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单篇”和“单元”的分与合 ——UbD模式指导下的六年级第二学期民俗文化单元设计案例

“单篇”和“单元”的分与合

——UbD模式指导下的六年级第二学期民俗文化单元设计案例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芦薇

摘要:UbD模式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通过设计来使学生达成理解。在单元设计中,我们以UbD为框架,通过“核心任务”引领“子任务”的方式来整合单元内的单篇教学,从而实现有效单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UbD 单元教学 民俗文化

 

 

1.研究起源

统编教材重视单元教学,而单元教学设计的难点是如何处理单篇与单元的分合问题。过分强调单元,会让单篇浮于表面;一味强调单篇,会让单元形同虚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三种困境:

第一,重单篇,轻单元。只关注到课文在主题、文体方面的显著共性,却无法将各篇课文从知识技能角度进行有机整合,单元设计局限于简单的单篇叠加,这样的教学只能称得上“伪单元教学”。

第二,重单元,轻单篇。为了满足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牺牲了单篇课文的独特价值,学生似乎学完了每篇课文,但又没有沉浸在任何一篇课文当中。整个单元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浮于表面,难以实现深入理解。

第三,先单篇,后单元,将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将单元和单篇加以融合,但带来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增加了课时数量,给实际教学增加了困难;其次,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适合纳入群文教学,如果硬要将所有文章整合,反而有可能违背教学规律。

如何整合单篇与单元,进行有活力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从UbD模式中获得新思路。

2.UbD模式基本特征

UbD,即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通过设计来使学生达成理解。在UbD模式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迁移,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把UbD模式的基本特征理解为“以理解为主体,以迁移为目的,以逆向设计为手段”。

3.UbD模式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当中提到:“有效的课程是‘以终为始’来开展设计的。”[1]这也是UbD模式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确定恰当评估方法       规划相关教学过程

图1:UbD逆向设计阶段图

传统教学设计先确定目标,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通过评价来检测目标的完成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标被模糊化,甚至与评价相混淆,这导致了学习者很难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而UbD模式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即学生通过学习要实现的理解是什么,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什么,这些理解和知识技能,可以被迁移去做什么。随后,教师应确定怎样的评估方法能够检测出学生确实获得了理解、掌握了知识技能、实现了迁移。最后才能进入教学设计环节,思考怎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理解,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与传统单篇教学相比而言,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单元教学更适合使用UbD模式进行设计,原因有如下三点:

第一,单元教学以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能力;而UbD模式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行的逆向设计,教学设计的起点直接指向单元教学的重点。

第二,单元教学强调对不同篇目知识点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层次和梯度;而UbD模式要求学生不停留于对知识技能的复述和重复操练,而是基于获得的知识来进行推断、建构,最终形成对意义的理解。因此,两者都强调将众多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的逻辑思维过程。

第三,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UbD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完成迁移任务来证明自己理解了意义,掌握了知识技能,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可以被高度调动起来。

4.UbD模式指导下的民俗文化单元设计案例

4.1.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

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通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课文,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的热爱。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单元教学目标:

◊ 了解民俗之美;

◊ 分析内容的主次,把握叙述的详略,分析详略安排的作用;

◊ 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

然而,实现了这些目标之后,学生可以理解哪些意义?获得什么迁移能力?这个单元的学习对于他日后的长期学习生活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似乎并未给出答案。

按照UbD模式,教师需要首先来思考预期学习结果。我们发现本单元实际上希望达成的迁移目标是“让学生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对民俗的关注度;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介绍自己了解和感受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为了评估学生是否实现了上述迁移目标,可设置这样的评估方式:通过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公众号推文来介绍某一种民俗文化。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检测他们是否在学习中实现了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

基于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本单元三篇课文进行分析,明确课文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哪些理解,应设定哪些具体的迁移目标,以及每个目标应使用何种具体的评估方法。

表1:UbD模式的民俗单元阶段设计表

阶段一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教材单元目标

学习迁移

1. 了解民俗之美;

2. 分析内容的主次,把握叙述的详略,分析详略安排的作用;

3. 品味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

 

学生能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对民俗的关注度;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介绍自己了解和感受的民俗文化。

理解意义

♦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 了解优秀的民俗文化能够增加文化自信

♦ 表现民俗文化主题的文章可以合多种表达方式(说明,叙述,描写,议论)

♦ 介绍民俗文化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 对于重点环节应详细描绘其特征

阶段二 确定恰当评估方法

迁移目标/理解意义

评估方法

学生能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对民俗的关注度;能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介绍自己了解和感受的民俗文化。

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公众号推文,介绍某一种民俗文化。

 

 

♦ 不同地域、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收集整理来源于自己的籍贯地/民族所具备的民俗传统,并将其分类

♦ 介绍民俗文化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采访家中长辈的“儿时‘俗’事”,记录下他们印象中最有意思的民俗往事。

♦ 对于重点环节应详细描绘其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该项民俗,用说明性文字对其进行详略得当的介绍。

♦ 表现民俗文化主题的文章需要结合多种表达方式(说明,叙述,描写,议论)

 

与父母或小组成员针对自己撰写的文字展开讨论,交流这项民俗的传承价值,记录讨论内容,并提炼成一小段议论性文字。

 

以上表格充分显示出UbD模式对于学习结果和评估方法的关注是优先于课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在明确了单元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方法之后,再去逆向思考三篇课文能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意义,实现迁移,顺利通过评估。

“语文知识不是集中、系统地阐述,而是分散、重复并综合地融会于一篇篇选文之中,每篇文章都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2],因此单元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单篇”与“单篇”的关系、“单篇”与“单元”的关系。UbD模式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图2:UbD模式任务关系图

 

以体现学习成果的核心任务为主导,引领若干个子任务,将单元目标细化拆分到不同课文中去。如此,单篇课文之间就能形成序列,彼此互为支撑,单篇与单元之间也能构建起切实的关联,使“单篇”与“单元”的分与合体现出有效性。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完成对六年级第二学期民俗文化单元的教学设计:

表2:UbD模式的民俗单元教学过程

阶段三 规划相关教学过程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1

单元导论(0.5课时)

1.通览《北京的春节》、《藏戏》、《腊八粥》及单元导语,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明确核心任务和评价标准。

讨论并明确核心任务评价标准。

明确核心任务及评估标准,了解任务涉及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北京的春节》(2课时)

1.整体把握文章详略安排,了解如何从不同方面来对民俗展开介绍;

2.学习使用副词、关联词、修辞手法来体现人对民俗的情感态度;

3.分析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进一步学习如何介绍民俗活动;

4.明确详略处理的基本原则①②(最独特/最有代表性/参与度最高;最能体现人们的情感态度)。

 

子任务1:采访家中父母长辈,完成“儿时‘俗’事”访谈记录表。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长辈所提及的民俗,将这项民俗文化具体的内容罗列出来,思考在介绍的时候如何处理详略,并说明原因

 

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如何介绍民俗活动,明确详略处理的基本原则①②。通过完成子任务1,为核心任务做好素材积累工作。

3

《藏戏》(1.5课时)

1.了解总分结构的写法及好处。

2.分析人物,探究藏戏的文化内涵;

3.以课文为例,探究详略处理的基本原则③(最能表现民俗文化精神和内涵)

4.重读《北京的春节》,深入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子任务2:完成核心任务当中的说明性内容。

学习如何安排民俗文化的说明结构,明确详略处理的基本原则③,进而完成子任务2,推进核心任务的完成。

 

通过子任务1和2将单篇与单篇勾连起来,反刍推进理解。

4

《腊八粥》(1课时)

1.总结回顾前几课的学习,明确核心任务相关的“质量标准”、“说明内容”、“详略设置标准”、“思路结构”,聚焦核心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2.阅读《腊八粥》,品味语言,学习如何借助描写表现人物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学习如何用描述性的文字来增强感染力。

子任务3:根据子任务1的采访记录,展开合理的想象,将长辈讲述的经历细化、润色,用适当的描写、关联词、修辞润色他们关于民俗的童年记忆,生动地体现出长辈当年体验民俗时的状态。

由核心任务引入,聚焦预期成果和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对任务评价标准的关注。

 

学习如何提升推文的语言感染力,进而完成子任务3,推进核心任务的完成。

 

5

任务反馈(1课时)

根据作业单完成情况,进一步理解任务评价标准。

将前几课时学生分阶段完成的子任务集中交流反馈。

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正阶段性成果,最终整合完成核心任务。

 

从单元核心任务切入,由单篇课文教学承接,同时,每个课时都将单篇与单元勾连整合,将篇与篇勾连整合,时刻提醒学生以核心任务为目标来进行学习,以此就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1]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9

[2]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