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中学的学生75%以上是随迁子女,父母本身教育水平不高,又缺乏对孩子的培养,因此在六年级刚接触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眼界比较狭窄,对于事物的看法缺乏独立的判断。这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多元文化渗透,学习内容比较单一枯燥有关。
虽然由于网络媒体的普及,学生能够自发地上网吸收各种媒介的信息,但是在缺乏父母监管下,学生很容易吸收到负能量。因此,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我有意识地加强多元文化输入,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希望将触角延伸到古今中外,希望带给学生一些启示,促进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
学校不只是基础教育的一亩三分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有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毅的人格。接下来,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作为班主任如何开展以多元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德育心得。
一、开阔学生视野,树立文化多样性意识,不为井底之蛙:
用零碎时间阅读,沉下心来感悟。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学生时代,书绝对是学生探索大千世界的捷径。开学伊始,我就到图书馆为学生借阅了一批书籍放在图书角。除了学科工具书之外,更多的是一些历史类、科幻类、冒险类书籍,比如:《水浒传》《哈利波特》《三个火枪手》等。六年级学生对于阅读的内驱力不那么够,因此只有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才能激发他们一点点读下去。而且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要有点手段,比如搞一点“饥饿营销”,不把哈利波特7本小说一次都借给学生,而是一本看完了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提供另一本。我们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只有好奇,才有兴趣,才能坚持。
从小窗口开始,探索世界。学校午会广播每周有两次,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让孩子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是民族知识教育。由于我们班的学生全都是汉族,因此少数民族的生活对于他们充满了神秘感,因此笔记也做得特别认真。从民族服饰、饮食、生活习惯到婚丧风俗,学生对于55个少数民族逐一进行着初步的了解。从一开始鲜少说的出其他民族名称,到能说出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再到对这些少数民族文明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进步让我觉得十分喜悦。
在听广播的过程中,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更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寻找关于少数民族的小故事、小短文,制作PPT,再利用午自修的平台与其他同学分享。比如这学期一次广播中提到了傣族的泼水节,学生们听了很有兴趣便自己探索研究,从傣族泼水节一直衍生到了东南亚泰语民族的文化,学生深刻体会到热爱自然、爱水敬佛、温和内敛的民族特性,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种体现。
从老师给出引子,到学生阅读涉猎,再到深度感受,这种探索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珍贵的,是创造力的来源和学习能力的进化。
用音乐抚慰情绪,提高审美情趣。每天中午学生午餐时间是从11:40到12:00,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一个上午紧张的课业内容,我希望在这段时间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放松身心,又充满快乐的午餐时光。因此学期伊始,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边吃饭边听音乐这个主意怎么样?”学生听到后觉得很高兴,也跃跃越试,因为他们本来就有很多想与其他同学分享的好音乐,现在正好有了机会。于是我让班长制作了一张音乐播放表,把同学们各自推荐的歌曲罗列成日程表,每天播放5首歌。我把同学们推荐的歌曲过一遍目后,发现孩子选的歌以流行风格为主,日韩风格突出,为了拓展音乐类型,我就适量地添加了一些歌词曲调皆美的中国风歌曲和英语经典歌曲。有很多歌词作曲一流,又能给孩子很多激励的作品,这需要大人为孩子把把关。比如歌曲《青花瓷》,歌词极具意境,大量运用隐喻、暗示的修辞手段,含蓄典雅生动,又普及了关于中国瓷器的知识,学会一首歌,实在是有太多的收获了!所以与其怕孩子误入歧途,从而把听流行音乐的苗子掐了,还不如做他们的审美导航仪,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他们。
总而言之,放眼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探索与体会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于本国国情进一步了解,更能使学生意识到:“我”只是存在于恒河中的一粒沙,而世上却有太多的“他”与“她”。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跳脱思维定势,理解不同价值观:
通过班会为载体,让学生勤思考,不做思维的被动接受者。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主题班会为例。我把丑小鸭变天鹅这个小故事作为引子,在回顾故事之后,为学生设置两个问题:你最欣赏丑小鸭身上哪个特点?你认为丑小鸭小时候真的丑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样性,觉得丑小鸭比较“乐观”“努力不懈”“坚强”等等。但是对于丑小鸭是否真的丑这个问题,学生基本是异口同声地说:心理美。听到这个答案我先是一愣,然后就想这明摆着是我们以往教育中给学生灌输地价值观:外表丑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美。接着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是不是长得特别大就是丑?或者换一句话,是不是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丑?”学生们想了一想说:“不是。”之后学生进一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和别人不一样的长相、能力、性格都不是消极负面甚至不好的,因此要对自己有自信,也要正确看待其他人身上的这些特质。
在比较中思考。知识不是食物,是不能一味地靠灌与输进入学生脑袋的,因为思维不但是一种经验的获得,更是必须通过经验来进行的比较和思考的过程。所以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有所获得。
有一次突然在阅读材料中出现了买房子的话题,就有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上海房价这么贵大家都要买,而美国人有钱却不买房子呢?”我想了想,反问他说:“你觉得中国人的老祖宗做什么的比较多?”好多学生说:“种田的吧。”“那美国人呢?”,我又问。学生答不上来,我就给他们科普:“西方人的老祖宗以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为多。那么你觉得在过去的历史中,种田的和放牧的谁更需要房子呢?”学生这回能分析了,中国人喜欢尘埃落定,而西方人更为随性,正是由于根植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不同国家人的不同行为。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培养之后,学生更热爱阅读了,课余时间总能看见学生主动阅读,讨论书籍内容的场景。而且,他们也更爱音乐,更懂生活,喜欢分享新鲜事物和资讯了。最重要的诗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再一成不变,不再人云亦云,会自己思考,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而不是甘愿做一个“复读机”了。
总之,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中可用时间、场合、资源为学生设立多元文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打开视野和心灵窗户,培养学生美感和修养。培养学生用开放的态度理解不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眼界。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我想,不仅是身体的行走范围,思维的行走范围也影响了学生的一生。所以不能使班级成为文化孤岛,不故步自封,而是培养学生用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眼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当我们想让孩子跟全世界打招呼的时候,首先让我们为他们开一扇窗。
责任编辑 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