教材系统建构了一个文体与读写的知识框架,这一知识框架在纵向与横向贯通关联方面体现了较强的一体化、一致性特征。时至今日,《国文百八课》为我们思考、改善和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编制写作教材等,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文体;知识框架;写作教学内容

 

自独立设科以来,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经历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的演进历程。回顾一百多年来初中语文教材编撰的历史和经验,《国文百八课》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教材之一。这部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主编,于1935年到1938年间陆续出版了四册的半套教材,无论是在教材编写体例还是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甚至被称为“现代语文教材的范本”[①]。那么,我们到底可以从《国文百八课》里借鉴和参考什么呢?

一、作为“现代语文教材范本”的《国文百八课》

从《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和努力,也能据此得见这套教材的基本特色:(1)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依据教育部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编辑”;(2)科学性的旨趣与努力——“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3)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有了教什么、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意识和设计;(4)以单元突破文选体制——文选、文话、文法或修辞,习问的内容,构建了明确的语文知识系统;(5)确切的选文文体意识——力求“各体匀称”,以及对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的重视;(6)文话而非选文为纲领——“文话”作为构架教材体系的关键,它是以知识核心来构架的,而不是选文为核心,而这正是“教材是例子”语文观念的体现。[②]

从研究与学习的角度来看,大家对《国文百八课》的关注重点又落在哪里呢?我们以“国文百八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获得146篇相关文献,梳理这些文献的内容发现,有关研究的重点主要落在“作文教学”“科学性”“文话”等主题上。其中“作文教学”“写作教学”“写作系统”“文话”等关键词又都聚焦在“写作教学”这一领域(见图1)。据此,我们可以将问题进一步聚焦在——《国文百八课》在写作教学方面到底有什么突破呢?结合近年来学者在写作教学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又可以将问题修正为——在写作教学内容方面,《国文百八课》究竟有什么特点?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当下”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当下”或“未来”寻找,但至少对于教育这件事情来说,也许有一部分答案藏在“过去”那里,而这也正是《国文百八课》一类经典被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原因所在吧。

图1:《国文百八课》研究的关注重点

二、作为“知识系统”的写作教学内容

作为一个文章大国,我们有着相当悠久的写作历史和相当丰富的写作经验。但与此相对的却是,一方面写作教学内容欠缺、单薄和混乱,多年累积起来的写作技法、技巧用于“去情境化”的应试写作任务,造就了大范围的模式化的“小文人语篇”[③];另一方面虽然不断追求写作教学的序列化,但终究未能建构起一套认可度较高的写作知识系列或系统。以至于有学者甚至认为基于“题目+范文”“情境+活动”和“教写作技法”这三大套路的写作教学,实际上是等于“几乎没有写作教学”[④]。而当前写作教学研究的几个热点议题——如交际语境写作、写作微课程开发、思辨读写、跨学科写作、创意写作等——也未能很好地从正面回应这一难题。

那么,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呢?对此,有学者指出,我们要把“写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区分开来,前者是学生要完成和提交的作品,后者是学生应学会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混淆了两者的关系,误把“写作任务”当成了“学习任务”,这是写作教学内容缺失的原因之一。[⑤]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建构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这里的写作类型,主要是指“任务写作”“创意写作”和“随笔写作”;这里的“写作学情”,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的分析。[⑥]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国文百八课》的教材内容特点,我们大致可以把写作教学内容暂定为整合了写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写作知识系统。也就是说,《国文百八课》的写作知识系统大致体现在 “读写任务”和“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见表1)。

表1:《国文百八课》的写作知识系统

读什么、写什么

(任务类型)

内容指向:文选(普通文——记述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呈现方式:篇章、语段、词句等

教什么、学什么

(知识类型)

内容指向:文话、文法、修辞法

呈现方式:知识短文、习问

 

三、《国文百八课》写作知识系统及其逻辑架构

《国文百八课》的“课”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单元”,其写作知识系统由文话、文法、修辞法、习问和选文共同构成。其中“文话”为主,位居单元之首,起到统领的作用,比如在《文章面面观》里强调了文章读写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形式”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则可以包括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搜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文法、修辞法是表达方法、策略系统,文法以表达正确无误(“有没有毛病”)为主要目的,修辞法以表达效果(“适合、完密、有力”和“充分”)为努力方向;文选则是范例系统,以范例解释、支持其他内容;习问则是思考、练习和巩固系统,如果说前面的知识系统以“知”为目标,那么,习问则是导向了“思”和“用”。以“求知”始,以“致用”终,从纵向关联来看,有效地调和了“知”与“用”的关系。从横向关联来看,以“文选”为载体和范例,以文话、文法、修辞法为教学内容,并且打通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与知识之间密切贯通、互相支持的知识网络。[⑦]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表示为(见图2):

图2:《国文百八课》写作知识系统架构

    《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系统大多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编排的,从篇幅来看,大多都在1000字以内。其内容主要涉及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从文体知识来看,涉及书信、礼仪、日记、报告书、说明书、仪式文、宣言等偏实用的文体;记述文、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四大普通文体;以及游记、随笔、小说、诗和学术文等。从读写知识来看,涉及记述和叙述,叙述的顺序、题材、场面,以及材料的判别和取舍,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立论和驳论,演绎、归纳和辩证等。以今天的读写知识状况来看,《国文百八课》还提供了不少近似于“新知”的内容,比如“作者意见的有无”“叙述的快慢”“观点的一致与移动”“间接经验的证明”“事物和心情”“背景和印象”“语义的诠释”“独语式和问答式”“知的文、情的文和意的文”等等。(见表2)

表2:《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系统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1课

文章面面观

日记

记叙文与小说

知的文和情的文

第2课

文言体和语体(一)

游记

小说的真实性

学术文

第3课

文言体和语体(二)

随笔

韵文和散文

对话

第4课

作者意见的有无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诗的本质

戏剧

第5课

文章的分类

间接经验的证明

暗示

文章中的会话

第6课

应用文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报告书

抒情诗

第7课

书信的体式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说明书

叙事诗

第8课

书信和礼仪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说明和记述

律诗

第9课

书信和诸文体

叙述的场面

说明和叙述

仪式文(一)

第10课

记述和叙述

事物和心情

说明和议论

仪式文(二)

第11课

记述的顺序

情感的流露

说明的方法

宣言

第12课

叙述的顺序

抒情的方式

类型的事物

意的文

第13课

记叙的题材

情绪与情操

抽象的事理

议论文的主旨

第14课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记叙与描写

事物的异同

立论和驳论

第15课

叙述的快慢

印象

事物间的关系

议论文的变装

第16课

叙述的倒错

景物描写

事物的处理法

推理方式——演绎

第17课

过去的现在化

人物描写

语义的诠释

推理方式——归纳

第18课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背景

独语式和问答式

推理方式——辩证

    《国文百八课》的文法和修辞法是着眼于语言运用的知识系统(见表3)。在编排方式上,两类知识有主有次,穿插互补,共同达成“求正确”“求不坏”“求更好”的语用目标。其中“文法知识”近似我们熟悉的“语法知识”,只不过在编排上,《国文百八课》更注重“运用”,而且知识讲解是结合文选和文话展开,而又在习问中落实、巩固的。这种高度的一体化和一致性,与其后语文教材的听说读写内容编排相比,仍然具有标杆的意义。尤其是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以及“情境“等修辞知识的关注,实在是抓住了语言表达的关键所在:“修辞的方式很多,一切方式都以适合情境为条件。修辞的目的不在故意把言语、文章雕饰得美丽奇巧,只在使言语、文章适合情境。”[⑧]

表3:《国文百八课》的文法和修辞法系统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1课

字和词

名词的种类

动词的种类

形容词在句中的用途

第2课

词的种类(一)

名词的构成

动词的复合

带副词的形容词

第3课

词的种类(二)

名词语

主要动词和散动词

排比

第4课

求不坏

譬喻(一)

借代

形容词带“的”“之”与否

第5课

句和短语

譬喻(二)

动词的被动式

形容词的比较法(一)

第6课

句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

代名词的种类

助动词

形容词的比较法(二)

第7课

句的种类

该注意的几个文言代名词(一)

文言助动词和前介词的结合

反复

第8课

求更好

该注意的几个文言代名词(二)

摹状

副词在句中的用途及位置

第9课

句的成分的省略

名词代名词在句中的用途

副词的带字(一)

第10课

主语的几种样式

拟人和拟物

来和去

副词的带字(二)

第11课

述语的几种样式

格不完备的文言代名词

呼告

对偶

第12课

积极修辞的原则(一)

倒置的文言代名词

动词的时

副词语

第13课

句的成分的排列

引用(一)

了和着

副词和助词的呼应

第14课

叙述句和说明句

引用(二)

铺张

错综(一)

第15课

积极修辞的原则(二)

补足格的几种样式(一)

数字

错综(二)

第16课

单句的分解(一)

补足格的几种样式(二)

数和量

重要的文言前介词(一)

第17课

单句的分解(二)

副格的几种样式

实数和虚数

重要的文言前介词(二)

第18课

情境

设问

镶拼

语体的前介词

*加下划线的是“修辞法”的内容。

《国文百八课》的习问系统类似于我们的课后练习或单元练习,是对文话、文选、文法、修辞法等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巩固。每一课的习问容量大致是4-5个题目,练习形式包括摘录、辨别、比较、对照、修改、举例、解释、说明、变换,以及组词、造句、作文等等。从写作教学内容开发的角度来看,《国文百八课》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写作任务的体式、目的与对象的关注,而这一点,正是百年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被普遍忽视的内容。以“习问“为例,在第一册第6课的5个练习项目中,前两个是关于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识别的练习,而这一练习又跟文话、文选等内容是横向贯通的。

表4:《国文百八课》第一册第6课的主要内容

文话

应用文(为特定目的,写给特定对象的文章)

文选

《中学法》(国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条文选摘)

文法

句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

习问

·把握文选11(第6课的内容)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把握文选1-10(前5课的内容)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识别文选中记述与叙述的成分,并说出理由

·指出例句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

·添加附加成分扩展句子"

 

有学者指出,20世纪语文教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努力和标志乃是文体知识的开发,“文章本体的重新认识,包括文体类别的重新划分与命名,各文体的结构顺序以及文体功能的阐释”,“为新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定序,并揭示其教学策略”,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课题”[⑨],而夏丐尊和叶圣陶主编的《国文百八课》则是该理论建构的教材编写实践。

从写作教学内容的系统架构来看,《国文百八课》的文体知识与读写知识系统已经达到了一个教材编制的高度。时至今天,在统编教材时代,这一写作教学内容系统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们以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为例,其写作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单元写作活动中,每一单元写作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知识短文,二是写作实践。其中知识短文部分有意识地将单元阅读篇目与写作关联起来,用以解释说明写作方法的效果和运用。其六个写作主题分别是: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与《国文百八课》较为严谨的知识框架相比,这六个主题的内部一致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较为松散,以此构建的写作知识系统也相对单薄。

 

参考文献

[①] 张蓬.《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7): 191-192.

[②] 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编辑大意.

[③] 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从《国文百八课》说起[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03):65-66.

[④] 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⑤] 于龙.写作过程中的学情研判与教师介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02).

[⑥] 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18.

[⑦] 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35.

[⑧] 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60.

[⑨] 刘正伟,王辰荣.夏丐尊与现代语文教学理论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9(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