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校各年级用上了上教版的《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如何尽快走进新教材,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教研组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更新理念,学为先导。
理念的更新。我们组织教师及时学习《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走进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德育》等,明晓其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通过学习,教师们了解了课程设置的背景,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为教师有了教学观念的重组,才会对学生起到最有效的引导。
专家的引领。2006学年,我们诚邀区教研员来我校进行讲解与点拨,这期讲座不仅使教师们加深了对二期课改精神的了解, 而且通过一些实例对我们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指导。随后,我们又观看了
外出取经。由于我校的品社教师大都还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等繁重任务,平时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又大,可只要区里有教研活动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委派代表前去参加,回来后再把精神传达给其他组员。为了抓住我们外出学习的每次机会,学校领导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记得有一次,我校的春游活动正好与二、四年级的一次教研相冲突,吴校长就委派老师帮我们摄像。观看了这两堂精彩的、来之不易的实录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的课堂驾驭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实干为本,练兵持之。
“理论与实际”必须完美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着源源不断之活力。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试验,成功在失败中轮回!教学实施中,老师心中有理念,运用开放性教学,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听了老师们的随堂课后,我们发现: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都下了功夫,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如
我们品社组更是十分关注首次执教的青年教师,积极为他们搭建展示教学业务水平的平台,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们分别指导了王之昱和王烨两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虽然课上得还不成熟,但相信经过今后的磨练,她们会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
三、试为基点,积累完善。
多年来,我们也把德育课程当作一门课来教,德育就是在“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就行了,用不着在课后进行什么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德育吹来了回归生活之风。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留出了空间。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让德育课程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在品社的作业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第三册的第一单元《中秋与重阳》,我们就设计了“过中国节,做中国娃”的小报制作作业。开始我们担心二年级的孩子年纪小,家里能上网的孩子也不多,他们能完成得好吗?于是,我们老师先教学生制作小报的基本方法:如何选材、如何排版、如何制作。然后按选择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制作: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兴高采烈地议论着春节的习俗,有的娓娓动听地讲着嫦娥的传说;有的专心致志地研究着“端午节”的来历……一张张小报交上来了,看着他们的作品,我对我们的孩子有了信心。于是,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一次以“民族、爱国精神”为主题的品社活动作业学科竞赛,各年级组都评选出了多名优胜者。
根据以上的尝试,我们得出:设计品社作业首先要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确保教育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因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品德与社会就是要体现这种引导。最后,在教育活动之后,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推进学生活动的深入。可以利用学生尚存疑问之处或再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把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态度及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可以帮助学生举办成果展示会,交流、推广或利用成果等。下学期,我们将就“品社作业”的设计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研组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不断赶超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