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是指科学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客观存在,在满足人这一主体内在需求及发展需要时所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情感、道德、人格、生命、灵魂为主旨,引导人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精神和信仰,更多地照料自己的心灵和魂魄,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的风采和意蕴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科学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在内的整个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或是在某种价值追求牵引下产生变革与发展的过程。然而,现代科学教育却更多关注教育外在的“人力价值”,科学教育内在的“人性价值”却被颠覆。而重构科学教育人性价值,就要从科学教育的本质特性出发,考虑到时代对科学教育人性价值的追问与呼唤,挖掘科学教育内在的人性价值,彰显科学教育的本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与和谐发展。
一、科学教育人性价值的颠覆
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被颠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目的对内在目的的僭越
当代世界所遵循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每一项教育目的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 [1](P183)从定义中看出,教育目的除了国家的成文规定,还有教育活动当事人不成文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之外提出的教育目的,被称为外在目的。它是抽象的、一般的,着眼于将来,从社会需要出发;而内在目的是具体的、特殊的,着眼于现实,从人的本能、兴趣及需要出发。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一开始就陷入功利主义外在目的的泥沼之中,并和传统求功名的教育观念达到了内在的一致。从上到下的功利主义取向,把整个科学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旋涡之中,内在目的从科学教育中剥离,学生的需要被忽视。国家关注科学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即科学教育如何维护社会统治,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学校关注学生的社会价值,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批量化生产,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社会这台大机器得以运转的不同零件。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价值影响下,科学教育实际上已失去了它的本真目的——培养人,而变成了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工具。
(二)科学理性对人性的凌驾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更加相信科学理性的力量,科学教育不仅成为培植、延续“科学理性”的载体,而且自身也理性化了。一方面,体系化是它的一大特征。整个科学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从属体系而发生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结构性和有序性。
就内容而言,它传授的是抽象的概念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是社会体系和进化的需要,而不直接是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为了完成体系化的运作,教学中有明确的、固定的教育目标,只要学生单纯朝此目标努力,就可以取得一个好的分数。忽略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科学教育面对的好像是一个个抽象的个体,而非有生命个性的人。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是规训的对象。另一方面,技术化是它的又一特征。不仅科学知识是其核心内容,而且知识的内在组织结构和编排顺序也无不折射出技术理性的内在逻辑。同时,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也明显遵循技术理性思想。技术化导致教学机械化,人的发展片面化。在这种教育下,谈何因材施教、人文关怀!这种科学教育实质是在科学理性价值观的引导下,片面追求教育效率,无视学生质量的结果,是社会本位观念下的必然。它割裂了科学理性和人性的内在统一,忽略了人不同于机器的生命个性。本质上抹杀了人的本质内涵,更不用说培养人的主体性、创造性!
(三)人力资源开发对“成人”教育的代替
科学教育重智力开发,轻素质培养,把人看做一个可以带来价值的隐性资本。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只强调知识技能的一面,未成人,欲成才,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不当开发只能造成人的异化。首先,人失去了自由。科学教育首先应提供给人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成人”教育的前提。其次,人被肢解。科学教育应关注完整的人。可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科学教育只重知识培养、技能训练,忽视全面素质提高,造成了分裂的人。再次,人丧失了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科学教育的旨趣应是人作为主体的生成。现实中,人被当作可开发、加工、利用的客体对待,被动的接受社会、家庭所赋予的使命,既无主动选择的可能性,亦无现实性,只能在外力驱动下,在种种限制的夹缝中“成人”,科学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人力,它已成为一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