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评课与反思
杨秀琴老师:本堂课是在上完了浮力大部分内容以后再上的一节课,与平时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所不同,周老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下进行,设计思路清晰,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入手,研究排开液体和浮力的关系。另外几个实验很好的达成了教学设计目标。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与上海教材的顺序有所不同,但能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想到全部和部分浸在液体中以及取用了不同密度的液体来进行实验,这一点比较全面。不足之处是在鸡蛋沉浮的实验中,如果能展开进行受力分析可能效果更好。另外讲沉船时,再船进水的问题上加重物,这里物体也是有排开液体体积的,那么就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不如直接翻转船体,这样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如果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重力时能提一句我们是研究定量的关系,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提升。
王艳:首尾呼应,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实验操作等过程学生都能很积极主动的参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设计思路清晰。不足之处是实验时间没有掌握好,导致结尾有点仓促。
范老师:能将探究和验证结合在一起比较有新意,教材中是一个验证实验,周老师的课采用了比较新实验器材重新设计了实验,用两种不同的液体来实验,这让实验结论更全面。设置的难点比较到位,这样的设计,通过设计引导能比较轻松的获得设想的结论,猜想原本是不可控的,但老师能很巧妙的设问,通过演示实验和提问猜想到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建议演示实验时,皮筋颜色可以选择得更鲜艳或是增加背景,引导实验目的可以以板书形式出现。
卜文菊:亮点一:突出物理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过程中注重猜想思维的培养。亮点二:重点突出,引入4分钟左右,中间探究和验证大约34分钟左右,能够保证重点内容的时间。亮点三:注重学科素养:在感受阿基米德实验中,提到向上的力不是浮力,强调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不足建议:鸡蛋实验中,在水中和硫酸铜溶液中重力不变,可以再讲得清晰一些,效果会更好;感受阿基米德实验中已经能说明排开液体体积和浮力有关了,那么小船的实验是否能考虑安排在后面做效果会好些;时间上没有掌握好;
老师:引入很好,很自然,通过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引导学生想到密度在用单位角度想到排开液体的重力。这种设计很巧妙也很好,值得借鉴。不足之处是小船实验时,如果用牛奶瓶侧翻,不用甲物体,可以保证重力不变,可能效果会不错;背景的问题可以再改善一下。
马凌燕老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物理思想的培养到位,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设计的知识能用受力分析的方式来解释比较直观清楚。不足之处:最后如果能再呼应开始是的沉底问题就更好了。
魏老师:用接近老教材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授课,把不同密度的液体放进实验,效果很好。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验效果希望能放大。
安徽合肥教院王教授:教材与外地有所不同,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看学生的总体水平还是不错的。以往所提的先学后教,此设计注重导思教学模式,引起我们的思考,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建议:如果将三组实验分别安排给不同的组进行,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结果是否会更好的利用时间,并且激发思维火花。小船实验可以考虑将仪器垫高,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受力分析的部分是否对学生要求过高了,有待考量。实验表格可否考虑让学生自行参与设计,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曹冲称像和阿基米德原理谁更早。
赵老师:1.从授课老师角度讲,教师经历了备课,讲课,磨课到评课,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每学期都希望老师们能积极、主动开课,先在片里开,再到区里开。2.开课评课老师也是一种锻炼,同样希望老师们能积极参与评课,评课可以全面评、也可以从某一个点评,谈自己体会最深的。同样问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评。3.这节课本身来讲,有许多实验,具体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实验要以教学效果好为原则进行合理删选,兼顾活动和自己学生实际情况而定。4.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效达成,每个教学情景、活动的设计、问题的提出是为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阿基米德原理》课后反思
这学期开学没多久就得知我被学校选派参加这次零陵中学五十周年校庆的展示活动,说实在的我的心情很复杂,在开心有这样一个光荣的机会代表学校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更担忧我的稚嫩会给学校丢脸,好在这一路有赵老师和学校老师的鼎立相助,总算是比较满意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会是我教师工作经历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经验,因为它无比充实也无比磨练我,让我又一次体会到要上好一堂课,要把课改精神贯彻真的不是随便空喊的。
本节课以探究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为主线。整堂课在设计时是想以船舶设计为线索贯穿整节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这一设计并没能很完美的实现。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改和五次试讲。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在几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二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一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又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二是我选用的实验器材关系,在每组实验间隔都需要学生能擦拭一下重物盒里的水,否则就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这一点也是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安排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有的是用来为学生的猜想提供现实经验和依据的,有的是用来让学生探索规律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性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办法。强调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突出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1.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依据一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本节课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性实验创设猜想的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对探究问题提出可能的猜想,然后针对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真伪。2.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关系。本节课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友情提示”,合情合理地将学生的探究方向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课题上来。3. 有效地营造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氛围。本节课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支持某一观点达成共识,又与另一猜想的支持者发生争论。
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评课老师也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而具有实效性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真心是感受到了开一次课成长一大步的跨越。我想我一定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