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实验,深化学生活动体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案例
学校:上海市第二中学 姓名:周宇
一、背景说明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推理能力趋向成熟,辩证思维发展迅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鲜明,看待问题更善于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更注重证据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因而,心理课程活动的科学性在高中学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对于心理课程中所使用的活动,已经不满足于一些意图显而易见的操作,课堂上对一些活动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提出疑问的事也时有发生。如果对课内活动本身产生疑问,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建构与提升就会发生阻碍,但如果活动本身就有着科学的依据作为支撑,能更好深化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学习实效。
《高中心理健康自助手册》第一单元“健康生活”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质量。第三课时“唤醒生命能量”就是与学生探讨“休憩身心”,寻找唤醒自身感受的因素。本课的导入部分是“感觉剥夺”实验,核心是希望引导学生体验感官放松的方式,包括鼻子“闻香识物”、嘴“深呼吸”、眼睛和大脑“冥想”、耳朵“音乐零负担”与身体四肢“舞动身心”。但是,由于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较高,又关注自身形象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出“出丑”,最初的几次尝试都以学生草草了事而告终。究其原因,高中生并不认为这些习以为常的身体感官功能有多么重要。如何与学生的习惯认知进行碰撞,从而激发新的生长,我不仅把眼光停留在了最初的实验上,尝试让心理实验真的“说话”。
二、资源分析
“感觉剥夺”实验是一个知名的科学心理实验,是暂时让个体的部分或全部感觉能力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研究其生理心理得变化。首例该实验,是1954年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实验室进行的,这个内容《手册》上是完整的。该实验也有一些视频介绍,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比单纯阅读效果更好。
这个实验有后续的记录。五十多年后,2008年英国BBC广播公司公布了一个专题纪录片,是记录6名志愿者参加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且为期48小时的“感觉剥夺”实验的全程情况(国际在线专稿,2008),详细描述了参与者的心理感受与变化过程。这个纪录片是可以看到6名实验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真人照片与访谈,这个对学生的冲击力就远远高于几张图片照片的1954版实验记录了。
学者认为“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其实更适应刺激繁多的状态。一定水平的刺激输入能够维持人体某种程度的机能觉醒以使人体的神经机能正常状态运行。所以,生活中不断向人涌来的各种感官信息刺激,其实有助于人们正常的机能发展。
课程如果能基于实验推论,再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体验活动,效果显然好。但是,如果只是介绍实验,似乎还能不能对学生产生更深入的认知与心理挑战,如果没有认知冲突,改变与建构学生原有的忽视感官体验的习惯就很困难。
这个实验本身无法重复,但是如果我们参照实验先进行一个简化版的实验课堂再现,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过程呢?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心理课堂上的体验活动对于学生心理素养的建构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和运动系统同样参与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个体的认知、身体与所处情境是一个紧密联合的整体。运用活动可以做到“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情境中”。身体动作对个体的概念形成、逻辑推理等心智过程起到决定性影响。在心理课上一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关注过程中的认知是否基于身体并植于情境。
三、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好耳塞(全名为:子弹型防护噪音海绵耳塞),每位学生1副。
(二)操作过程
1、活动导入
提问:最近大家是不是感觉挺忙乱的呀,如果现在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什么都不用干,每天躺着随便睡觉。不仅没有人管你,还会给你经费支持,待一天就可以有一笔钱,每天累积,你们有没有兴趣去呢?不过呢,有点条件上的要求,首先要身心健康,然后这个地方呢没有光线,你什么都看不到;也没有声音,你什么都听不到;吃东西也没有味道,也没事可以做……这样的地方,有同学想去吗?(学生举手表态)
提问:问问想去的同学,你为什么会想去呢?(学生分享想法)你呆在里面怎么打发时间呢?(学生分享自己的计划)那大家猜一猜,自己可以待几天呢?(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估)。
过渡:那我们今天来小小的尝试一下吧!
2、活动组织
老师给同学们发一副防噪音耳塞,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双手握拳放在桌子上,教室也关掉灯光。
指导语:当老师说闭眼睛,同学们就把眼睛闭起来,也不能说话。我们来体验1分钟,黑板上会有秒钟计时,你觉得时间到了,就可以把眼睛睁开,然后把你看到的时间记录在课本上。
活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教室安静,教师可以留心一些来自外部环境的声音与突发事件。
教师关注最早睁眼的几个同学,可以作为提问对象。同时,教师要用眼神和手势,提醒已经睁眼的同学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可以左右观察。最后,可能会有同学一直闭着眼睛,可以考虑在3分钟左右时间,打开教室的灯,提醒还在闭眼的同学时间已经超过了。
当全体学生都睁开眼睛,教师就可以开始提问了。
提问:最早睁开眼睛的同学,是几秒的时候啊,你们为什么会那么早就觉得时间到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觉得闭着眼睛,周围没有声音,很恐怖的感觉……)
回应:就这么一会儿时间,而且老师同学们都在一起,还是会有同学感觉到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境下很恐怖呢!
提问:差不多1分钟睁眼的同学,你们怎么那么精准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数数了,我计算心跳了……)
追问:那你们感觉恐怖吗?
(学生可能回答:还好,不觉得……)
回应:看来,当我们能有事情可以做的时候就不会感觉那么吓人了。
提问:最晚睁开眼睛的同学,是几分几秒的时候啊,你们为什么一直闭着眼睛啊?
(学生可能回答:觉得这样很安静,很舒服,差点睡着……)
回应:看来还是有同学觉得这样的情境很舒服呢。
提问:那这么舒服的情境,我们人类究竟可能保持多久呢?
可以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的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3、实验介绍
介绍心理研究试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实验是真实存在过的。
教师可以呈现PPT介绍实验,同时也可以在一些网络上寻找已经做成视频的实验介绍。
(三)讨论重点
1、认知碰撞
引导学生关注,三个不同观点之间的认知差异:最初同学们对于没有任何变化刺激的情境的期待,课堂中同学们体验活动的过程感悟分享,最后呈现的学界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
2、感受分享
引导学生关注,当自己闭上眼睛、堵住耳朵、合上嘴巴、双手捏拳的时候,当一下子周围环境的信息都减弱消失的时候,自己的内在心理体验、情绪感受、头脑想法是怎样的。
3、实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科心理研究实验中的被试会有这样的后续反应,思考人类是否适合于单一无刺激的状态,足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丰富多变的外部环境对于人类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四、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活动课程,活动设计常常是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科学性探究的特质。作为中学生,他们不仅希望参与有趣味性的心理课程活动,更希望能够有高阶水平的认知挑战。通过基于心理研究试验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在深化学生体验感的同时,提升活动自身的探究内涵,能够挑战他们的已有认知,达成一种基于体验的新的认知进阶。
(二)反思建议
心理课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就是学界心理研究实验,如何好好运用这些心理学实验,有效的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好好思考与设计的。本资源案例的尝试,是以接近心理研究实验的活动设计为主,通过挑战学生的已有认知,参与实验性活动深化学生的感受体验,推动学生基于具身认知的知识建构,再用学界心理研究实验结果来巩固课程的核心大概念,使学生获得具有科学性的课程学习。希望有更多好的设计共同推动这个方向的积累与提升。
李秀,刘新民主编;李国柱,王欣,何苗苗副主编. 普通心理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7.05.
叶浩生. 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 2015, 036(004):104-114.
叶浩生. 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 2015, 036(004):104-114.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