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颠覆与重构:由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引发的思考(二)

二、科学教育人性价值颠覆的原因

 

(一)历史的发展

 

19世纪末,科学走进教育领地是为了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针对传统古典人文教育的虚饰性,教育家以科学教育的生活实用性价值取向为它的合理性存在作辩护,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质量,而且也提升了人的精神生活。20世纪初,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福音,科学教育的地位由此产生动摇。20世纪末,人类的生存环境因科学与技术的发达而呈现恶化的趋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紧张与对峙,科学教育的合理性再次受到质疑与责难。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日益突显出来,导致了对科学教育人性价值的淡忘。充斥于科学教育中的实证科学观遮蔽了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而应试教育观加剧了对科学教育人性价值的抛弃。这种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充其量只是发展人的科学理性,而忽视了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品性对人的化育,其结果将造成学生专业训练与全面发展的背离,理性与情感的分裂,科学认识与道德审美的分裂。因此,这种科学教育是失掉了一半的科学教育,是不完全的科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科学教育,是人性价值完全被颠覆的科学教育。

 

(二)唯科学主义倾向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事实面前,唯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油然而生。唯科学主义可以定义为是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认识到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相应的,在科学教育的中也表现出一种唯科学主义倾向,即认为真正科学只有一种,那就自然科学,而且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来为各门学科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使人认识世界,获得发展;而关心人性,关心人的存在和价值,却是毫无科学的意义。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科学教育被理解为孤立的学科知识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地接受,忽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内在人性价值的缺场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的现实要求构成科学教育的双重压力,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培植和保护。而且,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形成,更没有成为科学教育的内源性精神资源,这意味着科学教育尚处于贫血状态,缺少内在的教育理念支撑,现实的功用、外在的依据压倒了一切。由于科学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的凸显,其中固有的精神价值与人性价值则被遮蔽。科学知识与结论成了新的教条,正如西方学者所言,科学的结果是抽象的,并且倾向于越来越抽象,从而失去了它的人性成分,但是,科学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是具有人性的,它的人性是暗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