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言”为本,因学“文”定教
——以《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
长桥中学 王芳
【摘要】初中起始年段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既要注重落实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如充分诵读、关注词句等;同时还要在课堂中设置设疑、探究等教学环节,恰当地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言文文本的阅读价值,从而对整个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体系有所建构。本文将以《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通过对课堂形式、学习能力、教学着力点、文本内涵、单元目标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对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做出更有效的调整。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一共收录了2篇文言文,一篇是《伯牙鼓琴》,另一篇是《书戴嵩画牛》。与原先的沪版教材相比,文言文的篇目数由原来的9篇减少为2篇,篇目的减少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如何能够让起始年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能够从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个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该怎样教》中提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1]我个人认为,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主方向仍然是要求将“言教”与“文教”相互融合,但是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同时又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与“言”的相生相融的过程中,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价值。也就是说,要将文言的基础知识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根据文言知识这些辅助性的教学内容,再进一步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概括地来说,就是以学“言”为本,因学“文”定教。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将以《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将整个备课与上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以及实践得来的感悟做如下几点梳理。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一)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读、查的习惯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文言文作为新接触的一种文体,它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古代词汇,与现代汉语相比,它们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所两样;而“熟悉”则是因为之前有过古诗和词的学习基础,已经触摸过一些古代词汇。但综合来看这两种文体的学习途径,其实都少不了“诵读”。诵读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通俗地来讲,也就是可以培养语感。因此,诵读是起始阶段学习文言文最为基本的手段之一。
在研讨课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关注字音及停顿)、学生标音的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文本中的生字、多音字、以及形近字,并通过同桌互读、学生朗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让他们读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在请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有可能还是会出现字音读错的现象,这时教师在字音的纠正上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提示修改,而是要抓住学生错的产生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根据。例如“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字,不少同学会读成“暴”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字的构成,左半边的“日”,是太阳的意思,右半边的“暴”,是暴露的意思,“暴露在太阳下”,即可引申出动词“晒”的含义来,这样既能纠正字音,又可以顺便解决生字的字义。由此看来,朗读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入门之法”。
此外,教师还要去引导和培养学生查阅字典的习惯,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单中,还是在课堂中,都可以让学生借助于字典去查阅相关的字词解释,久而久之,便可以促使学生将应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注重学习能力的强化——锻炼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起始阶段的文言文如六上的《伯牙鼓琴》、《管鲍之交》、《割席断交》等都是具有故事性的文言小短文,而与诵读相结合的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两者相结合,复述故事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个看似朴素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它不仅是对文言文本的简单翻译与概括,更是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文本中心的作用。例如在《书戴嵩画牛》一课中,复述故事时不仅仅站在作者苏轼的角度,如果能对复述再做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比如以牧童或者杜处士的口吻来复述文中的故事,就更能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了。
通过层层深入讲故事的方式,其背后所呈现的学习路径是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主旨。
(三)注重教学着力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炼字炼词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但是,避开文本自身,不是从对文言品味的探究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魅力、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兴趣而兴趣”,显然不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在起始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有两类字词需要学生特别关注:一类是课文中出现的古代常用词汇,比如这篇课文中的 “股”、“好”、“乃”、“然”等字。这些字词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或者是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前后语境来揣摩生字生词的含义。比如“所宝以百数”中的“数”字,本身是一个多音字,当它读shǔ的时候,作为动词,意思是计算,而当它读shù,作为量词,意思是数目。那么这样一推敲,“以百数”的意思就是用百为单位计算。再如“好书画”中的“好”字,当它读hào的时候,我们还能联系到哪些成语?比如“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等,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尤其是同生活当中用的成语进行参照,是很有效的路径。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尤其是在疏通字义时,既要在查阅字典上花功夫,更要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字词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值得关注的字词,那就是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情感倾向的字词。比如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到两个不同人物所做的同一个动作——“笑”,以这个字为深入文本的切入口,进而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他们为什么笑?以及他们笑的情态是怎样的?牧童的“笑”是因为看到《斗牛图》中的牛违背了生活现实,而“拊掌大笑”体现了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文章的语言之所以值得反复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是作者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的集合,是一个活的整体。
(四)注重课文内涵的理解——以任务驱动来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要真正立足于“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要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自主阅读的“独立”性。
比如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逐层深入的理解,我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中,搭建了一系列的台阶。我先是让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故事,第二步是把人物做的主要动作加入进去进行复述,第三步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人物的语言和故事背景,第四步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合理联想,来把这个故事说的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不断丰富人物的形象,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还比如可以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不加标点符号的原文进行断句和标点,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感知文言文朗读的停顿。
通过下达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致力于让学生反复触摸文言,感知文言本身所创造的语辞世界,走进文言文所反映的生活世界。
(五)注重文本外的延伸——教学内容体现单元目标
一篇文章,它的价值原本就是很多的,当它作为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还要善于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尤其是当它放在了一个特定的单元、教材系统里。
《书戴嵩画牛》一课被收录于部编版教材六上“艺术之旅”这一单元中,这个单元的人文主线是“领悟艺术的奥秘,获得美的熏陶”,能力主线是“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能够落实“想象和联想”这一目标,除了让学生在讲故事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去通过生动的、具体的表演来体现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刻认识。比如绝大部分同学都提到了牧童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会捂着嘴巴,指着牛尾巴大笑,有同学在表演的时候,甚至还会加上望向远方的动作,问其原因,解释道:“因为牧童正在将它看到的两只牛做比较呀”。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活动,从而让文字变得丰满、可亲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有效地给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解读课文所呈现的内容,更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古人的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更为深刻地把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相糅合,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观,从而去感受到文字其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常说,“学习语文重在激趣”,我想不仅仅是我们作为教师要去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更是我们自己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主动去探寻“冰山下有趣的东西”。在文言文起始阶段的教学中,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美丽的风景出现在接下来要走的路途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享受。
[1]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J].语文学习,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