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 郁杨帆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够精彩的课堂。高效而精彩的语文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精心预设能促进动态生成,而把握住动态生成的瞬间,则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真实课堂却往往是教师自以为“天衣无缝”的预设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瓦解,或者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路线”被某个学生带跑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既要有精心的预设过程,也要有贴近学生学情的动态生成,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如何把握生成的机会,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呢?

一、          预设应基于目标,有的放矢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将带领他们走向全新的、陌生的未知旅程,但是对于老师来说,每次的旅程都应该是有方向的。可是如果教师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上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预设:上课伊始,通过与预习情况的检测,梳理出学生最想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通过那块琥珀就可以推测出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圈画相关要点,随后代表交流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学习要求是:学生圈画的要点要正确,概括的故事要准确。最后,解决作者是为什么可以推测的问题。

从我的预设就可以看出,我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圈画、交流、概括几万年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上去了。事实上,对于这个故事的详细情形,是为了帮助我们去解决“作者为什么这样推测”这个主问题,所以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去了解它。因此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教会学生如何概括好这个故事的详细情形,如何圈画出最正确的信息。

由于预设的方向有问题,课堂上果然发生了“脱轨”事件:

在第二步的时候,大组的生成反映出各组在“圈画出相关要点”这个环节上上出现了问题:有些同学圈画出了与概括无关紧要的信息,导致他们的概括也有所偏差。有些同学将概括的内容大致都说完整了,但是实际要让他说出圈画出了哪些要点时,却一时半会儿说不出。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忘记了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圈出正确信息,如何进行概括。最后,根本没有时间解决这节课上要达成的主要目标。

预设是否合理可以通过生成来检验。若是小范围的生成有问题,可能是因为轨道上的某颗螺丝出现了松动,即部分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若是大片生成都很离谱,那必定是列车早就走向了分叉路,列车员从一开始在交叉点就开错了道,即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本身的理解有偏差。

因此,教师的预设之前,一定要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要透彻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要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要深入研究学情,才会有的放矢,才能确保预设目标的精准。同时,作为教师,定要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并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始终牢记要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样,哪怕生成出现了细微的偏差,一旦察觉,也可以从容不迫地去有效引导,将生成逐渐转向你最初的预设轨道。

二、          预设应基于学情,随机应变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无论预设多么充分,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低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就成为装装样子的“走过堂”;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说的核心内容学生始终抓不住,课堂则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生成的内容超出前期预设的范围,课堂就变成了的“脱缰的野马”……如此复杂多变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面对种种的无法预测,教师必须做到——随机应变。

(一)尊重学生,顺学而导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面对学生的疑问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大胆地去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顺学而导,引导与调控课堂教学。

例如《琥珀》中一开始对预习情况的提问,有学生问到“为什么会把松脂比作“黄色的泪珠”呢?”。这个问题不在预设范围内,这时就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了,应立即对问题进行分析,一听反应出关于描写手法的,于是就生成点评道:“你对文章当中有些句子的描写产生了疑问,提得很好。

再例如有学生会问到:“为什么松脂里蜘蛛和苍蝇的腿的四周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很明显,这位学生对课文还未读完整,或是仍未完全理解。遇到这样情况,教师及随机点评道:“你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但你读过这句句子吗?请你先读一读。你看,这个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千万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不仅考验了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问题生成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强调了课文教学目标之一“应提出阅读中不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尊重差异,循循善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书,同一个人物,学生的评价千差万别。而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反馈交流也是最考验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否全面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就如在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文中,教师提出了对“武松是个怎样的人?”的讨论。随后有学生反馈到他认为武松是一个很要面子,鲁莽且不听劝的人。这位学生结合了武松上岗前的表现进行评价。课堂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能判断出这位学生的评价片面了,因此随即做出相应的点评,循循善诱道:“这位同学针对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有了自己对武松的一些看法,很好。要评价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只读这一个故事是不够的。大家还可以找到《水浒传》中其它的一些故事,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对武松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先是对其鼓励为主,其次要和学生说明应学会从全方面客观地去评价,同时也点到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的单元目标。

所以在课前教师的确需要充分预设,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成随机应变,及时回应。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将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三、          预设应基于实践,逆学而教

当老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不但会参考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确保预设的合理性,同时也会从课堂经验、换位思考等不同方面来对问题进行预设与生成的配对。但往往会在初次实践时遇到许多未知的困难,比如学生的回答和起初的预设出现偏差,或完全不匹配。尤其是对于职初期的青年教师来说,当碰到这些情况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导致一时半会儿想不起之前所准备的教学设计,无法将教学内容顺利进行下去,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做的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即不断地去试教,反思,修改,也就是要将每次试教中学生对于问题的把握程度和原先的预设与生成作对比,及时地做出更新或添加,根据自己的需求重复多次,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程度。

(一)反复打磨语言,让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对于职初期老师来说,面对学生的生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点评不准确,或总结不到位,或指导不得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让生成为预设“锦上添花”。

就如同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的第一课时中,一开始我让学生对题目进行了提问,并做出了一些相应的预设。

根据课堂经验,我判断出会有学生对题目进行提问:“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我也随即做出了相应的点评:“读了课文,你对于琥珀的形成还不太了解,这个问题提得好”等。但经过多次试教后,我发现这样的点评太笼统,浮于表面,说不到点上。于是就针对于这一类针对课题所提问题的点评进行了调整:“你对课题产生了疑问。这是一篇科普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看来,读了课文你对什么是琥珀,它是怎么形成的,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调整既肯定了学生,也点明了第二单元有关自然和科技的主题。

(二)勤于实践反思,让“未卜先知”成为常态

有经验的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能做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试炼,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最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为了上好《琥珀》一课,我就经历了多次实践、反思的过程。在多次试教过程中,每次学生都提出了我事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课题是《琥珀》,应该介绍琥珀,为什么课文第1—13自然段写了一个故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每次试教后,我就将这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列入预设问题之中,追溯提出这个问题的所在目的,并将其进行划分,再次拓展思维,思考对于同一个目的,学生还可能会延伸出哪些问题。

另外,即使是在每次试教中都会出现的同样的生成,我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每次试教,学生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经过多次试教后,我对这个核心问题的点评也进行了数次调整:

齐读句子

师:看来你们在读文的过程中一定关注到了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明确核心问题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一定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会说从那一块琥珀中,可以推测出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呢?

板贴:那块琥珀   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推测

了解那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师:那块琥珀是什么样的呢?哪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那块琥珀是怎样的?

也就是说上述的评价是我经过多次试教和反思过后形成的最终成果,其得以让我更加有准备地和学生顺畅交流。

所以不断地实践、反思能促使教师对各板块教学的落脚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清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沉着应对各种生成问题,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未卜先知”是实践、反思的成果。

总之,精彩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匠心独运地预设,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智慧碰撞中的动态生成。当然,生成也不能够完全依据预设,教师还需要对课堂动态和学生学习效果等充分关注,然后再去对其进行合理调整,进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正确走向。让我们用智慧设计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也用包容的心态迎接生成这个“不速之客”,创造属于师生之间的“不期而至的精彩”。